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為什麼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五分音


古代君王作為一個國家的九五至尊,萬金之軀,倘有損傷,便是國之大殤。往往,君王要調動軍隊時,都是有戰亂或者大事發生,因此為了自己身家性命乃至國家大局計,很多時候是不便親臨調兵作戰的。所謂兵貴神速,一路車馬勞頓貽誤戰機不說,自己養尊處優之軀也未必受得了。再退一萬步,戰亂之際,亂軍叢中擒賊擒王乃兵家常事,稍有不慎,被暗殺,那就嗚呼哀哉了。顯然不划算。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調兵命令傳出去自己好穩坐中軍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呢?

虎符這種調軍信物便誕生了。


虎符的誕生,天才般地解決了皇帝親臨前線所面臨的一系列安全問題,化繁為簡,簡單粗暴地讓皇帝把大量精力從原本親歷親為調兵征伐的局面中抽取出來用在選將與用兵大略的運籌帷幄上。這樣從調兵、發兵到戰爭,由於有了虎符的存在,顯然在效率與勝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保證。畢竟兵貴神速,調兵效率提高了,皇帝也把主要精力用在任將選將上。勝率自然就高了。各司其職是最好的。春秋之前,君王既要調兵,還要統兵打仗,你很難想象其中困難。

虎符自誕生以來,就是銅鑄的,為伏虎狀(虎兆殺伐),左右各一半,上雕刻凹凸不平符文以防偽制。左在君王最信仰的統兵大將手裡,右在君。

它自誕生以來,就是君王拿來代替自己的調兵信物,換句話說就是見它“如朕親臨”,而並非說軍隊只認虎符不認君王。實際上是任何一個君王,只要你在軍中還有君威,皇帝做得不太孬,願意親臨軍中調兵,那麼即使有人拿著完整虎符企圖調兵謀反,也是白瞎。

總之一句話,君王權力高於一切,高於虎符。虎符是君王權威的象徵物,但永遠不能成為代替物。這是一個簡單的附屬問題。

因此,也並不能完全說只認符不認人。這句話只在君王之下有效。

按照規制來說,君王之下,確實理當認符不認人。但是自古兵亂還是會有很多複雜情況。一般情況下執符之人都是皇帝親信代表皇帝行事,因此執左符的將軍確實見符就行。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事出反常,執右符之人要麼與君王關係疏遠要麼所行之事與君王平素作風背道而馳,碰上剛一點的將軍,人家絕對有理由懷疑你右符的合法來源了。除非你再有君王手詔,否則恐怕不好善後。比如我們熟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其中信陵君讓為魏王姬妾的姐姐偷來了魏王右符命魏國持左符的將軍晉鄙發兵攻秦援救趙國時,當時的晉鄙就覺得事出反常不像魏王作風就硬剛沒有聽調,表示要見魏王手詔,結果讓信陵君當機立斷砍了,這才解了趙國邯鄲之圍。


相反,倘若一切來得都順風順水合情合理,符合君王利益,那左符將軍自然是樂意聽調馬首是瞻了。

因此,要是隨便一個人都想拿著一塊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右符要調兵造反,左符將軍要是沒有見到君王手詔,你看他幹不?!

不過,古代君王也有一件煩心事兒,那就是手下兵多將寡,只能長期仰賴某人持符作戰,日子一久,就很難避免其在軍中與將士長期生死與共且屢戰屢勝所建立起來的軍威問題。這個問題要是處理不好,那虎符與君威也僅僅是擺設而已。比如玄武門政變後向李淵逼宮的李世民,人家就沒有虎符,還得反過來讓尉遲敬德伸手去向李淵要虎符,但是人家軍威高,天策上將的名號實至名歸,唐軍沒有虎符也願意跟著他幹,你有什麼辦法?


又比如西漢竇太后,文帝死後,漢朝國政長期仰賴她的運籌帷幄得以維穩,倘若不是她覺得武帝羽翼漸豐交回虎符,否則劉徹有啥辦法,只能乾瞪眼罷了。再比如秦惠文王嬴駟之於太傅公子虔。始皇帝嬴政之於呂不韋。

朝廷元老,託孤大人,你是架不住人家德高望重,軍威悍立的。

但是,放在普通沒有大背景資歷的人身上則不同了。除非那個長期執符之人是龍子龍孫還且罷了,倘若是外姓人,你要麼自汙以消主忌,要麼自己病死或者自抹脖子了事,否則一個功高蓋主的帽子蓋下來,腦袋總是保不住的。

這也能解釋那些執符平亂的王侯將相為什麼要在戰事結束後屁顛屁顛第一時間上交虎符了。只遲半晌,君王狐疑心起,便是滅頂之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