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瘟疫反思之一勤儉持家

有人在朋友圈提了一個扎心問題:如果繼續不上班,你的積蓄可以撐多久?

有的說門口有塊地不用愁,有的說只夠幾天全靠啃老,大多數爆出驚呼:信用卡要還,花唄要還,再不開工,只有吃土了!

一夜之間,人們似乎才意識到:沒有備用金的生活是多麼飄搖不安。

瘟疫反思之一勤儉持家


以前有人說房子透支了年輕人的夢想,我倒覺得:不如說“新消費主義”透支了我們的未來。身邊很多人根本沒有能力買車、買房,他偏偏要買買買;穿著名牌衣服、揹著名牌包包,出入各種高檔消費場所,酒局、飯局,各種景點打卡,青春洋溢,瀟灑自如,光鮮亮麗。

他們底氣從哪兒來呢?能啃老的自然是要啃的,啃不到的就刷卡、花唄!反正各種網貸簡便而快捷,可是用錢一時爽,還錢摳腦殼啊;這卡倒那卡,倒卡倒倒倒倒!年紀輕輕,每天為還款焦頭爛額;未來除了迷茫還是迷茫。

一場瘟疫,還不到一個月,很多人就驚呼扛不住,要“斷糧”了。把責任歸咎於瘟疫肆虐,歸咎於社會環境妥還是不妥呢?求諸於外,而不訴諸於內。在家“閉關”的日子,大夥兒真的應該反觀自省:為什麼我們這麼柔弱以至於不堪一擊?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務實,通過個人雙手創造財富,並適度節儉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我們要學會勤儉過日子。

以前看過一則民間故事,頗有啟發意義: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老農,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臨終前,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捱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瘟疫反思之一勤儉持家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老婆看見家裡米糧豐收甚多,過日子自然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落在桌子上白花花的米飯直接掃到垃圾桶裡,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餘糧了。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奉,卻把“勤”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懶得打理,就喜歡四處閒散溜達,每年所收穫的糧食就不多。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一年突遇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只能吃草剝樹。

他倆憤然將“勤”、“ 儉” 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發現碎渣裡有張紙條,連忙拾起看。老大的紙條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而老二的紙條寫道:“只儉不勤,坐吃山空,遲早受窮!”兄弟倆恍然大悟,“勤”、“ 儉” 二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二人趕緊找來先生書寫“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門楣,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勤儉是多麼重要,士、農、工、商,但凡持家(業)有道,必然勤於勞作,厲行節儉,“勤”是開源,“儉”是節流,家道(業)才可以持續安穩;反之,稍有風吹草動,必然朝不保夕,惴惴不安。

瘟疫反思之一勤儉持家


《增廣賢文》裡有句話“常將有時思無時,莫把無時當有時。”意思是: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包括物質財富、機運等),要懂得珍惜、把握和節約,不要等到失去所有,身無一物的時候追悔莫及。

就像現在疫情禁足,生活來源斷絕,大家終於明白,並不是工作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一份工作。以前抱怨工作辛苦,抱怨收入微薄,抱怨老闆刻薄;但是疫情過後,說不定工作機會都沒有了——公司都垮球了。

所以,以後工作的時候勤勉點、少抱怨,多付出,不要做月光族,不要超前消費,適當儲蓄。平凡人,過平凡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