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民國時期經常有人“通電全國”,是怎麼個通法?

吐露非狩古鬱


電報,發明於19世紀30年代,當它在英國和美國發展起來時,遙遠的滿清,還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隨著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包括鴉片在內的許多事物,跟隨者英美列強進入了中國大門。其中,自然也包括電報在內。

可見,對於中國人來說,電報是一個新鮮事物。

據記載,中國首條電報線路出現於1871年,由英國、\t俄國及丹麥敷設,並在6月3日起開始在上海租界收發電報。

電報線路最初在上海登陸時,曾經遭到清政府反對。不過,沒過多少年,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電報在傳遞信息上的巨大作用。

1879年,李鴻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間架設電報線路,用作軍事通訊。1880年,中俄伊犁期間,李鴻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為貴”為由,得以准奏開辦電報總局。

李鴻章說:“五年來,我國創設沿江沿海各省電線,總計一萬多里,國家所費無多,鉅款來自民間。當時正值法人挑釁,將帥報告軍情,朝廷傳達指示,均相機而動,無絲毫阻礙。中國自古用兵,從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來問答,朝發夕至,相隔萬里好似同居庭院。舉設電報一舉三得,既防止外敵侵略,又加強國防,亦有利於商務。”

由於新聞報紙傳播範圍有限、速度又慢,只有通電才是能夠把自已的主張傳遍全國的最快方式,從而搶佔輿論陣地和道德制高點,許多人經常紛紛把電報當成表達信息的利器,動不動就“通電”全國,把自己的政治主張通過給全國主要的報館拍發電報、公開發表的形式告知天下。

就像今天喜歡發朋友圈,發微博一樣,“不讀通電,則民國無史矣”,電報在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的歲月裡,就像一個大舞臺,為人們留下了許多精采的演出。上臺要通電,下野要通電,嘉獎要通電,譴責要通電,討伐要通電,和談要通電,甚至大學老師被政府欠了薪水也要通電……

據統計,1912年有案可查的通電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1920年有67次,1922年有97次,1926年有50次,1927年有51次。

不過,當時通電的費用也是非常驚人。

1927年時,華文個人出省電報是一字一角六分銀元(這是個人業務,如果是拍發新聞的話,可就便宜多了,只要三分錢);如果一千字的價格,將近160塊大洋。就算是以政府公函形式半價收費的話,也要80銀元。

如果要通電全國的話,費用可就近乎天文數字了。

通電分小通電和全國通電,小通電起碼也得百多元。

如果是大通電,要達到全國通電的效果,則至少要覆蓋全部一級、二級電報局以及各大報館。

當時全國一級、二級的電報局大約有兩百多處,有影響力的報紙不下30餘家。

比如直奉戰爭時,張作霖通電大罵吳佩孚,題頭寫著“大總統(徐世昌)鈞鑒:國務院各部總長、各衙門步軍統領、警察總監、曹巡閱使、督軍、省長、司令、師旅長、護軍使、鎮守使、各省議會、商務總會、農會、工會、教育會、商會、各報館公鑑”。

反過來,吳佩孚痛罵張作霖:“白山黑水之馬賊、狠若呂布、兇逾朱溫,非我族類,德不能化。”

這種洋洋灑灑,覆蓋範圍又廣的通電,大略估算的話,每次費用約在兩萬元左右。

要知道,當年曹錕賄選的時候,選票是賣5000元一張;電報局一等科員一個月薪水才100元——而且已經是小康生活;如果是在民國十六年(1927年)的上海市場,一塊錢可以買30公斤大米,兩萬塊可以辦起一家小規模的紡織廠。

換句話說,這一通電報打出去,就是600噸大米或者一家紡織廠。

隨著軍閥混戰進入歷史,“通電大戰”也不復存在,成為後人回憶民國初期的一道奇觀。

進入民國後期,通電全國依然存在,不過已經變得言簡意賅。

比如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佈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以及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的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驅逐日寇出中國!”


小奔說史


所謂“通電”,即指用明碼發報,這樣所有具備收電能力的單位都可以收到並通讀出來。

當然,在電報盛行的時代,各種大小電臺成千上萬,每天在天上飄來飄去的各種明碼、密碼電報不計其數,僅僅用明碼發報,能瞟一眼的人是非常有限的。當時的人記載,北洋時期政局混亂,大小軍閥、政黨領袖甚至小有名氣的人動輒“通電全國”,許多“通電”都無人問津甚至鮮為人知。

此外,電臺功率有大小,如果功率太小,所發的通電自然沒什麼人能讀到。

“通電全國”的目的,是擴大輿論影響,因此實際上只要讓特定的人,包括政治對手、潛在盟友、重要勢力和人物,以及媒體輿情讀到並有所反饋,就達到了通電的目的,因此實際上大多數“通電”,最重要的不是那份直接用自己電臺發出去的“電”,而是將通電文稿通過各種方式交給諸如報館之類媒體刊發,這樣就能確保自己的“通電”被更多人讀到,不論他們有沒有電臺和收報條件。

但發通電者立場迥異,有時未必能為當局所容,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通電稿能在媒體上發表?很簡單,自清末開報禁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領土上有不少外國人經營的報紙,如《北華捷報》、《字林西報》,儘管大多數是英文,但因為立場較本地報紙超脫,是方方面面比較重視的消息來源,一般而言他們不會挑剔投稿者的立場,當局也不會干預。此外,在1942年以前中國許多城市有外國租界,租界內有華人辦的中文報紙,儘管這些中文報紙的刊登內容多少要受到審查,但總比租界外自由得多,如清末章太炎、鄒容因《蘇報》案吃官司,而這份《蘇報》可是在大清朝公然鼓吹造反的,兩人最終僅被判了不長的徒刑(鄒容是在獄中病死的)——如果是在租界外,砍頭恐怕都是輕的。

不過媒體即便不看立場,也還是要看新聞價值的,如果只是個阿貓阿狗甲乙丙丁之輩,你的通電要讓人家刊登,就得付錢(類似於今天買廣告版面)——如果想登在醒目版面,就得付大錢。

當然也有些人或團體,發通電只是為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場,不在乎有誰收到與否,那麼形式就會比較活潑。一位美籍山西傳教士在1936年曾對美國記者維爾斯(斯諾前妻)說,紅軍東征時路過其教堂,發現他有一部小功率電臺,就讓他代發一份通電,祝賀法國聯合陣線政府上臺執政,他解釋說“電臺功率太小,法國收不到”,但對方仍堅持讓發,“意思到了就行”。一些小型團體甚至只是找個酒館喝一頓酒,念一份“通電全國”的稿子然後散夥,就算已經“通電全國”了。

還有一種更省錢省設備的辦法叫“快郵代電”,即委託當時獨立經營的郵局系統,將自己擬定的通電稿轉發出去,辛亥革命時期很多小的地方勢力起事或佯稱起事,就採取了這種“只要貼幾張郵票就行”的“快郵代電”方式,這種“快郵代電”在日常生活中也普遍應用,是為那些連電報都不通的偏遠地區準備的,類似於今天的“快遞”。採用“快郵代電”發通電,實際上只是叫“電”,和電報已經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了,用這種方式傳播“通電”能起到多大效果,就更是隻能看“人品”了。


李厚何


看到高贊回答其實說錯了,專門過來糾正一下。

通電全國,確實是用電報通知全國,但是不是所謂的花很多錢把通電發出去,而是使用公開頻道發佈電報信息。電報信息是明碼播報,每個收電報的人,都能譯出電報的內涵。

通過各種諜戰片的普及,大家都知道了電報的收發原理。電報的傳送十分簡單,只能傳兩種信號,就是長音滴和短音噠,通過嘀嗒兩種聲音的排列組合,形成一些有效信息,這就是摩斯密碼。摩斯密碼可以翻譯成一系列的數字,每四位數字對應一個漢字,就能翻譯出來了。

所以,所謂的通電全國,就是使用公共頻道發佈一系列的明碼電報,想知道信息的人,自然要翻譯這些電報信息,所以,就全國都知道了。

如何保證大家譯出的信息一致性?因為全國都使用了同一個公共電碼本。

關於第一部漢字電碼本,應該是《電報新書》。電報新書是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傑根據《康熙字典》編寫的電碼本,包含6800個常用漢字,後來鄭觀應將其改編成為《中國電報新編》。中國最早的首條出現電報線路是1871年才鋪設的,就算說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各大租借和外國洋行中,就已經在使用電報了。

因為清朝人的閉關鎖國,電報這樣優秀的傳訊工具,自然是百般阻撓。直到1883年,電報終於通到了通州,距離紫禁城還有幾十公里。這最後幾十公里,還需要傳統的八百里加急去送信。

到了義和團運動中,埋在直隸省地下的所有電報線都被破壞了。所以,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發現一下子回到了原始社會,只好學著清政府派快馬送信到山東,讓袁世凱發電報給回國或者發電報給中國其他地區。八國聯軍和清政府的談判,很多就是通過山東的電報局實現的。

另一個清末的電報故事便是馬關條約的簽訂。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早已破獲了清政府的密碼本,一直秘而不宣。清軍所有的調動命令都第一時間被日本截獲,所以整個甲午戰爭日軍幾乎沒有打一次敗仗,為數不多的傷亡,主要由造反的農民、民間刺客和疫病造成,甚至還有一些日軍是餓死的。

馬關條約的談判中,日本人從慈禧和李鴻章的往來電報中知道了清朝的談判底線是割讓臺灣和2億兩白銀,所以談判時有的放矢,李鴻章準備了一火車皮的話,根本用不上!

如果李鴻章有一點保密意識,嚴刑拷問抓獲的日本間諜石川伍一,換一個密碼本就至少能挽回一億兩以上賠款。只可惜,李鴻章兒子太坑爹,和石川伍一眉來眼去,李鴻章就怕石川伍一給他反咬一口,趕快給他殺死了。

因為電報的傳播效率太高,一瞬間就能傳遍全國,所以想要擴大影響的政變或者改革,都要通電全國。典型例子就是辛亥革命中,南方各省宣佈獨立的方式,就是發公開電報宣示自己政治態度。

清末民國的電報是按照字數進行收費的。華文明語本省每字收銀8分,每隔1省加銀2分4釐。密語及外文加倍收費。後來略有波動,也基本上是一角上下徘徊。最喜歡用電報的新聞界,經常在報紙上有言簡意賅的“電訊稿”。比如1894年9月3日,《申報》刊登的一則題為“珠江大火”的報道:“本月初一珠江大火焚燬畫舫四百餘艘,死者五百餘人,所失約值三十萬元之多。”

十個字就要一塊錢,而當時一般的工薪階層每月薪水不過是十塊錢上下。這樣的信息,恐怕很多人都不願意發。可是,袁世凱剛當上直隸總督,就發了一次數萬字的跨國超長電報!算下來,這一封電報花費好幾萬銀元!

老袁就那麼不差錢嗎?不是!老袁著急啊!

辛丑條約規定,天津為非軍事區,不允許清朝駐軍,李鴻章大手一揮就簽名蓋章了。慈禧問老李,天津不能駐軍,還是大清國土嗎?老李說,新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是人精,交給他準沒錯!

於是,袁世凱一上臺,就找中國駐英領事館,把英國巡警交警制度的章程翻譯成漢字,全文發回國內,一個字能差!就這樣,袁世凱用最短的時間,照搬了英國警察制度,中華大地上第一次出現了警察這個概念。而天津,也讓這些北洋新軍改編的警察,接管了防務,天津又成了中國駐軍的地方。

民國時期的“通電全國”,主要存在於民國前期,到了後來,人們要公開發表政治態度越來越不願意用“通電全國”的手段。而是直接在廣播電臺發佈講話,最有名的講話,如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蔣介石宣佈抗戰的“廬山講話”,日本天皇宣佈投降的“投降詔書”,都是通過廣播電臺,讓人們用半導體收音機接收信息。

公開講話用收音機,那麼說悄悄話,自然還是用電報,因為,比電報更快捷的電話,是不能加密的!


歷史知事


看了半天,發現大多數回答,特別是排名第一的回答簡直是莫名其妙,全部說錯了。

所謂電報,當年有兩種,一種是有線電報,就是架設線路,各地都有電報局,然後按照字數花錢來派發電報,指定人接收。這個多用於民用,收報人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等在電報局,那還需要工作人員專門去通知送達,其實效率很慢的。

而另一種是無線電報,就是用電臺把自己想說的內容發出去。這個是公開的,只要是電臺功率足夠大,正好在這個頻道開機的電臺是都能收到的。所以,為了保密,大家都是用密碼發電報的,沒有密碼的人收到了也是不知所云。

而通電全國,就是用大功率的無線電發報機,用明碼在儘可能多的頻道,發出自己想說的話。只要是正好開機的電臺,是都能收到和理解意思的。

而這個無線電報通電,是沒有什麼發報成本的,什麼一次兩萬多元要發到全國各大報館和電報局,這完全是用有線電報的操作思路來理解無線電報,完全是全部錯誤的。

當然,有的時候實力的人,為了讓自己的通電儘快被人知道,是可以除了無線電報,再使用民用有線電報,發電報稿到幾個交好的大報或者廣播電臺,讓他們代為轉發。但這範圍很有限,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次性花費2萬銀元,發到全國所有各電報局和各大報紙的。要知道搶新聞是媒體的天性,收到有價值明碼通電的都會自動轉發的,不用你自己花錢,而且你就是發給了敵對勢力人家也不會幫你宣傳的。

然後,一些有權有勢的大頭目,是可以用公共資源來發通電的。比如老蔣的通電,往往直接明碼發到南京中央廣播電臺,讓他們直接接收翻譯然後播音員廣播。佔據北京的軍閥,往往使用位於朝陽區的原民國海軍通信基地491電臺的大功率設備廣播(提醒一句,這個電臺當時在日本人手裡),這些就快了,這也是當時搶佔輿論陣地的手段。


棉襖闖天


小雪微鑑:通電全國,是民國時期聽到過的最多的臺詞,很多影視劇中也有類似說法,但這種所謂的通電全國,是不是有那樣大的影響力,到底是怎麼通的。小雪其實在很多時候,對其中的細節也比較好奇,下面,聽聽小雪對通電全國的答案。我們就以西安事變為例,來說明一下通電全國的影響力。

易俗社中唱戲,華清池旁捉蔣

1936年12月11日,在一二八運動以後,張學良急於想勸退那些為抗戰請命,想去臨潼找蔣委員長的學生們,在臨潼邊界上,張學良發表了著名的演講,這場以救學生為主要目的的講話,成為了西安事變發生的導火索。

第二天,張學良思量在三,還是準備發動兵諫,在去臨潼參加蔣介石的酒會以後,立馬返回西安,和十九路軍總指揮楊虎城一起舉事發動政變。

12日夜,臨潼一片火海,在捉到蔣介石以後,把他秘密關到了一個小別墅中,讓他閉門思過。

而另外一個地方,則是一片熱鬧的景象,那就是西安的易俗社。為了支開南京政府大員們,他們在西安易俗社,請各位將軍看戲,其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到事變成功以後,立馬將這些隨從要員扣押。

兵諫成功,通電全國

西安事變爆發後,西安和外界處於隔絕狀態,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阻斷兵諫之事傳往各方。在解決了後顧之憂以後,張學良、楊虎城立馬通電全國,並提出該組南京政府、一致抗日等八項主張。

這裡所提到的通電全國,指的是第一天播發報紙,第二天讓全國都知道,其實並不是利用無線電臺,如果用無線電臺,西安的一切就會出現變數。

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人舉事以後都會通電全國,比如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後,革命黨立即通電全國,以求別的省份的支持和響應,這其實是在輿論上取得主導權,為後面事情的發展鋪好路。

在通訊並不發達的民國時期,報紙、電報、電話等等,都是通訊手段,最有輿論影響力的,還是大眾傳媒:報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報紙雖然有沒落的趨勢,但是依舊有其生命力,它可以代替很多現代通訊傳媒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情報、遠離WIFI等情況,因此,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通電全國這種事,雖然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不保證未來某一天不會發生。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通電全國,就是向全國公佈自己的政治主張。

民國初期軍閥多混戰,地方勢力也需要發出自己的政治宣言。

所以,所謂通電全國其實就是過去向全國散發政治檄文的行動,動手打仗之前,也得求一個師出有名嘛。

通電如何操作?


民國時期通訊條件稍微得到改善,電話不通但是有電報局。電報局以無線方式向全國所有省市的一級二級電報局及主要媒體200多個發出明碼電報,然後逐個收錢。

一份通電既是政治宣言,哪怕再凝練的文筆水平也得1000字才能向全國解釋:因什麼事發通電,我方認為有哪些不合道義的地方,敵方應怎麼樣解決,限期內如何回覆,否則我方將以什麼行動來應對。云云。

通常一個字大約要一角銀元,一份通電就需要100多,全國就是兩萬多銀元。一般人當然玩不起。


四川達州


所謂通電全國就是向全國範圍內的電報局和報館發送無線電報。

中國首條有線電報線路是在1871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出現的,後來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有線電報線路鋪設,並廣泛用於政治和軍事中。1899年,無線電報出現在廣州,進一步提高了當時軍政工作的效率,並且各大報館自己也購買設置無線電報機,用以進行新聞報道。

在反清鬥爭和民國時期,許多重大事件常常用“通電全國”的方式公佈出來,如反清鬥爭中各省的“獨立”聲明,民國時期的北伐宣言等。其實就是一方利用無線電報機向全國範圍內的大小電報局和報館發送電報內容,各地電報局和報館接收到發送方發來的無線電報後,將內容在報紙上刊登出來,這樣就完成了發報方的輿論宣傳。

當然,清末和民國時期的大小“通電全國”雖然多如牛毛,但當時發一份電報的價格十分昂貴。以1927年電報拍發價格為例,一份發往一地的千字左右的電報價格是100多塊大洋,而重大事件的電報動輒數千字,還要發往全國不同地區,這樣算下來一份“通電全國”的費用在當時對普通人來說就是天價,根本無力承擔,所以有能力發通電全國的都是政治團體或有名的政治人物。





長史如歌


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民國時代裡,晚清起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報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電全國”也成了個常見熱鬧事。當代許多學者更有共識:“不讀通電,則民國無史矣”。

何為通電?以學者周永明的概括說:“這個術語指稱的是這樣一種電報,它們以眾多的受眾為目標,通常發給多個接收人。它們是‘公共的’,因為通常或是由明碼電報拍發,或是被刊登在報紙上廣為人知。”至於“通電全國”?那更是以空前力度,發給全國各大媒體乃至重要政要的電報。

而要回望民國年代的各類大事件,“通電全國”更是分量不小:比如1912年全年,“通電”次數就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更暴漲到70次,其內容更涵蓋當時政治舞臺上各類勁爆橋段:唐繼堯反對袁世凱稱帝?熊希齡要反對清帝復辟?黎元洪要解散國會?直奉直皖要開打?捲袖子動手前,都要先通個電!

拿今天的話說,“通電全國”就好似“官宣”,既能用來表明態度立場,還能在輿論上向敵人發起反擊,也能宣告自己的下一步行動計劃。別看只是一紙電文,戰鬥力卻是相當爆表。所以,如果把民國時期的“通電全國”內容編輯成書,基本上,那就是一部幾十年的民國史。

但比起今天以微博朋友圈等平臺為方式的“官宣”來,“通電全國”的操作難度,顯然是高得多。

首先,“通電全國”是個高成本的事。

參考周永明的概括,“通電全國”等於是要把犀利的電文,一口氣發送給全國各大報館機構以及全國重要政治人物,電文內容十分考究,傳播範圍也十分廣。最關鍵是速度迅捷。在技術有限的民國時代,雖說各地報館林立,但報紙的傳播範圍畢竟有限。一件大事想要迅速“搶頭條”,就要靠速度更快的電報。晚清時李鴻章就說過電報“相隔萬里好似同居庭院”。猴急著搶時間的民國精英們,也就拿“通電全國”當大招。

但這個“高速度”操作,花費也是奇高。晚清末年時的電報費就是“一字有一角餘之耗費”。到了民國時期顯然更貴。北洋軍閥們每次“通電全國”,短的也是一千多字,長的經常兩千多字。一篇小通電的價格,通常是一百五十塊銀元。外加又要“通電全國”,接收方包括各地的政府和新聞機構,多一個接收方就要多一份錢。比如直奉大戰時,一次“通電全國”的電報花費,不下兩萬銀元。

一封“通電全國”,花出去的就是天價鉅款。好些“民國精英”辦這事,更是基本用公款,“通”的都是民脂民膏。

更重要的是,“通電全國”並不是寫幾句話這麼簡單,放在民國軍閥混戰的年月裡,“通電全國”意味著另一場激烈的戰爭:輿論戰。

比如中原大戰前夕,馮玉祥就發出這樣的感嘆:“閱蔣、閻往返通電。筆槍舌劍,針鋒相對 ,此兵戰前之電報戰也”。

其實這樣的“電報戰”,就是民國軍閥混戰時的“殺敵利器”。無論是各大政治人物間的暗戰博弈,或是各路軍閥間的明火執仗,“通電全國”都是必出的大招。以至於“每次戰爭,各以電報代口舌,雪片紛飛”。各個砸錢互撕。

既然有這樣的戰鬥目的,通電當然要寫得有講究。不止要氣勢如排山倒海,更要簡短几句話就抓住對方要害。特別是當雙方有深仇大恨時,那就得一句話戳中對手軟肋,叫對方瞬間在圍觀群眾里拉仇恨。比如四川軍閥混戰時,劉文輝的《聲討劉成勳通電》,裡面犀利幾句:“(劉成輝)一糧而歲數徵,且巧立種種名目;一煙而稅百出,更 暗布重重網羅。”把殺氣騰騰的劉成輝,一下釘在恥辱柱上。

除了踩對手外,“通電全國”更要著力打造通電者的形象。比如1918年曹錕的《曹錕表明心曲之通電》,其中點睛一句“拯斯民於水火,奠國基於磐石,錕當解甲歸田。”更是給他瞬間“吸粉”不少。當然眾所周知,他可不是“拯斯民於水火”後下臺的,而是扛著“賄選”醜聞,六年後被人拿槍架著下臺的。

但別管出入有多大,“通電全國”也意味著,電文的書寫內容,需要有更精深的造詣水平。這技術含量,今天的“官宣”真比不上。

而最重要的一條是,在民國風雲變幻的歷史裡,“通電全國”不止是一種大招,更常是許多後進人物,成功“上位”的階梯。

因為“通電全國”的效果如何,不止在於通電內容本身,更要看時機和立場的把握。把其中學問用到極致的人,典型吳佩孚。

當1918年,吳佩孚還只是前線一個師長,為段祺瑞“武統”衝鋒陷陣時,他就多次巧妙藉助了“通電全國”大招。先是在戰事更激烈時,把握住了舉國的“反戰”呼聲,憤然“通電全國”,大罵段祺瑞導致“同種殘殺,生靈塗炭”。但就在段祺瑞一臉蒙圈時,吳佩孚又筆鋒一轉,對準了段祺瑞的對頭馮國璋,又是一頓通電,還在通電上擅自加上老上級曹錕等人名字,呼籲馮國璋停戰。一下就在全國“躥紅”。連晚清民國元老岑春煊,都連呼吳佩孚“大義凜然,深表佩服”。

這位原本普通的師長,就藉助這震動全國的通電,一舉成為舉國關注的新聞人物,隨後叱吒風雲,繼續鬧出一串大動靜。

以這前後的操作與智謀說,簡單的“通電全國”,背後卻是說不盡的學問。縮影的,正是那個苦難年代,多少人的理想與表演。

參考資料:《政治與電訊》、《民國時期的通電公文》


我們愛歷史


在古代,如果想把信息大規模傳播,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貼布告。比如傳說中的海捕文書,就是先在京城中把佈告內容抄個N多份,然後找急腳送到全國各個州縣,在縣城門口或者菜市口等人流密集地方,貼上去

這種方法費時費力,一次通告估計要大半年時間,但沒有辦法,誰叫那時候科技不發達呢,只能用這種死辦法

隨著科技的發展,到了清末民初時電報普及了,從有線到無線,負責接收和發送的電臺普及到了縣城。這時候,想把信息大規模傳播,再也不用急腳送了,只要照著號碼簿挨個發送就可以了,省時省力,其過程和現在的電話營銷一模一樣

題主說的有人“通電全國”,就是這個人把想要發出去的信息,通過電報“群發”到全國各地,一來傳遞信息,二來做個見證

這所謂的“各地”,包括各級政府、各大報社、各國領事館、各個商會組織等諸多有電臺單位,據說,在無線還沒普及用有線電報“通電”的時候,全國有電臺兩百座,通電花費不小

後來,隨著科技的進一步提升,收音機普及了,這時“通電全國”成了過去式,用不著群發了,只要通過廣播電臺說話就成,實時同步……

比如,四五年日本的天皇就發表了投降廣播,全世界有收音機的地方,都能收到


靈石蘊珠寶


這種通電全國的,其實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意思就是把一分電報發到全國各地,然後全國各地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電報機都能夠收到這個公共頻道發出來的一封電報,並且能夠把它翻譯出來,這個也算得上是一種另類的全國通知吧!

講道理,為什麼當時會把電報作為第一手段?其實和當時中國的情況和世界上的那種通信情況有很大的關聯!

都知道電報,錄音機,電視機分別就是代表文字,聲音,圖像,整體來講,這個東西所需要傳輸的數據只會越來越大,不會越來越小,其中最簡單的當然是電報,電報這個東西確實是最廉價,而且技術是最低的!也是最新引進到中國,並且全國普及的一個東西!

有人就會說了,難道報紙這個東西不能夠作為一種通知手段嗎?報紙要印刷出來也是需要時間的!不像通電全國這麼迅速。

在清朝末年,電報就已經引進了當時的中國,並且得到了上層的青睞!畢竟這個東西傳輸的距離遠而且方便!所以作為當時清政府為數不多的能夠在短時間內通知全國的一種手段,這個電報,得到了上層的重視。

畢竟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收音機那個時候還沒有得到普及,電話線的又拉不到那麼遠,所以這個電報反而成為了最經濟實惠的手段!但是這個經濟實惠也是需要打一個引號的,就當時中國的那種落後的基礎設施,其實發一封電報付出的代價也不低!

畢竟電報這個東西有大有小,曉的電報軍事上面用的戰術電報傳輸的距離有限,(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真正的大型的電報機,雖然需要的功率和碼率都特別大!但是這種大型的電報機卻可以進行長距離的傳輸,也這麼說吧,如果不是地球曲率的問題,可能這種大型電報機可以做到全世界都可以傳達!

無論如何,當時的人手裡面總算是有一個能夠短時間真的通知全國的一種手段,所以電報成為了政治上面發生大事的時候,所必須要首先考慮的一種通信手段,一種通知手段!比如說袁世凱,袁世凱取代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總統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是通過電報通知全國的!

你要說所有的軍閥裡面玩兒這一手玩兒的最好的,那肯定就是袁世凱,袁世凱以前就和洋人打過交道,也明白電報這些新奇東西對於未來政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所以在這方面他完全就是不遺餘力的大肆的發揮這種公共基礎資源,來增加自己在全國的影響力!

但是呢,我們也知道在民國初期袁世凱倒臺了之後,大家都是各自為政,所以這個通電全國反而成為了一個怎麼說呢,論壇!也就是大家如果有什麼意見花錢去找店報社把這東西直接推廣全國通電全國把他往死裡罵,這也就導致了有的時候這民國初期的通電全國就變得不值錢了,雙方之間經常罵個你死我活,結果一看啥東西營養的都沒有!這個時間段通電全國成為了政客使用的常規手段,並且這個時候通電全國那話可就多了!有的時候這裡面可能要寫個幾萬個字兒,就為了痛痛快快地罵對方一場!

等到了後來半導體收音機慢慢成為全國普及的一個物價的時候!這些電報反而成為了一種次要的通訊手段!最著名的就是蔣介石的廬山講話!就是通過收音機的形式傳達給傳國的,而此時通電全國也漸漸的成為了一種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