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岳飛很孤苦鬱悶的一首詞,末尾8個字卻廣為流傳,你肯定聽說過

說到岳飛的詞,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他那首豪氣沖天的《滿江紅·寫懷》: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岳飛很孤苦鬱悶的一首詞,末尾8個字卻廣為流傳,你肯定聽說過

跟他的這首《滿江紅》比起來,他的另一首《小重山》知道的人就少得多。但是,岳飛的《小重山》卻很有必要介紹一下,因為,其中有一名句,乃"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值得我們放到原詞裡一起欣賞。特別是結尾8個字“知音少,絃斷有誰聽",觸動了無數人的心絃。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宋代: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岳飛很孤苦鬱悶的一首詞,末尾8個字卻廣為流傳,你肯定聽說過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昨天夜晚,深秋的蟋蟀止不住地鳴叫。我從遙遠的夢境中驚醒,時間已經是晚上十一點之後了。


"寒蛩"指的是深秋的蟋蟀,如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中亦有"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之句,蘇軾的《木蘭花令》中也有"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之語,可知寒蛩是古詩文中常見的一個意象,大家可以記一下。


"夢"也是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比如"幽夢""閒夢"等。而"千里夢"則多用來指思念家鄉或者思念故人的夢境,如辛棄疾《滿江紅·點火櫻桃》中的

"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以及李清照《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中的"燻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岳飛很孤苦鬱悶的一首詞,末尾8個字卻廣為流傳,你肯定聽說過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我從床上起來獨自一個人繞著臺階行走,周圍靜悄悄的沒有一點人聲,只有簾外的一輪明月散發著朦朧柔和的光芒。


"人悄悄"一般用來形容周圍環境的寂靜,比如說李清照的《訴衷情》中也有"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之句。本句中"人悄悄"的環境描寫,與前文中"已三更"的時間描寫遙相呼應。正是因為時間到了三更,夜已經深了,四周才會靜悄悄的;而從寂靜的環境描寫,又可以感受到這是在深夜。


一般來說,夜深人靜的時候,萬籟俱寂,人們都已經安眠。但是,作者岳飛卻起來獨行,展現了一個有心事的主人公形象。那麼,他究竟有什麼心事呢?他的心聲是否有人懂得?這兩個問題將在本詞的下闋得到解答

岳飛很孤苦鬱悶的一首詞,末尾8個字卻廣為流傳,你肯定聽說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為了國家建功立業,我已經操勞得白了頭髮。故鄉的松柏竹木都已經變得蒼老,但是卻因為議和派的聲音,阻攔了我的歸程。


"白首"指的是年紀大了,說明岳飛一生都在為抗金復國做努力,從少年到白髮。故鄉的樹木都已經蒼老了,既與上文的"白首"相對應,又點明瞭時間的流逝。一般來說,奔波一生,到老就該衣錦還鄉了,但是,岳飛的心願還沒有實現,趙構小朝廷消極抗金,阻攔了他回家的腳步。

岳飛很孤苦鬱悶的一首詞,末尾8個字卻廣為流傳,你肯定聽說過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我想要將我的心事付諸瑤琴,但是世間知音稀少,哪怕我將琴絃都彈斷了,又會有誰聽呢?


最後一句,廣為流傳。化用了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俞伯牙長於音樂,善於撫琴,鍾子期只是一個樵夫,但是,當俞伯牙演奏一曲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音樂的時候,鍾子期就會說:"巍巍乎志在高山。"當俞伯牙演奏一曲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音樂的時候,鍾子期就會說:"洋洋乎志在流水。"此後,人們用高山流水代指知音。這裡,岳飛將自己比喻成俞伯牙,十分渴求知音,能夠一起反對議和派,堅持抗金,只可惜,他沒有遇到想象中的鐘子期。

岳飛很孤苦鬱悶的一首詞,末尾8個字卻廣為流傳,你肯定聽說過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這一句,很多人還不知道是岳飛寫的。因為最後一句實在是太傷感了,跟岳飛最著名的《滿江紅》氣質格調完全不符合。但是,岳飛他只是一個英雄,不是一個神仙,他跟普通人一樣,也會有喜怒哀樂。當他鬥志昂揚的時候,他可以寫出《滿江紅》;當他孤苦鬱悶的時候,自然也就寫出《小重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