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日本戰國時武將戰鬥中帶的軍配團扇,到底是兵器還是指揮棒?

古代日本對外(其實也就是對中國)的三大戰略出口物資,摺扇、漆器、刀,摺扇確是日本發明,在宋代經由朝鮮傳至我國,明代大量進口,但有必要指出,摺扇的老祖宗——團扇,是日本從中國的隋唐時代引進的。

團扇這玩意兒主要當然是扇風用,除了產生氣流,中國又把它推出了遮陽、裝飾的用途(當然也有可能遮陽才是團扇的本來用途),古代仕女多半是取它的裝飾用途,笑不露齒是傳統美德。到了日本還是會有女子行使這個職能,傳統美德權且不論,遮蓋交錯的傳統牙齒總是很有必要的。

日本戰國時武將戰鬥中帶的軍配團扇,到底是兵器還是指揮棒?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作為軍師,必須是羽扇綸巾的高逼格形象,由此可見這扇子對男性也有裝飾功能。

中國的宋代已經把扇子發展成了兵器,鐵扇子宋清使用鐵扇子的扇風功能肯定遠小於攻防職能,至於鐵扇公主的鐵扇,連猴子都忌憚三分,自然也是上佳的寶貝兵器。

到了日本,這團扇又衍生出來新的功能,其實也就是中國以上兩種功能的兼容,是的,高逼格+兵器。

日本戰國時武將戰鬥中帶的軍配團扇,到底是兵器還是指揮棒?

它叫做軍配團扇,由牛皮製成,上覆有黑漆,手柄、骨架和外沿是金屬打造,全是金屬似乎也扇動的不靈活。行軍打仗時,指揮者(也不排除是參謀)指點陣型、排兵佈陣、發起衝鋒,就得靠它來承載這個功能,功能大概和諸葛亮手中的羽扇是比較一致的,諸葛亮的逼格主要存在於心裡,日本指揮官或參謀人員的逼格主要體現在團扇上的圖案中,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北斗陣法、周文王日記、梵文圓陣,什麼邪乎印什麼。

通過流傳下來的這些戰爭畫面,我們看到,這個軍配團扇還可以被用於兵器,題目中交代,武田信玄用扇子擋下了上杉謙信的一刀,說明它當然是以防守為主。

我們看到以上的這兩張配圖,主人公就是日本戰國四雄之一的武田信玄大名,古畫上的這個特性在今日的影視作品和遊戲畫面上也被廣泛採用。

日本戰國時武將戰鬥中帶的軍配團扇,到底是兵器還是指揮棒?

明治維新後,日本仿照法式軍裝建立起自己的近現代軍隊,這柄軍配團扇自然和法國軍裝軍品不搭,太有亂入感,遂被棄用。

時至今日,相撲運動中的裁判還是用這個古老的裝飾物來指揮著擂臺上的兩個肉山一般的胖子。

日本戰國時武將戰鬥中帶的軍配團扇,到底是兵器還是指揮棒?

日本戰國時武將戰鬥中帶的軍配團扇,到底是兵器還是指揮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