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番茄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1.環境控制

植物也和人體一樣,植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也是由於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環境條件有利於病原菌和害蟲的繁殖、侵染襲。二是作物自身生長髮育不夠強壯,抵抗力較差。

因此,通過創造有利於作物健康生長,而不利於病原菌和害蟲繁殖、侵染的環境條件,或者儘量縮短同時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繁殖的環境條件持續的時間,是預防病蟲害發生的最根本途徑。還可以在溫度適宜病蟲害繁殖的時候,儘量使溼度條件不滿足病蟲害發生,反之亦然。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2:化學防治

由於棚室內溫度高、溼度大、光照弱、通風差,病蟲害易發生。而化學防治效果顯著、收效快、使用方便,在保障棚室蔬菜生產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要在生產中充分發揮化學防治的優點,克服其帶來的汙染、殘留問題,做到安全、合理使用農藥需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1)需要對症用藥

各種農藥都有一定的防治對象,防治時要根據一定的防治對象選擇合適的農藥種類。如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蟲用敵百蟲,防治黃瓜黑斑病最好用撲海因,防治白粉病最好用乙嘧酚、翠貝等,防治霜黴病用奔路和殺毒礬,吡蟲啉、避蚜霧等對瓜蚜、棉蚜之外的蚜蟲具有特效。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2)需要適時用藥

要根據防治對象發生規律、所使用農藥的特性及預測報告結果,抓住防治對象薄弱環節及時用藥。

如防治鑽蛀性害蟲應在卵孵盛期用藥;防治一般害蟲應在三齡之前用藥;使用預防殺菌劑防治作物病害,應掌握在病菌尚未侵入作物之前用藥。對發病中心可先局部封鎖中心,對點片發生的蟲害可先挑治。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3)提高用藥質量

要提高用藥質量,一是用藥量要適當,並不是用量越多越好,要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基礎上使用最低有效濃度和最少有效次數。

二是選擇合理的用藥方法。由於棚室具有可密閉特點,使用燻蒸法效果較好。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要做到棵棵見藥、均勻周到。

(4)農藥輪換使用

為了提高農藥防治效果,又不因使用農藥而汙染蔬菜產品和使病蟲產生抗藥性,輪換使用作用機制不同的農藥是提高藥效的有效途徑。

生產中常用的交叉使用農藥的模式有四種:一是生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有機合成農藥之間的交叉使用。如在白菜生產上防治菜青蟲,可交叉使用Bt乳劑、魚藤精、滅幼脲、百樹菊酯、敵百蟲。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二是保護劑和內吸劑的交叉使用。如防治黃瓜霜黴病,在未發病之前以保護劑波爾多液、福美雙、百菌清等為主,開始發病後以內吸型的普力克、甲霜靈、奔路雙效靈為主,交叉使用。

三是噴霧劑與燻煙劑的交叉使用。在保護地蔬菜生產中,利用溫室、塑料棚密閉性好的特點,除常用藥劑噴霧方式外,可交叉使用燻煙的藥劑施用方式。

四是其他方式的藥劑交叉使用。藥劑的莖葉處理與土壤處理交叉使用;不具殺卵活性的殺蟲劑與殺卵劑交叉使用。

(5)合理混合用藥

使用農藥將幾種農藥混合使用,除可節約人力、時間外,還能達到兼治、增效和延緩抗藥性的目的。如白僵菌、蘇雲金桿菌等生物殺蟲劑與化學殺蟲劑混用,比單獨使用殺蟲速度快、效果好。

井崗黴素與其他化學殺蟲劑、殺菌劑混合使用,不但能提高防治效果,還可降低害蟲抗藥性和生產成本。但並不是所有的農藥都可任意混用。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農藥混合的基本原則是,混合後不破壞原有的理化性狀,防治效果互不干擾或有所提高。混合使用農藥時要注意,有效成分是菌類的生物農藥與化學殺菌劑不能混用。

有機磷類、菊酯類殺蟲劑,以及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殺菌劑不能與鹼性農藥混用;同類性質的農藥不可混用。

(6)注意施藥方法

要區別濃度和用量,高濃度不能代表用量足。施藥的時候要注意用藥量,避免加大濃度而忽略藥劑總用量。用量不足,其效果是不可能好的。

噴藥要注意葉片正反兩面都要噴到。尤其以葉背更重要。

(7)嚴禁使用劇毒、高毒、高殘農藥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番茄青枯病的症狀及發生特性

番茄青枯病,又叫細菌性枯萎病。青枯病多發於番茄結果期,苗期一般很少發病,該病在植株長至30公分左右開始發病。

發病初期植株頂部葉片逐漸枯萎下垂,然後下部葉片出現凋萎,最後中部葉片也變凋萎。發病較輕的植株僅在白天發生萎蔫,日落以後有露水的滋潤還能恢復正常。

如果萎蔫的病株傍晚以後不能恢復正常,便成為重病株,若遇上土壤乾燥、氣溫驟高,過兩三天病株就會死亡。

病株萎蔫致死時間很短,此時植株仍然保持綠色,僅葉片色澤稍變淡。有時番茄秧只一側發病,而另一側卻還正常。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莖部感染,在空氣潮溼時,植株會產生水漬狀小病斑,擴大後呈褐色,直徑l~2公分。下部莖表皮變得粗糙,有時長出不定根。用小刀由莖部橫向切斷,發現維管束已變成褐色,用手擠壓切口處可看到滴出乳白色黏液。

番茄青枯病的發生條件及傳播途徑

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單孢桿菌(屬細菌)侵襲植株所致。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和灌溉水傳播。

發病最適宜溫度25~37攝氏度,低於10攝氏度、高於41攝氏度停止發展,土壤含水量大於25%時,有利於病菌侵入,高溫高溼時為害嚴重。

另外,幼苗不健壯、連茬種植、中耕傷根、低窪積水地、排水不良、土壤缺鈣、缺磷,均有利於該病害發生。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番茄青枯病的綜合防治方法

1:改善栽培環境

嚴禁連茬,實行輪作、深翻改土,結合深翻,曝曬土壤消毒。土壤噴施“免深耕”調理劑200毫升/畝。增施有機肥料、磷鉀肥、微肥和生物菌肥;適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進根系發達,植株健壯。

2:培育壯苗或嫁接苗

苗期控制溫溼度,增施底肥,防止幼苗徒長、節間拉長,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調整播種時期。

選播早熟品種或適時早播育苗,提早定植,促使果實早熟早收,躲過適宜發病的高溫高溼時期,能起到避病、輕病危害的作用。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3:強化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包括採取營養缽育苗並高畦栽培;雨後及時疏流,避免漫灌;適時中耕鬆土保墒,防止深中耕傷根;配方施肥,控制硝酸銨追肥,增施鉀肥。

葉面噴灑硼酸液1000倍或植保素7500倍液;隨時拔除病株,收穫後清理地面殘留植株,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減少病源,控制發病。

藥物防治

適時灌藥防治。發現少量發病植株,立即拔除深埋。發病初期選用50%敵枯雙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灌根,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77%可殺得可溼性粉劑400~500倍液,50%DT可溼性粉劑400倍液及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藥液0.3~0.5升,8~10天灌一次,連灌2~3次。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藥劑預防。定植後每10~15天噴灑一次800倍“果寶”(天達2116果樹專用型)+1000倍“天達諾殺”藥液,或800倍“果寶”+600倍“氟派酸”藥液、或+600倍“環丙沙星”藥液、或+500倍2%“春雷黴素”藥液。

或800倍“果寶”+1000倍50%消菌靈藥液,或800倍“果寶”+600倍77%“多寧”藥液,以上藥液須與波爾多液間隔使用、交替噴灑、並灌根(注意!不要噴灑到開放的花蕾和生長點上)。

如果已經發病,需用800倍“果寶”+1000倍“天達諾殺”+500倍2%春雷黴素藥液,或800倍“果寶”+600倍“氟派酸”+500倍2%春雷黴素藥液、或800倍“果寶”+600倍 “環丙沙星”+500倍2%春雷黴素藥液,

青枯病,不僅是番茄,茄科類作物都有可能發生此病。


或800倍“果寶”+1000倍50%消菌靈+500倍2%春雷黴素藥液,或800倍“果寶”+600倍77%多寧+500倍2%春雷黴素藥液。以上藥液交替噴灑植株並灌根,每3~5天一次,連續噴灑2~3次撲滅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