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學校的孩子們,要花好多的精力去學平時幾乎不用的古文?

夢幻之旅155683777


小徐老師畢業於中文系,當深入的瞭解了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以後,才知道傳承傳統文化有多麼重要。可以說,沒有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沒有民族認同感;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國民凝聚力;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民族精神。古詩文裡有不羈的情懷,有傲人的骨氣,有高潔的精神,有不屈的靈魂,有血脈相連的文化氣息……

我們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因為我們兩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從沒有間斷過,而我們之所以能立足世界,被世界認同,成為世界多元化趨勢中一元,也是基於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因此,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已經用不著古文言文了,但是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一代代地將古典文化傳承下去。

一、我們學古文,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有民族認同感,有國民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的根基。

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最根本的基於從小所受的教育,基於所學習的文化,作為中國人,當我們在異國他鄉相見時,我們都會有一種親切感,都願意在“老鄉”遇到困難時幫一把,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傳承中的“鄉情”情結,是不同於其他各國的文化的,外國遵守的是“契約精神”,而我們國人更注重多年積累下來的人情親情,人情越厚,信任度就越高。

我們的民族凝聚力體現在“民族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每當我們國家被外族侵略時,國人都會團結起來,共同御辱,這也是源自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所以民族傳統文化是國家的根基,我們一代又一代對傳統文化傳承得越深遠,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也就越深。

二、我們學古文,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有民族精神。傳承的是中國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愛國主義精神。

自古至今,無數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事蹟在古詩文中得以傳承,屈原的《離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還有司馬遷《史記》中的歷代人物傳記,無不彰顯著一種令人精神奮發的民族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是維繫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鬥志更堅的精神力量。所以,我們炎黃子孫要學習古詩文,要了解歷史,並從中汲取旺盛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

三、我們學古文,是因為只有學了古文,我們才能與我們古聖先賢進行“交流”,瞭解歷史,瞭解古聖先賢的思想智慧,給後代於無窮的力量。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自古就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古文中有大量關於“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這種家國情懷,實則就是教育人們要從小就有大視野,大情懷,大志向,大擔當的責任感,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句話道盡了大寫的人生,不凡的境界。

從《詩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忠誠,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高尚志節,再到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建功立業的情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忘我奉獻的精神等等,每讀一次都是對靈魂的盪滌,對思想境界的提升。

而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叛逆,囿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小世界裡,動不動就因個人利益達不到而痛苦萬分,甚至拋家棄父母,跳樓自殺等,都是因為個人缺乏一定的文化修養,而古人根本沒有青春期,他們在古文化的薰陶下,早早就開始頂家立業了。如果我們從小就學一學古文中的大量有關“修身、齊家、治家、平天下”的文章,相信孩子的思想也會不斷充盈起來,心中有大境界,有大我,就不會被“小我”所困頓,內心也會更強大。這些都是經典古文帶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古聖先賢留給後代的大智慧。

四、學習古文,可以讓我們從古代文字記載中更好的瞭解我國的歷史,瞭解古人的生活和情懷,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五、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光輝可以啟迪我們的思辨精神,詩詞歌賦可以愉悅我們的精神,豐富我們的情感,正如時下流行的一句話:“生活中不能只有眼前苟且,還應該有詩與遠方。”

六、我們學習古文,還有助於提升作文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使我們的文章更有內涵和文采,語意更凝練,文章內容更有厚度和說服力。

在我們寫文章時,如果能適時恰當的引用一句經典古詩文,往往令文章意義熠熠生輝,更有說服力和穿透力,這也是基於我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很多人認為,我們之所以學習古文,是因為中考和高考中都要考,而且佔分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然而小徐老師卻認為,不是因為中高考要考我們才安排學生學古文,而是因為古文傳承的文化與我們中國血脈相連,只有深入瞭解了傳統文化,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有“家國”情懷的中國人,並且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無上的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