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從文言到白話,文字,記錄文化的變遷

從1917年2月開始,在當時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的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倡廢除文言文,使用白話文寫作開始,到1920年1月2日,民國政府頒佈新法令,確定廢除文言文,使用白話文為止,算是完成了從過去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白話取代文言,我們書上寫的都是,“這標誌著這個國家向現代化邁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白話文取代白話文的爭論,卻持續了很久。

從文言到白話,文字,記錄文化的變遷


在“五四運動”過後,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的積貧積弱很可能就在來源於根植於我們中國人心裡的幾千年文化傳統。所以,學者們就想到了我們天天都能碰見的—文言文,很自然的,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就被提上日程了。

而在推行的過程中,甚至有些過激的想法,“既然都將文言文簡化成白話文了,那不妨再簡化一點,連漢字都不用了,直接用字母—魯迅”,開個玩笑,這句倒不是魯迅說的,但是魯迅確實持有過這個觀點。

新的觀點產生,就會有相應的“老舊”的阻力。很多守舊的人就堅決反對,堅守“傳統”,其中不乏一些大學者。就像與章太炎、劉師培齊,被稱為“國學大師”的黃侃,就堅決反對,而且還經常調笑胡適。

從文言到白話,文字,記錄文化的變遷


有一次,黃侃對胡適說:“你提倡白話文,不是真心實意!”胡適問他何出此言。黃侃正色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實意提倡白話文,就不應該名叫‘胡適’,而應該名叫‘到哪裡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個哈哈,胡適則氣得臉都白了。

而文言文學者說自己最大的優勢就是言簡意賅,字數少。(因為當時的通訊手段還是發電報嘛,而電報是按字數算錢的。)我們黃大師也自然是不能放過調笑胡適的機會。又一次,黃侃在講課中讚美文言文的高明,說:“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電報必雲:‘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長達11字。而用文言僅需‘妻喪速歸’4字即可,僅電報費就可省三分之二。而這一次,胡適回擊了,而且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絕。

在課堂上,胡適大講白話文的好處時,有位同學不服氣地問:打電報用字就多,花錢多。胡適說:我們做個試驗。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便發電報拒絕了。覆電便是用白話文寫的,而且非常省錢。同學如有興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擬一則電文,看看是白話文省錢,還是文言文省錢。同學們果然紛紛擬稿,最後胡適從電稿中挑出一份字數最少的且表達完整的,其內容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胡適念畢,不無幽默地說:“這份電稿僅12個字,算是言簡意賅,但還是太長了。我用白話文只須5個字:幹不了,謝謝。”隨後胡適解釋道:“幹不了”,已含有才學疏淺、恐難勝任的意思,而“謝謝”既有對友人費心介紹表示感謝,又有婉拒之意。可見,語言的簡練,並不在於是用白話文,還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當,白話也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簡練。

從文言到白話,文字,記錄文化的變遷


也正是有這些人堅持的推動,才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現代文寫文章,漸漸地,文言文也就真正失去了主導地位,我們才可以不用天天之乎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