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安徽淮南壽縣“外八景”歷史記載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壽縣八景”為壽縣自然人文風景的名片,自古便為壽縣人民津津樂道,有清人詩歌概括此此八處景點: 紫金迭翠看秋楓, 硤石量嵐對峙雄。 古洞三茅留勝蹟, 八公仙境樂無窮。 東津曉月晨多趣, 西望湖光晚照紅。 串串珍珠泉水湧, 壽陽煙雨似瓊宮。 寥寥數語,把“壽陽八景”盡收文中,躍然紙上,“壽縣八景”更為人知。其實,“壽陽八景”很有歷史淵源,關於“壽陽八景”的稱號早在明朝時期就有了,明朝嘉靖年間的《壽州志》上便有“壽陽八景”的記載。可見,“壽陽八景”絕非今人自詡之名,實屬天然麗質。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壽陽襟江帶河,青山列屏,淝水繞城。泊岸柳舞,枝頭鶯鳴。東郭之湖,三春九夏,紅荷覆水,錦鱗戲波。早春二月,平野煙起,長空線落,雨瀟瀟霧靄靄。登百雉之樓,錦冊漫覽,雅曲輕彈。俯看街衢巷陌,碧瓦滴翠,飛閣流丹。店旐鋪幌,臨街參差,斜風細雨,熙來攘往。騁目淝陵,山色空濛;佳氣扶輿,萃於一脈。煙雨山水城,千載名都,萬鍾風情。“幾回憑眺難收拾,彷彿王維畫裡詩”,“楚山重疊矗淮濆,堪與王維立畫勳”。先賢在煙雨壽陽留下了他們遊歷的足跡,也留下了他們雋永詩章。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人們常把西湖與美景連在一起,而以“西湖”名者,又非一地、兩地。且不說美景甲天下的杭州西湖,就是如今已漸不為人知的壽陽西湖,當年就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士對她的青睞。 金烏西墜,遠山透紫,岸柳披紅,“微風萬傾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蒼蒼蒹葭,白鳥一行。西湖之上,漁歌互答;汀洲側畔,牧笛弄晚。極浦釣翁把杆凝神,已是境界中人;夕陽影亂,卻是野樵荷擔歸來。宿鳥西飛,銜去斜暉一縷;清風拂過,送來樓頭輕歌。暮色漸至,婀娜西湖,輝映出古城萬家燈火。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東津渡為淝水入淮要津,自古繁華。舟楫南來北往,車馬東去西行;商賈雲集,萬貨鹹備,茶樓酒肆,樂奏宮商,一派清明上河景象。 夜籌人靜,石橋高臥,扁舟橫眠。東山之上,冰輪轉騰,朗朗乾坤,如沐清泉。遠村雞啼,驚起水浦飛鴻;微風徐來,抖落岸柳珠露。群山淡墨浮動,城廓烏龍一條。曉氣浸潤,野芳沁脾;水中舉棹,平疇初耕。回首長空,依稀曉月,已漸隱晨曦之中。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珍珠泉是八公山的精靈。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出一片天籟。長林高柯之下,一鑑清泉,汩汩湧出如串串珍珠,日可萬斛。若聞人聲,泉湧益歡。其水淳澄,不容垢汙。遊賞者莫不稱奇。有興酣情痴者,競倚欄探首,以為泉底有萬斛珍珠,俯掬可得。 暮春新霽,風物清和,夜遊珠泉,尤多佳趣。“橫鋪萬點珠光沸,倒瀉三更斗柄懸”,一池珠璣同滿天繁星比光競美。清清靈脈發,閃閃珠光浮。伴著冰弦低語,對月起舞,放浪形骸,一腔情懷任揮灑。這裡是清幽之地、名勝之區,“習靜者樂棲之,而耽情遊覽者亦往來不絕耳”。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雲林石譜》:“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石琢為硯,甚發墨,扣之有聲”。榮寶齋譽其“集石堅、潤澤、發墨於一體,且細膩如玉,撫之如童膚”。學者又詩讚“踏遍青山割紫雲,雅士還向皖壽春”。紫金石硯自古即為文人所珍愛。 紫金之山,遙擁崢嶸,高柯負日,長林插天。朱輪映射,群顛披紫。疊嶂千尋,百丈老藤纏巖繞岫;長溪三迭,盤峰濺石映碧流白。茂林修竹深徑樵歌,曲澗水鳴雅音徠鶴。縹緲鐘鼓,佛閣簷下老衲漫引針;雲依松頂,時聽枝頭小禽哺子聲。煙嵐觸處,亦仙亦佛,信步其間,便為性情中人。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年劉安與八公仙升紫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八公仙山聲名四播。及至秦晉淝水之役,“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仙山又以名戰遠聞。 八公仙山,南參差而望越,北邐迤而懷燕。層巖回互,雲聚翠岫,藏霧含陽,萬千氣象。南崖松聲總是清心耳,北壁瀑落可以滌塵俗。巖壑閒遠,水木清華。取東谷甘泉,煮西麓香茗,拂花弄琴,物我兩忘。放浪其間,如臨太虛妙境。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高聳的三峰山臨淮矗峙,近水的一邊,陡壁千尋,幾株老樹從巖縫裡挺出,躬身探向水面的上空,彰顯著她的蒼古與力量。依山而建的道家“三清觀”和三峰山上的茅仙古洞,象是置於世外的清虛地,閃透著靈光,飄彌著仙氣。古人有詩紀其勝:穿石梯松踏眾芳,翹高偎險入仙堂,靈巖有瀑晴疑雨,古洞無風暑亦涼。進入洞中,仙風道氣撲面而來,頓感神爽氣清。三清觀內,亭臺參差,“晚霞添楓色,歌清雜罄聲”,超塵的三茅仙君,享受著人間的永續香火。步入拱門,一條曲徑延至天井小院,庭中百年老梅虯枝橫展,儀態萬方,與懸崖上的古藤怪柏呼應成趣,儼然一幅水墨丹青。

安徽淮南壽縣古城“外八景”歷史記載

硤石形勝,奇詭險妙,是古代兵家的必爭地。長淮如練,穿峽而過。兩岸翠峰列屏,竹樹煙村,滿目秀色,處處野香。東西硤石“禹鑿招提甲畫屏”,淮水湍流,九曲三疊,聲析江河,勢崩雷電。當年大禹治水,斧劈硤石之山,使淮水暢流。崖壁依稀可辯的蝌蚪書,鐫刻著禹王治水的不朽業績;臨水而建的禹王亭,寄託著後人對大禹的無盡感念。 “數崦林蘿攢野色,千巖樓閣貯天形”。春秋晴日,浮雲嵐氣,因風賦形,極盡變幻。山鳥林鶯,八方和鳴,皆成樂章。日輝、雲霓、山色、水光映帶交融,幻作硤石晴嵐,成為淮上第一景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