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有的人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困難境地都依然不會得抑鬱症,而有的人沒有原因的就得了?

暮光薄涼000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

有的人歷盡千辛萬苦,備受打擊卻依然能保持情緒的相對穩定,有的人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受不了,陷入抑鬱狀態。這主要與每個人人格成長的基礎和是否採取了有效的自我防禦機制有關!

所以對孩子的培養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培養,有了健康的人格做基礎,所學的知識才能發揮作用,不然人就只是個存儲器。這也是很多父母帶孩子來做心理健康諮詢的原因。

關於人格和防禦是比較複雜的話題,找時間再詳細說說。


老李不老說


抑鬱症這個問題一部分也和遺傳有關係,遺傳系統存在異常的話,比一般人更容易抑鬱,當然,題主想知道的肯定不是一大堆枯燥的概念知識。那我們就排除這個,把題主的問題歸納為:為什麼面對困境,有的人能迎難而上,有的人卻一蹶不振。

逆商,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我高中的時候,班裡就有一個女生,貌美還學習好,驕傲,畢竟人這麼優秀,有驕傲的資本,從沒考過年級前3名以外,妥妥的985211預備生,誰也沒想到的是,她就因為高三第一學期,戀愛了,第一次考了年紀13名,我覺得還不錯啊,她十分不能接受,和男友大發脾氣分了手,發誓要考回前3,她開始神經兮兮,每天把自己逼的特別緊,周圍同學說話她就怒斥對方影響她學習,結果正式考試前,壓力大,沒休息好,生病了缺考,後來就越來越不行,最後靠著底子好考了個二本。

逆商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提高的。建議孩子成長的過程的讓他適度受挫,培養他抗壓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接受自己會失敗,失敗後的成長能力。

最後,希望大家越挫越勇,不斷成長進步,加油!


一隻勺


內心強大骨子裡就有堅強意力的人遇到再大的困難和打擊都沒事,咬咬牙什麼難事都能挺過去,這輩子每次遇到再大的困難和打擊,我就想還不致於要命就是死又能怎樣,我常想多活幾年與少活幾年無所謂,最後都得裝進小盒若干年後化為灰塵隨風而去,這才是永遠的歸宿。


打假哥1


我告訴你為什麼 一 所有的外界事情 都是謠言 沒有一樣是真的事情 因為這些事情對我來說不是我親身經歷 在我的心裡和腦子裡 不站一點空間 二 雖然我招受了不公平和非人的待遇 和有些人還加害於我 但我看到了人世間還是有好的一面 有正義和溫暖的一面 是他她們給予我的鼓勵使我走了過來 三 由於我個人也是一個心胸開朗要強的人吧 會調解我的心情遇到這些不堪入耳的聲音 我也不聽 不想 不看,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用戶102753701208


我這個人估計得不了憂鬱症,沒啥腦子什麼都是當時急了一下,過了就過了!總覺得只要還健康的活著就沒有過不去的!就短短几十年我估計過半了!想那些有的沒的幹嘛!我覺得所謂的憂鬱症就是心結,說出來解開了放下了就好了,


薛瑞瑤


為什麼有的人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困難境地都依然不會抑鬱,而有的人沒有原因就得了,因為抑鬱症是疾病,不是單純因為心理因素患病的。

抑鬱症是否發病不是單純心理因素決定的

就像你說的,有些人處於什麼樣的困境都不會抑鬱,而有的人沒有任何原因還是會發病,這一點就無法單純用心理學知識來解釋,因為如果是單純的心理疾病,起碼要存在心理衝突、精神壓力、或者精神刺激。

真正的抑鬱症的病因,在醫學上還沒有定論,但目前的醫學界廣泛認為抑鬱症的病因是遺傳因素、生物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多種因素疊加而成。

遺傳因素

抑鬱症的遺傳不同於我們既往認識的遺傳疾病,而是一種遺傳易感性,就是說遺傳的是更容易患病的幾率。就像你說的面對同樣的問題下,為什麼有的人會發病,有的不會發病。這一點前蘇聯著名的雙生子研究和寄養子研究都證明了遺傳與是否發病,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

一般說與抑鬱症患者關係越接近,患抑鬱症的幾率越大。所以說“遺傳” 並非是絕對的,只是發病概率提高了,也就是我在前面說的遺傳易感性。但要確定的是遺傳易感性只是一種遺傳傾向,與真正的遺傳不同。

生物因素

抑鬱症是存在明顯生物學特徵的醫學疾病,這一點是醫學界通過數百年的研究和經驗積累的結果,這一結果也被醫學界廣泛用於抗抑鬱藥物的研發之中。比如目前主流抗抑鬱藥物,也是使用最為廣泛的SSRI類藥物——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5-羥色胺是一種可以使人感到愉悅的神遞質,而SSRI通過阻斷神經細胞突觸間隙的5-羥色胺,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的過程,使突觸間隙的5-羥色胺水平明顯增高,從而達到使人感到愉悅感覺,減少抑鬱症狀的作用。

這一點也是明顯有別於心理疾病。


社會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是心理疾病的主要病因,主要包括童年負性事件、應激性生活事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刺激”)、婚姻狀況、社會經濟狀況等。

其中要著重提出的童年負性事件對於成年後的發病率影響尤為重要。曾經有研究表明,存在童年負性事件的人成年後患病的幾率是普通人的至少5倍以上。

而這一點往往是中國家長最容易忽略的,因為中國式教育是棍棒下出孝子,而且我們的父母總是忽略對於童年經歷的保護,為今後的精神障礙提供了發生發展的優質土壤。

總結一下

所以說抑鬱症是醫學疾病,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抑鬱症患者也不是什麼小心眼、矯情、想不開。

相較於我們日常遇到的困難,孩子的成長過程更重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定更好。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有疑問可以私信我留言,我會幫你解答的。也可以評論區留言。


我說精神


這是因為抑鬱症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是受挫折後無法走出陰影,而“憋”出來的病,事實上在抑鬱症的成因中心理社會因素只佔了一小部分,那其他的又是什麼呢?現在我們就來一探究竟,我們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大腦🧠內的神經遞質“離家出走”

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能(DA),5–HT能神經遞質系統維持著我們情緒的穩定。

5-羥色胺(5-HT)活動降低與抑鬱發作有關。由於選擇性5–HT通攝取抑制劑(SSRIs)如氟西汀治療抑鬱症的療效被廣泛確認,使得5-HT遞質系統與抑鬱症發病的關係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5–HT系統在調節睡眠、食慾性行為、疼痛和晝夜節律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抑鬱障礙患者在以上各個方面均有問題。

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能(DA)與5–HT系統類似,當上訴神經遞質減少時,同樣可以引起抑鬱症狀的發生。而這一切都是在你的腦內悄然發生的,與是否有社會因素刺激並無關係。


激素水平也影響著你的抑鬱症狀

大約60%的利與障礙患者表現為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抑鬱症患者也可出現垂體和腎上腺增大,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影響大鼠內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能(DA),5–HT的功能。

研究發現,約25%的抑鬱障礙患者血漿促甲狀腺激素(TSH)的含量顯著降低,而遊離T4水平顯著升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臨床表現在不少方面可與抑鬱障礙相混淆,如運動性遲滯、疲勞、性功能減退、抑鬱情緒以及自殺傾向等。

褪黑素(MEL):在季節性情感疾病( seasonal affectivedisorder,SAD)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季節性情感障礙是一類以每年的秋冬季節抑鬱症狀反覆發作,伴有睡眠增多、食慾增強及體重增加等非典型抑鬱症狀,而春夏季節症狀完全緩解為特徵的情感障礙。

“父一輩、子一輩”的遺傳因素

迄今為止的研究得出個較為肯定的結論,在抑鬱障礙的發病過程中,遺傳學因素具有關鍵作用。抑鬱障礙先證者一級親屬中抑鬱礙的發生率,較正常人一級親屬中抑鬱障礙的發生率高2~3倍。




心理社會因素

一般認為,遺傳因素在抑鬱障礙的發生中可能導致了一種易感素質的產生,例如某種神經遞質系統或其他生理功能的不穩定。而具有這種易感素質的人在一定環境因素的誘發下發病。易感素質並非全或無的存在,而是呈現一種過渡狀態。較為易感的人在較輕的環境因素影響下便可能發病;而不易感的人在極重大的環境因素影響下仍可能不發病。(這個就完美的解釋了題主的問題)當然,易感素質並不一定完全來自遺傳,早年生活經歷如童年喪親的影響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最後,即使您得了抑鬱障礙也請不要灰心,因為抑鬱障礙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心若向陽,無謂悲傷。


精神科李文惠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屬於破壞性心境障礙,單純的抑鬱症具體表現有:情緒持續低落,無價值感,對任何事物都挺不起興趣,變相形式的自殺、自傷(比如到處尋求諸如蹦極等危險動作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到生命的過分刺激),有的伴有軀體障礙,表現為頭痛、胃痛、嘔吐、腰痠背痛等等。男性抑鬱症患者和女性抑鬱症患者在臨床上有會一些小區別。抑鬱症的形成原因由很多種可能,並且每一位抑鬱症患者,他們的抑鬱症都是因為多方面原因形成的。

首先,遺傳因素。關於抑鬱症的遺傳是有科學依據的,尤其是上一代或上上一代之間有人得過抑鬱症的,尤其是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的,後代得抑鬱症的幾率很大。基因分離過程中,顯性基因很容易就被遺傳下來,而隱性則可能要隔一代甚至隔好幾代。比如有的孩子專挑父母的有點繼承,而有的孩子則專挑缺點繼承。再比如,前兩年有一對中國夫妻生了一對洋娃娃,原因是男方的奶奶有俄羅斯血統。

其次,生物因素(生理因素)。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人大腦的五羥色胺、單胺類、多巴胺的分泌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五羥色胺不足的人更容易得抑鬱症,而多巴胺過多的人更容易得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此外,cAMP第二信使系統功能的高低對人的情緒是有影響的。而一個人如果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過高或前額葉過度活躍或病變,也可能引發抑鬱症。

再次,環境因素(家庭社會環境、經驗和閱歷、天災人禍)。這裡的環境因素分為先天和後天,即原生家庭和早年經歷為先天環境因素,成年後的經歷為後天環境因素,天災人禍則是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的。

通常來說,原生家庭中經常被忽視、貶低、斥責、否定的那一位比較容易得抑鬱症。但是,一位從小被過度保護的人也同樣容易得抑鬱症,曾經有一位姑娘就是小時候被保護得太好,父母什麼都幫她安排,以至於成年以後,她一出社會什麼都不會,老被人家騙,後來就得了抑鬱症。因此,除了經常被忽視貶低的,溫室裡的花朵也是很危險的:得抑鬱症的幾率高,得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幾率也高,自我中心、白眼狼的幾率也很高,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都不能缺席。

除了原生家庭,學校和其他社會環境因素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有個孩子因為年齡比同班同學小,反應比較慢,然後那個老師就總是嘲笑他,還讓全班同學一起嘲笑,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那個孩子才八歲,就已經顯示出偏執型人格障礙和抑鬱症的傾向。再比如,校園霸凌。至於其他社會環境,人性是很複雜的,有時候一個人太優秀就會招致嫉妒和各種擠兌、迫害,這也是一個人得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除了這上述的家庭、學校和其他社會環境三種因素,天災人禍也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比如說,重要親人缺失。這裡的重要親人不一定是父母,也可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可能是舅舅姑姑,通常而言,越是童年和你親近的人過世,對你的心理影響越大。

最後,心理因素。心理學上有一個ABC理論,是CBT(認知行為療法)最常用的一個理論。這裡的A指的是外部事件本身,B指的是你對事件的看法和觀點,C指的是情緒和行為結果,即,你對事件的看法決定了你的情緒和行為表現。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並非每個人內心都那麼強大,最主要的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並非脫離了這個社會,自顧自的獨立存在和變化的,它是受到社會環境中的每一員的影響的。換而言之,人與人之間互相傳遞的信息對彼此都是有影響的,所以我們才常常說要傳遞正能量。而所謂的正能量,並不是說報喜不報憂,而是捍衛每個人的正當權益,善良有底線,不縱容惡。

曾經遇到很哭笑不得的問題,“你們學心理學的,就應該自己調節心理,別人對你怎麼樣都要包容。”這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學心理學就應該被欺負?這和有些人說“得抑鬱症就是心眼小”是一樣的無恥。抑鬱症不是單方面因素形成的,也不是心眼大心眼小的問題。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研究發現,每個人都可能得抑鬱症,也就是說,這個社會95%以上的人都可能的抑鬱症,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樣而已。因此,抑鬱症也被稱為心理上的感冒,每個人都可能得,而治癒的也可能反覆。

所以,沒有什麼所謂的“沒有原因就得了抑鬱症”,抑鬱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至於有些人為什麼無論遇到多大的困境依然不會得抑鬱症,一個是可能你沒見過他抑鬱的時候,一個是他從小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他強大的內心。


裡外雅堂


溫暖陪伴、療愈心靈,我是心理諮詢師鏡心。


任何一種心理疾病,幾乎都可以追溯三種原因:

一種是生物因素,一種是環境因素,一種是心理因素。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同樣承受壓力,有人會得抑鬱症,有人就不會?

原因就是,抑鬱症的發病,往往不是單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由這三種因素的交互作用才形成的。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我們的遺傳基因、激素水平、大腦機能等等;

1、遺傳基因。

如果你的家族有抑鬱病史,那麼你患抑鬱症的概率就會比其他人高很多。

2、五羥色胺。

五羥色胺是一種神經遞質,五羥色胺的減少,會導致神經活動興奮度的降低,人就容易出現抑鬱症症狀!

3、激素水平。

抑鬱症病人的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激素比較高,而這正是決定抑鬱症是否發生的重要物質。

4、額葉的病變。

右側前額葉的過度活躍會導致抑鬱症,患有抑鬱症且有自殺企圖的患者,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的面積有顯著減少。

環境因素:

主要是指家庭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社區風氣等等。

比如:

工作或生活上的巨大壓力、情感上突逢變故、生活中各種負性事件的刺激、缺少親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遭遇重大心理創傷等等,都會誘發抑鬱症。

心理因素:

主要是指我們的認知方式、自尊水平、情緒過程、人格結構等方面的問題。

一般來說,抑鬱症患者往往高強迫、高焦慮的人格特質,自我要求較高,責任感較強,特別渴望別人的理解和認可。

在這裡,我們重點從人格特質方面,給大家做一些解析。

1、他們最常用的對抗壓力的心理防禦方式,就是壓抑。

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壓力大的事情,有人會選擇大哭一場、有人會選擇和朋友傾訴、有人會跟周圍的人找茬來發洩、有人喜歡聽聽音樂或是看場電影、有人會選擇寫日記來排解。

而抑鬱症患者,他們紓解壓力的方式,往往非常單一,就是壓抑。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微笑抑鬱症,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這一類人習慣用微笑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問他怎麼了,他可能會說,沒什麼呀,我很好!

可其實,他並不好,他只是將情緒簡單地壓抑在了內心而已。

也許有一天,不斷被壓抑情緒終於積累到了極點,抑鬱就發作了!

2、抑鬱症的病人,往往缺乏完整的自尊體系。

什麼是完整的自尊體系呢?

就是說,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不管你怎麼說我、評價我、議論我,這都跟我沒關係,我很堅信,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的人生由我做主。

相反,抑鬱症患者在這一方面,是非常看重別人的想法、態度和評價的,他們甚至會把讓別人滿意,作為自己是否有價值的標準。

因此,他們非常渴望被理解、被認可、被讚賞、被關愛、被呵護,一旦身邊的環境不能達到這個要求,他們的抑鬱情緒就會升級。

3、抑鬱症,是一種好人病。

患抑鬱症的人,他們大都是善良的人,而且特別有責任感。

他們不希望家人為他擔心,不想給別人添麻煩,他們擔心傾訴苦惱會影響到他人,他們擔心把壓力說出來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困擾。

所以,他們選擇什麼都往自己心理擱,什麼都往自己肩上扛,時間久了,誰都難以承受,心理自然會發生變形,慢慢的就怎麼都開心不起來了,這就是抑鬱症!

《心靈療愈丨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正在更新中,歡迎關注!


鏡心談心


一、抑鬱症的形成有兩個因素:

①由生活壓力導致的絕望情緒(抑鬱來源於絕望)

②對抑鬱症及其後果的恐懼情緒。

絕望情緒:①抑鬱症的大部分症狀是絕望情緒引起的生理反應造成的。②絕望情緒是人的一種基本情緒,但並不是一種常見情緒。因為大多數人不會處於絕望狀態,即使偶爾處於這種狀態,也會及時的生成有效情緒進行酶解,而不會使之持續產生,引起嚴重的生理反應。③即使產生了嚴重的生理反應,如無恐懼情緒的參與,也會漸漸消退。

恐懼情緒:主要是由人們對抑鬱症的錯誤認知(絕症、不治之症、跳樓、自殺、自殘等等)造成的。當一個人接收到這些信息時,就可能會形成對抑鬱症的恐懼情緒。

二、抑鬱症的分類:

與其他神經症的發病機制類似,按兩種情緒出現的順序可分為兩類:①先有恐懼情緒,後出現絕望情緒;②先出現絕望情緒,後出現恐懼情緒。

三、第①種類型的發病機制:

1、人們先通過媒體、網絡或與他人的交流,接收到抑鬱症及其嚴重後果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經過思維的加工,形成關於抑鬱症的一系列認知情緒。這種情緒有強有弱,因人而異,潛伏起來。

2、如果此人後來未產生絕望情緒,則不會有症狀,就不會有信息與潛伏的恐懼連接起來。如果此人後來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嚴重且苦苦看不到出路的問題而導致產生了絕望情緒,並且又未及時通過他人疏導或自我疏導產生有效情緒進行酶解,則這種絕望情緒就會在負面信息(生活壓力)的刺激下,持續分泌,並引發強烈的生理反應。這種痛苦的生理反應被思維接收到,就會與之前的恐懼情緒連接起來。這種連接會促使人形成一個認知:我患上了可怕的抑鬱症,這是不治之症。並同時產生強烈的恐懼情緒,極度排斥,無法接受。此後的過程為:

巨大的生活壓力 + “我患上了抑鬱症”的認知——→

更加絕望---→更嚴重的生理反應---→對抑鬱症及症狀的強烈排斥和恐懼---→操控思維刻意接收此方面的信息:各種不適、症狀---→恐懼情緒與各種不適同時出現,使得生理反應更痛苦,絕望情緒的後果被大大增強---→強烈排斥:尋找快感,強迫自己高興---→排斥無效:①絕望情緒引起的反應不會在短時間消退(除非生成足量的有效情緒)②強烈的負面情緒會抑制思維對其它信息(快樂)的接受及其與認知情緒的連接,導致快樂情緒無法分泌---→更加絕望、恐懼、排斥,進一步強化了“抑鬱症是不治之症”的認知---→更加絕望---→……

由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四、單一的絕望情緒引起的狀況:

我常年生活在農村,接觸到了許多有此絕望症狀(抑鬱症狀)的人,但他們地處農村,認知上從來沒有受到“抑鬱症”的汙染。即他們只有絕望情緒,而沒有對抑鬱症的恐懼情緒。他們的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天:生活壓力→絕望情緒→症狀→症狀慢慢變淡

第二天:生活壓力→絕望情緒→症狀→症狀慢慢變淡

第三天:生活壓力→絕望情緒→症狀→症狀慢慢變淡

……

隨著時間的漸去,生活的狀況,有效認知情緒的慢慢形成,絕望情緒越來越弱,症狀越來越輕,甚至完全消失。

總結:

此情況與抑鬱症的最大區別是:

此情況是單向的,即

生活壓力→絕望情緒→症狀

抑鬱症是雙向的:

↓————↑

患上了不治之症→絕望情緒→症狀

↑________________↓

五、對第②種的分析:

生活變故→絕望情緒→症狀出現→通過網絡或其它途徑發現本人症狀與抑鬱症的症狀的極為相似→產生新認知(我患上了抑鬱症)及恐懼情緒→更加絕望→操控思維接收症狀信息→不適感(生理反應)在恐慌情緒的結合下,大為增強→排斥和恐懼、絕望→排斥、調整無效→進一步強化“抑鬱症是絕症”的認知,更加絕望和恐慌→……循環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