05.17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這次出來的首要目標是重拍慈相寺塔和飛虹塔。慈相寺塔的拍攝不甚滿意,不做糾纏,快馬加鞭到洪洞,祈盼能給我一個滿意的飛虹塔。

因是舊地重遊,輕車熟路地直接沿盤山路來到廣勝上寺。山上清風陣陣,鮮豔的琉璃寶塔在明媚的陽光下更加奪目。先到四周轉悠,尋找合適的角度。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廣勝上寺所在的霍山是五鎮之中的中鎮,歷代的各種記載齊備。關於飛虹塔的修建來由也有明確記載。傳說阿育王造塔,在中華有十九座。飛虹塔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即晉州霍山南塔。北周保定二年,法江大師於“霍山舍利塔故址虔誠拜禱,忽空中降舍利數枚。事聞於朝,奉敕建造舍利寶塔。”

現在的這座飛虹塔建於明代,修建者為僧達連。幾乎所有關於飛虹塔的介紹都提到了塔內壁上嵌的那塊《建塔僧達連碑碣》。上次來飛虹塔時還能上二樓,但當時也沒找到這塊碑碣。《霍山志》上也有相關記載:“大師諱達連,襄陵柴村裡王氏子,少出家,嚴戒行,慨霍山舍利塔傾圯,誓願新修,於是募化四方,重建琉璃寶塔。於正德十年動工,訖嘉靖六年落成,莊嚴偉麗,雄峙太嶽。又重修廣勝上下兩寺。故凡禮塔遊觀者無不讚揚師之大德焉。”

飛虹塔平面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塔外遍飾琉璃。各層塔身收分十分明顯,使得整體輪廓尖銳呈錐狀,外輪廓線剛硬筆直。

塔下有一圈木製圍廊,正面出小抱廈一間,上交十字脊。在木廊正檁下有“天啟二年創建”字樣,可知木廊為塔建成以後再補建的。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飛虹塔的出簷方式有兩種,分別為仿木斗拱和疊澀仰蓮瓣,兩種方式在各層之間交替出現。其上為仿木構飛椽瓦壟;再其上為反疊澀。各層砌琉璃瓦作出闌額、角柱、垂花柱等仿木建築構件。各層各面或闢券龕、或開門洞。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飛虹塔是一座十三級樓閣式塔,下面幾層有所變化。在三層下面多出一層平座。平座層探出塔身表面深遠,砌有一圈圍欄。這一層中各面交替為門洞和券龕,但門洞外也塑有琉璃造像,要從這裡探身塔外應該也十分困難。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這一層下多出平座層估計是為了給下面一層營造出額外的禮佛空間。從抱廈處進入塔內,現在飛虹塔只有底層開放。上次來時還可以登至二層,但當時也僅僅只有半圈塔內環廊可看。塔心室大門禁閉,只能從門縫中一窺大佛尊容。在塔心室大門兩側各有一尊琉璃天王像,如真人大小。

上世紀三十年代,蔣唯心先生來到廣勝寺考察趙城金藏,在其《趙城金藏雕印始末考》一文中記錄了登臨飛虹塔時的經過:“......中央銅佛一軀,由其後登短梯,守磚穴,達第二層,以磚鋪地而下承穹窿,故不墜。舊有舍利小塔,今在於此。小塔陶製,色微褐黃,高約八尺,舍利密緘其內,不可見也。再上僅有木架支於塔心,以資攀緣,至第四層以上皆繞塔外而登,非常人所能勝。聞昔時可出塔頂,徜徉銅輪之下,周覽四郊,後有人失足肇禍,遂泥封之矣。"

此次考察《趙城金藏》的發現轟動了學術界。一年多以後有了梁、林二先生的晉汾古建築預查。《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一文詳細描述了飛虹塔獨特而精巧的登塔方式: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塔內階級每步高約六十至七十公分,寬約十餘公分,成一個約合六十度的陡峻的坡度。這極高極狹的踏步每段到了終點,平常用休息板的地方,卻不用了,竟忽然停止,由這一段的最上一級,反身卻可邁過空的休息板,攀住背面牆上又一段踏步的最下一級;在梯的兩旁牆上,留下小磚孔,可以容兩手攀扶及放燭火的地方。走上這沒有半絲光線的峻梯的人,在戰慄之餘,不由得不讚嘆設計者心思之巧妙。

除了挺拔雄偉的英姿,設計精巧的內部結構,飛虹塔最突出的優點還是在於巧奪天工的琉璃塑像。雖然從建築的仿木構件來說,梁公批評“各種琉璃瓦飾用得繁縟不得當”。但這是明清的通病,飛虹塔也未能超越時代的審美趣味。梁公也公允地褒讚:“就琉璃自身的質地及塑工說,可算無上精品。”

飛虹塔建成後,被認為僅次於金陵大報恩寺塔,故有“第二塔”之稱。欣賞一下飛虹塔琉璃之美: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