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秦始皇陵地宮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秦始皇陵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復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經過專業人士的勘測已發現,在秦始皇陵的大山丘裡,因為下面有下水道,整體複雜,不敢貿然去挖;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秦陵地宮展覽館

秦陵地宮展覽館,又稱秦陵地宮,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陵西側大約2公里。這是一個人造景點,是根據司馬遷對秦陵地宮的描述所建。秦陵地宮佔地面積1665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通高25.7米,其中地下8.7米,整體以橫剖縱貫的手法,再現了秦始皇陵陵園地貌和地宮,向遊人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陵的輝煌雄偉和壯觀氣勢。

防水大壩

除了宮牆,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青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瞭,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也不過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水銀防禦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佈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佈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劉士毅說。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物探同時還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

為什麼不發掘秦始皇陵

多年來,在是否發掘秦始皇陵問題上爭論不斷,同意發掘的人列舉出諸多好處,但具體主張卻陷入了認識的誤區。

首先,國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確規定——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這是必須堅定不移執行的既定政策。

其二,秦始皇帝陵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僅發現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個,這是一項艱鉅的長期的考古任務,每項考古科研成果都將增加對秦始皇陵的認知程度。

其三,秦始皇帝陵的保護與發掘是一項循序漸進的考古科學大工程,在對局部或外圍尚且認識不足,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對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或損害。所以,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保護文物。因為文物在地下埋藏數百年、數千年,其內部已經形成了平衡狀態。一旦挖掘,這種平衡就被打破,就會造成對文物損害。不僅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即使別的地下遺存,只要條件允許,可以勘探、可以試掘,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掘的。特別是對陵墓最關鍵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穫,還不足以解釋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結構、佈局,連基本的解釋都無法形成體系。在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挖掘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都是一廂情願的“空想”。

地宮之謎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 了幾道墓門呢?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 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 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5]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 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瞭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 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七: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彙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美麗西安——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