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引領我國鐵路裝備水平進入嶄新時代

2018年6月26日,時速3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將迎來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雙向首發一週年。

時速3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研發團隊歷時3年半,完成了中國標準動車組研製工作,系統的完成了部件試驗、整車型式試驗、科學研究試驗和運用考核試驗,首次成功進行了420km/h重聯和交會試驗。

該項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構建了體系完整、結構合理、先進科學的高速動車組技術標準體系,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復興號”的誕生,標誌著我國鐵路裝備水平進入一個嶄新時代。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引領我國鐵路裝備水平進入嶄新時代

近日,吉網、吉刻APP記者走進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走近“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研發團隊,深度瞭解“復興號”研發背後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時速3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研發團隊共136人,其中主要成員48人,在時速3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研發過程中,在每一位團員團隊人員的背後,都有一段段令人感動和敬佩的故事。

設計經理鄧海在中國標準動車組設計中帶領團隊成員,先後自主創新設計了大斷面的鋁合金車體、全新流線型車頭、全封閉式外風擋。同高校聯合專項攻關了減震降噪問題,大大降低了動車組高速運行時的空氣阻力,實現了動車組啟動加速快、持續動力強勁等目標。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引領我國鐵路裝備水平進入嶄新時代

期間,鄧海因長時間的24小時待命、黑白顛倒的工作,患上了突發性耳聾,正在打電話瞭解試驗情況的他,突然發現一隻耳朵聽不見了,隨後他被送到了醫院。“可是他人在醫院,心卻還在‘復興號’動車上。電話打不了就用微信、短信,及時瞭解車輛的進展及出現的問題。通過和團隊溝通,及時給出解決方案,確保了項目的順利進行。沒等到完全康復,他就拎著醫院開出的一大包藥,回到了工作崗位上,立即就投入到設計和實驗當中。”鄧海的同事張國芹說。

張國芹是項目的電氣主管,在列車調試過程中,張國芹每天需要核對超大量的信息,將每個系統的問題進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濃縮歸納總結,並準確的傳遞給各個系統的負責人,確保問題不隔夜。

她對420km/h交會試驗成功的那一刻記憶尤為深刻:“我們所有設計師都在車上,感覺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再一轉眼,大家都躺下睡著了。”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引領我國鐵路裝備水平進入嶄新時代

“大家實在是太困了。”張國芹說。

張國芹說,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設計師的工作是每天穿著整潔地坐在辦公室裡搞設計。“實際上許多時候,不管是什麼事,不管是不是設計師的活兒,大家都車上車下一起幹,所有人常常是灰頭土臉的。”張國芹說。

作為團隊中為數不多的女設計師,她不僅無法照顧自己年幼的孩子,而且還要每天接受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在一次實驗結束列車斷電時,大家發現張國芹不見了,當時已經是凌晨,同事們紛紛用手電尋找,最後當大家在一節車廂座椅旁邊找到她時,發現她已經蜷曲著睡著了。就是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下,她沒有耽誤一天的設計和服務工作。

比其他高鐵列車更優化的是,“復興號”的總能耗降低約10%,而且乘車體驗更加舒適。“為了達到更舒適的乘坐體驗,車體斷面、高度、寬度都比此前研製的動車組大,但是重量卻基本持平。”項目車型主管王成強說,這需要大量的計算和試驗。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引領我國鐵路裝備水平進入嶄新時代

在進行時速420公里的交會實驗前夕,當地氣溫接近40度,王成強忍著高溫,在車下鑽進鑽出,對各種設備、吊裝結構進行確認,最終列車完成了世界首次時速400公里以上的交會實驗,證明了中國標準動車組的可靠性,被大家戲稱為“強叔”的王成強說:“我們的孩子真爭氣!”

時速3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發團隊,正是憑著在研發過程中團結協作、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精神,為深度掌控動車組核心技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標準動車組產品平臺和標準體系做作出突出了貢獻。

吉網 吉刻APP記者 艾靈 (文中照片由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