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小5小8


說起德國,這也真是個苦命的國家。近代的德國四分五裂,好不容易在普魯士的權威下強勢一統,正當他想要大展宏圖對外擴張的時候,德國人才發現,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被瓜分的差不多了,想要發展就必須武力奪取他國的殖民地,於是一戰爆發,德國人在歐洲面對英法兩個老牌大國,最後失敗,又過了幾十年,德國人心有不甘,在經濟危機的社會基礎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的德軍開始倒是勢如破竹,然而美國參戰後,德國又失敗了,這一次德國不但沒有了主權,連國土都被美國蘇聯佔領,這就是東德和西德的來源

東德又稱民主德國,這是由蘇聯勢力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國土大概以蘇聯佔領區為準,西德則是以美英法三國佔領的德國國土為基礎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東西德國的對弈其實就是美蘇的爭霸。

在很長的時間裡,西德更加富裕和自由,東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遠不如有著美國援助的西德,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大量的東德居民往西德逃竄,畢竟當人民不能用手投票時,那麼便用腳來投票。

至於為何西德統一了東德後還要遷都到東德的首都柏林?其實道理很簡單

首先,西德原有的首都波恩是一座小城市,西德建國的時候這裡的居民不過20萬,城市建設也不好,是不足以作為統一後德國的首都的;再者,柏林在以前的百餘年裡一直是德國的首都,也是德國人的歷史和教案,現在德國統一了當然要回到最正統的地方去建立首都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1990年,西德和東德統一以後,將首都定在了柏林。而在此前,柏林是東德的首都,西德的首都是波恩。那麼,主導兩德統一的西德,為什麼沒有將首都定在波恩,而是定在了柏林呢?

統一後的德國將首都定在柏林,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柏林這個城市的特殊意義,其二是因為這是西德和東德相互妥協以後達成的結果。

先看柏林,柏林在德國曆史上佔有著無與倫比的象徵和實際作用。統一之下的德國,並不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國家。以普魯士為主導,而第一次統一德國的時間,是1871年,彼時,普魯士完成了德國的的真實統一。而普魯士統一德國以後的首都,就是柏林。可以說,柏林不僅是整個德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普魯士的根,是德國一統的重要象徵。

1945年,德國戰敗,德國被盟國分區佔領。統一時間僅70多年的德國再次分開。此後,西德和東德分別成立,而柏林則位於東德境內,並被定為了東德的首都。但是,雖然柏林在東德境內,而柏林這座城市卻並不為東德所獨有。由於二戰以後,柏林也和德國一樣,被盟軍進行了分區佔領,因此在東西兩德建立的時候,柏林也是被東西兩德分別佔領的。只不過,屬於西德的柏林部分,和西德並不接壤,是西德的一塊飛地。

西德和東德統一以後,首都定在東西兩德共同擁有的柏林,實際上也是對統一實至名歸的闡述。

而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為了兩德統一,西德做出的承諾很大。同時,東德放棄的利益也非常多。總的來講,在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上,東德幾乎一邊倒接受西德模式;而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化等領域,則以東德為先導。當然,西德放棄波恩的首都,而將統一後的首都放在柏林,自然就是出於這方面的默契了。


蘇綻


西德統一東德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挽回了東德,僅僅是讓駐東德蘇軍撤離,西德就付出了一筆不小的軍費。

自柏林戰役結束之後,柏林就一直在蘇聯的手中,東德也被蘇聯扶持為反資本主義陣營的前線。

當年蘇軍駐紮在東德的鋼鐵洪流,一度讓西德等國如芒在背,基本是當時的東西德勢如水火。

加上當時蘇聯的宣傳手段,使得東德人民甘願充當蘇聯的馬前卒,西德當時也是身不由己。

但是從50年之後,也就是戰後重建之後,東西德的發展開始出現巨大的差距,工業薄弱的西德開始了為期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期。

到了70年代,西德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人均收入一度是東德的十幾倍之多。

經濟快速發展的西德,面對東德的軍事威脅,選擇了美國的庇護,同時也積極展開同東德的接觸。

例如每年冬季的人道主義援助,西德基本每年都會給東德一筆錢,這筆錢的作用就是讓東德人民明白,大家同為德國一份子。

而東德的經濟則是一直難以發展起來,加之蘇聯駐軍又帶來了不小的軍費開支,東德在民生上徹底敗於西德。

這種情況到80年代更為突出和嚴峻,東德民間也出現了一些呼聲,開始反思蘇聯在東德的貢獻和作用。


到了90年,蘇聯國內政治一團糟糕,在東歐國家紛紛搞新政策時,東西德正式開始了統一的洽談,這一談便是十分繁瑣。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東西德貧富差距太大,社會福利差距太大,也就是說西德統一東德的代價,便是西德人拿出錢來養活經濟一團糟的東德。

一下子增加這麼多預算和人口,對於西德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但是西德人民投票卻是全民同意政府的合併政策。

而遷都柏林,也是德國統一的象徵,這在談判中便是已經確立的章程,畢竟柏林可一直都是統一的德國的首都。


小司馬遷論史


遷都茲事體大,當年隨著柏林牆倒塌,東德西德合併之後,對於是否遷都德國人也發生了激烈討論。東德自然希望柏林為都,而西德贊成與反對的都有。最終支持者以微弱優勢決定新生的德國遷都柏林。

德國最終遷都柏林,主要三個原因:

  • 第一,柏林是德國古都,在德國人心中意義非凡;
  • 第二,波恩本身就是西德的臨時都城;
  • 第三,柏林所在的德國東部發展較為滯後,遷都為聯結東部各州,均衡德國的發展。


柏林不僅是德國的都城與最大城市,更加是當年普魯士王國與德意志帝國的都城,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德意志的核心所在。在德國人看來,柏林是“德國唯一的世界級城市”。

即便經歷了種種苦難,但柏林在德意志人心中的地位是無法取代的。二戰時期柏林被一分為二,柏林一直都是德意志人心中的痛,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將都城遷回作為德意志經濟與文化中心的古都柏林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


當時柏林也分成東柏林與西柏林,東柏林成為了東德首都。而戰後西德雖然定都波恩,但當時的波恩只是臨時的首都,是西德迫於形勢的無奈之舉。根據諸國共議的《波茨坦公告》規定,將來德國如果完成了戰後重建,可以自行選擇合併。

東德西德同根同源,遲早都還是一家子。波恩只是作為西德整體運轉的臨時首都,將來德意志重新統一的時候,都城自然還是要遷回柏林,這天經地義。當時反對遷都柏林的主要原因,還是覺得遷都花費太大,更多是因為經濟上的問題而已。

戰後西德發展成了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當時東德經濟總量僅為西德四分之一。而遷都還有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聯結東部各州,帶動東部的發展——按照木桶效應,德國東部是德國經濟的短板,如果不把東部經濟拉起來,德國整體的發展就很難維持。

的確,隨著德國遷都柏林,德國東部成為了德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對於推動德國整體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其實這種情況與當年的宋朝很像,宋朝南遷後中心雖然在臨安,但臨安只是行在,宋室仍舊將汴梁作為都城。西德的波恩如同臨安,再如何繁華也不能取代柏林的地位。不同的是,南宋並沒有如願北歸,而德國卻成功如願。在澹奕看來,與其說德國是“遷”,不如說是“回”更加準確。


澹奕


在近代史中,德國無疑是霸主一般的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它主導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由它主導爆發的,雖然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沒人能否認得了它在歷史中的強悍實力以及深厚底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德國受到了許多制裁、土地丟失了不少,不過相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經受到的結局,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的狀況還算是好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不僅丟掉了大量的土地,他們還極為悽慘地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

西德和東德的出現

最開始的時候,德國是被四個國家佔領的,這四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他們在佔領了德國後,就各自展開了對德國的戰後統治。

後來,由於某些原因的需要,美國、英國、法國三個國家所佔領的部分合並在一起建立了西德。

那時候,除了軍事方面仍由美國等國家控制大部分之外,西德的德國人拿回了對自己國家的統治權力,在各方面的事務上,他們自己有著很大的自主權。

在西德建立後,蘇聯人也不甘落後,直接控制他們佔領區的德國人建立了東德政權。

從表面上來看,東德和西德是差不多的,國家大權都掌握在德國人手中,但是實際上,東德人對東德的掌控遠比西德人對西德的掌控還要微弱許多。


在蘇聯人的陰影籠罩下,東德人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自主權,就如同一個傀儡政權一般,想要展開什麼決定,都要經過蘇聯人的同意才能展開,民眾的生活,也要時刻受到東德情報組織斯塔西的監控,難有隱私可言。

西柏林的尷尬處境

在此過程中,由於柏林也隨之被劃分成了東柏林、西柏林,所以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是從柏林中間穿過的,但實際上的狀況卻並不是如此。

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其實根本就沒有穿過柏林,在歷史中,整個柏林城是死死被東德包圍起來的,西柏林對於西德來說,實際上就是一塊被其他國家國土分隔起來的飛地。


平常西德國內想要和西柏林展開物資交流,是需要借道東德的掌控區域才能進入西柏林的。

在西德和西柏林展開交流的時候,為了防止西德人在自己的國土裡亂跑,東德人就劃分了兩條公路、三條鐵路、一條水路、三條空中通道給西德人。

僅侷限於他們用這幾條通道和西柏林展開交流,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西德人敢逾越這幾條通道的話,那麼就會經受到東德的制裁。

按照柏林在德國曆史中的地位,如果不是這種飛地狀況的侷限,西德在建立的時候是有絕大可能把都城確定在西柏林的,畢竟柏林在以往的歷史中,一直都是德國的首都。


只不過為了不讓自己的都城時刻處在敵人的包圍下,西德人放棄了把都城確定在西柏林的想法,最終他們把都城確定在了一座名叫波恩的城市。

相比於柏林來說,波恩的規模非常小。

在1939年的時候,這座城市才稍稍突破了10萬人口大關,即便發展到了現如今,這座城市也才發展出了30來萬人口。

這點人口、這點規模可能都不及我們的一個縣城,又何談支撐得起一個大國都城的職責?

因此,對於定都波恩的事情,很多西德人一直保持著反對態度。

合併後,柏林成為了西德的首都

一直到東德、西德合併後,西德都城的事情才徹底穩定下來。

在1990年的時候,西德和東德合併了,這次的合併是以西德為主展開的。

在東德和西德合併一年之後,西德專門展開了一場投票,決定到底該不該把統一的德國都城確定在柏林。

在那次投票中,想要把都城確定在柏林的人佔據到了多數,因此,在1991年的時候,西德就把都城從波恩轉移到了已經拆掉柏林牆的柏林。

要說西德為何會把都城轉移到這裡,說實話更多還是民心所向。

因為這裡無論對於東德人還是西德人來說,都是他們心目中最偉大的城市,把都城轉移到這裡,既滿足了很多西德人的想法,又能促進西德和東德的融合,畢竟柏林身處在曾經的東德故土內,把都城確定在這裡,能很大程度上地安穩東德人的心。


孤客生


沒別的原因,就因為“統一的德國”的首都一直是柏林。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都把首都設柏林,很多老德國人認為柏林就應該是首都。統一後的德國政府既然以“統一的德國”自居,那麼首都自然只能是柏林。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向盟軍宣告無條件投降後,德國和柏林市被盟軍分區佔領。

分區佔領之初,德國沒有首都,因為當時德國被美蘇英法分區佔領,德國人連自己的政府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首都。不過,德國人心裡面還是把柏林視為了首都。

後來,美英法由於在意識形態上和蘇聯有對立關係,便在1949年5月踢開了蘇聯,將自己的三塊佔領區合併成立了一塊,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蘇聯出於報復心理,也扶持蘇佔區的德國,建立了所謂的東德。

相應的,柏林也正式分裂。美英法佔領的柏林合併,成立了“西柏林市”,一腳踢開了蘇聯佔領下的東柏林。


東、西德分別建立後,東德把首都定在了東柏林,而西德則沒有。西德聯邦政府決定在柏林之外,另擇一處為臨時首都。

好,問題來了。為什麼當時西德聯邦政府要選臨時首都辦公,而不是直接就搬到西柏林去辦公呢呢?

原因有二。

第一,西柏林不是西德的領土,它在法律意義上仍然是美英法的軍事佔領區。西德聯邦政府不可能把辦公區域定在盟軍的軍事佔領區,所以它就只能另行擇址辦公。

第二,西柏林是一塊飛地,被包圍在了東德境內,安全方面無法得到保障。即便盟軍歸還西柏林主權給西德,西德也守不住。所以西柏林就一直被盟軍軍事佔領著。

反正總之就是,西德政府無法把實際首都定在西柏林,它只能另行擇都。

這裡多插一句。德國統一前,西柏林的情況比較特殊。它的外交、貨幣、行政由西德政府負責,市長與市議員也均歸屬於西德的政黨。但是西柏林當地選出的西德聯邦議會議員並沒有總理任命權、預算審議權及關乎聯邦的議案投票權,只有發言權和委員會投票權。並且西柏林簽發的身份證與護照也沒有德國聯邦的字樣及國徽。西柏林人護照上的國籍一欄,寫的不是西德,而是西柏林市。



既然西柏林不合適,那麼臨時首都應該定在哪裡呢?這個時候,英國人給出了意見。

當時,英國佔領軍提議,希望能將西德的首都放置在英國佔領區內,同時確定了臨時首都所在地區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傳統深厚,戰爭破壞少,規模小。(這也是為什麼慕尼黑不是西德首都的原因,因為它在美國佔領區內)

由於美國和法國對英國的提議沒有意見,所以西德政府也就按照英國佔領軍的意思,在英國佔領區內開始做篩選。

最後,西德政府在連續否決了科隆、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等城市作為臨時首都的提議後,以200票同意176票反對的結果,將臨時首都定在了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波恩。

定都波恩後,西德各地狂噴聯邦政府,強烈的反對聲浪導致了柏林國會大廈的重建,以至於設在波恩的聯邦機構礙於民意,不敢動工興建新建築。

這種情況持續了20年左右,一直到1973年,德國聯邦議會考慮到冷戰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柏林的政治地位也應該會一直受限制,堂堂的聯邦德國也不能總是不設正式的首都。因而在1973年,德國聯邦政府便在政府聲明中承認波恩是正式的聯邦首都,波恩的臨時首都狀態才結束。(其實這也是民意的選擇。新生的的德國人對柏林的感情沒有老一輩德國人那麼強烈)

不過,隨著德國的統一,波恩的正式首都身份又被取消了。

1990年,東西德領導人就締結《統一合約》一事談判,東德由於首都一直在柏林,其政府的意見自然是希望柏林做首都。西德情況比較複雜,各州議會基本上都反對柏林,而聯邦議會內部則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有。

最後,兩德達成了一個折衷方案,即在《統一合約》裡面寫明:“德意志首都定為柏林。聯邦議院及政府所在地問題將在德意志統一確立之後再做決定。”

條約1990年9月29日生效。事實上,從這一天開始聯邦德國首都變成柏林。(但議會和政府仍舊留在波恩)


也就是說,聯邦德國把柏林定為首都,這是兩德統一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兩德的統一沒有那麼順利。

這就跟當年辛亥革命時,南方政府希望把首都定在南京,北洋政府希望把首都定在北京是一樣的道理。如果連這個基礎問題都談不攏,那和談就別談了。

1991年,兩德正式統一後,聯邦議會就關於議會和政府所在地問題展開激烈討論。

支持者遷都柏林的人認為,統一的德國一直都是民心所向,波恩當初被選為首都,本來就作為臨時首都而立,如今德國統一了,那就該搬回去。而且定都柏林還可以更好地聯結新的前東德聯邦州,支持地方發展。

但反對者則認為,延續第三帝國首都所在地會引發其他國家的警惕,而且政府和議會搬遷勞民傷財。

議會經過數小時的辯論後,最後投票的結果是338票支持, 320票反對,遷都柏林的提案以微弱多數票勝出。


之後九年,德國總理府及內政、外交、財政、司法部等十個主要機構遷往柏林。柏林開始大興土木,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工地。

1999年7月1日,聯邦議院在波恩舉行的最後一次全體會議後,也遷往柏林。自此,聯邦的主要機構都搬到了柏林。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聯邦機構都搬到了柏林。德國的國防部、教育部、衛生部等機關現在仍然留在波恩,這些部門只是在柏林設立了分部。


Mer86


答:中國南宋朝曾有一句名言叫做 迎回二聖,還於舊都。事實上德國人也是這麼想的。我們的只有一個首都叫做柏林。即使被牆隔開了,首都依然是我的首都。

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整個德國完全被佔領,這是一次徹徹底底的失敗。德國被美國、法國、英國、蘇聯瓜分成四塊佔領區。後來呢英美法三塊合併建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而蘇聯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而原來的首都柏林也是一樣分成了四塊。也叫作西柏林市和柏林市。這個稱呼是按照蘇聯體制的這麼的叫法。當然是存在一定的爭正統的味道。這個不是問題,我要來講的是東西柏林後來的合併與西德選擇首都的故事。

那麼我們先來將柏林的合併故事。

根據波茨坦協定,美、蘇、英、法四國共同對德國實施佔領。劃分之後東部歸蘇聯佔領,而當時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被定義為四國共同佔領。於是就產生了在首都柏林被分成四個區。1948年英美法三區合併成立了“三聯佔區”,1949年成立市議會建立了西柏林市。而1948年蘇聯在東部控制區也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被確定為東德的首都。1949年蘇聯宣佈對東柏林的軍事佔領結束,新的東德已經開始運作了,也要求英美法三國退出軍事佔領。可是這三國怎麼肯呢?於是西柏林就成了孤懸於東德之中的一個小島。

對於西柏林的國際地位也是存在模糊的,首先柏林完全屬於蘇佔區,按法理是完全屬於東德的。但是柏林當時的規定又是四國共佔,要四個國家共同承認才能退出佔領,而蘇聯的單方面宣佈結束佔領並沒有得到認可。

那麼對於西德來說,西柏林市他沒有管轄權,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西柏林市民在聯邦德國議會內沒有投票權,但有一支20人的代表可參加會議.他們作為聯邦德國公民,他們可以參加德國的選舉。只能參加選舉卻沒有投票權 這就是四國共佔時期柏林人的悲哀。

進入冷戰時代,蘇聯和西方在柏林問題爭鋒相對關係非常的緊張。蘇聯為了迫使西方退出柏林還採取了慘無人道的大封鎖。切斷了西柏林市和周邊地區的完全聯繫,目的就是要西方勢力退出柏林。

此時的西方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退出,二是用武力打開一條救援通道。但是他們都沒有這麼選擇,因為他們知道退出代表的是失敗,而武力會讓歐洲甚至世界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戰。於是呢憑藉強大的空中優勢,英美開啟了第三條道路。

歷史上叫做柏林空運事件

從1948年6月24日蘇聯封鎖了所有水路、公路進入西柏林的道路,第二天英美兩國聯合行動,以空中運輸的方式,從外部向西柏林輸送食物、衣物、燃料以及一切所需的生活物資。

這樣的秘籍運輸一直持續了十一個月。共計運送物資232.6萬噸,起架飛機平均每天550架次。為此也付出了7架飛機失事和70名機組人員的犧牲。蘇聯人不得不在美英強大的空運能力面前選擇了退讓。因為時間越久全世界的輿論壓力越大。在1949年解除地面封鎖。西方在東德的心臟紮下一顆釘子,也是西德人要回歸首都的希望。

1961年著名的柏林牆建立了。隔絕了柏林人但是絕對打消不掉德國人追求統一的夢想。

1963年6月26日,肯尼迪總統訪問西柏林,發表演講,並留下了一句著名的名言"我是一個柏林人。說的就是德國人的心聲。

1971年9月四國簽署四國柏林協議和1972年5月簽署中轉協議,以緩解西柏林局勢和方便兩邊的居民通行.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開放。

1990年10月3日,東西柏林統一為柏林市,被聯邦德國併為一個州.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併入西德

同年10月3日,全德人民一同歡慶德國重新統一。

柏林,再次成為新德國的首都!德國獲得了新生!


南閣水哥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是普魯士的首府。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柏林也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首都。



德國統一的歷史很短。19世紀末,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邦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斡旋之下,才最終實現了統一。俾斯麥首先是普魯士的首相;德皇威廉一世也首先是普魯士的國王。


德國內部實力最強的是普魯士,其綜合實力佔到整個德國的50%以上,其他的近百個小兄弟,雖然心有不甘,也只能望其項背。所以,柏林歷來都是德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中心。



德意志帝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英法稱霸世界的時候,德國還是一盤散沙。當時,日耳曼民族組成的較為強大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南邊的奧匈帝國(後分裂成奧地利),一個是東北邊的普魯士王國。兩者都有做老大的野心。


俾斯麥家族是普魯士的世襲容克貴族,其實也就是鄉紳。俾斯麥二十四歲時就嶄露頭角,當選了普魯士的國會議員。他野心勃勃,是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堅信拳頭和計謀。他可稱之為十九世紀的最傑出的政治家。


俾斯麥對內拉攏眾王公貴族,對外遊走於英、法、奧、俄等大國之間,合縱連橫,手段高明。最終,統一的德國誕生了,首都就設在普魯士的首府柏林。



德皇威廉二世上臺之後,拋棄了老邁“保守”的俾斯麥,開始推行更為激進的帝國主義政策。比如,在中東與英國角力,在北非與法國競爭,在波蘭等地又與沙皇俄國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威廉二世黯然下臺。不過,隨著被列強欺侮程度的加劇,德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反而越發高漲起來。從1920年代開始,納粹主義就逐漸抬頭了,希特勒也趁機登上了歷史舞臺。



1945年,德國又一次戰敗,被分割為東德和西德。東德的首都是柏林,西德的首都設在小城波恩。1990年10月,柏林牆倒塌,東德和西德合併,德國又一次統一了。順理成章,柏林又一次成為了統一的德國的首都。



2020年1月1日,英國脫歐成功。在歐盟內部,德國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實際上,現在德國的處境,比俾斯麥的時代要好得多。強大的德國,能不能抓住機遇、續寫輝煌,就看現在身處柏林的那些政治家的啦。


俚言雜談


在近代史中,德國無疑是霸主一般的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它主導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由它主導爆發的,雖然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沒人能否認得了它在歷史中的強悍實力以及深厚底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德國受到了許多制裁、土地丟失了不少,不過相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經受到的結局,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的狀況還算是好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不僅丟掉了大量的土地,他們還極為悽慘地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

西德和東德的出現

最開始的時候,德國是被四個國家佔領的,這四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他們在佔領了德國後,就各自展開了對德國的戰後統治。

後來,由於某些原因的需要,美國、英國、法國三個國家所佔領的部分合並在一起建立了西德。

那時候,除了軍事方面仍由美國等國家控制大部分之外,西德的德國人拿回了對自己國家的統治權力,在各方面的事務上,他們自己有著很大的自主權。

在西德建立後,蘇聯人也不甘落後,直接控制他們佔領區的德國人建立了東德政權。

從表面上來看,東德和西德是差不多的,國家大權都掌握在德國人手中,但是實際上,東德人對東德的掌控遠比西德人對西德的掌控還要微弱許多。

在蘇聯人的陰影籠罩下,東德人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自主權,就如同一個傀儡政權一般,想要展開什麼決定,都要經過蘇聯人的同意才能展開,民眾的生活,也要時刻受到東德情報組織斯塔西的監控,難有隱私可言。

西柏林的尷尬處境

在此過程中,由於柏林也隨之被劃分成了東柏林、西柏林,所以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是從柏林中間穿過的,但實際上的狀況卻並不是如此。

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其實根本就沒有穿過柏林,在歷史中,整個柏林城是死死被東德包圍起來的,西柏林對於西德來說,實際上就是一塊被其他國家國土分隔起來的飛地。

平常西德國內想要和西柏林展開物資交流,是需要借道東德的掌控區域才能進入西柏林的。

在西德和西柏林展開交流的時候,為了防止西德人在自己的國土裡亂跑,東德人就劃分了兩條公路、三條鐵路、一條水路、三條空中通道給西德人。

僅侷限於他們用這幾條通道和西柏林展開交流,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西德人敢逾越這幾條通道的話,那麼就會經受到東德的制裁。

按照柏林在德國曆史中的地位,如果不是這種飛地狀況的侷限,西德在建立的時候是有絕大可能把都城確定在西柏林的,畢竟柏林在以往的歷史中,一直都是德國的首都。

只不過為了不讓自己的都城時刻處在敵人的包圍下,西德人放棄了把都城確定在西柏林的想法,最終他們把都城確定在了一座名叫波恩的城市。

相比於柏林來說,波恩的規模非常小。

在1939年的時候,這座城市才稍稍突破了10萬人口大關,即便發展到了現如今,這座城市也才發展出了30來萬人口。

這點人口、這點規模可能都不及我們的一個縣城,又何談支撐得起一個大國都城的職責?

因此,對於定都波恩的事情,很多西德人一直保持著反對態度。

合併後,柏林成為了西德的首都

一直到東德、西德合併後,西德都城的事情才徹底穩定下來。

在1990年的時候,西德和東德合併了,這次的合併是以西德為主展開的。

在東德和西德合併一年之後,西德專門展開了一場投票,決定到底該不該把統一的德國都城確定在柏林。

在那次投票中,想要把都城確定在柏林的人佔據到了多數,因此,在1991年的時候,西德就把都城從波恩轉移到了已經拆掉柏林牆的柏林。

要說西德為何會把都城轉移到這裡,說實話更多還是民心所向。

因為這裡無論對於東德人還是西德人來說,都是他們心目中最偉大的城市,把都城轉移到這裡,既滿足了很多西德人的想法,又能促進西德和東德的融合,畢竟柏林身處在曾經的東德故土內,把都城確定在這裡,能很大程度上地安穩東德人的心。








遊戲人超超


二戰期間,德國首都柏林建築起一道牆,將整座城市劃分成兩半,西邊叫西德,東面叫東德,後來西德解放了東德,形成大統一,按理說西德人們會在自己的一邊建立成新徵服新都城,後來為什麼要全部遷移到東德的柏林呢?

德國被分裂後,東德跟西德分別走上不同發展路途,到了二戰結束進入冷戰時期,東西德就成為了蘇聯跟美國的隔空對持平臺。時間過了半個世紀左右,德國人終於把東西德合併,恢復了統一,可是兩邊分裂的太久很多制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現了難以融合的局面。剛統一的新德國政府想沿襲之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名字以及國旗、國徽跟國歌,但這樣做無疑是忽視了東德人民應有的權力。

冷戰後西德雖然合併了東德,但兩德統一的問題上,其實是東德選擇加入了西德,先是由東德的政府撤銷,各州各城退出來重新加入西德,由西德政府管轄。而合體出來的新德國需要重新修訂憲法,這裡面一切由西德主權,基本沒有東德什麼事,所以權力上是不平等的。但兩德剛統一,這樣做很難平復民心,因此西德可能就因此遷都東德,以便從行動上證明德國形成了大一統。

當年蘇聯接近解體邊緣,整個經濟迅速崩潰,人人恐慌,所以蘇聯逐漸無暇通過德國這個平臺繼續跟美國對峙。而本來依靠蘇聯支援的東德,這時候已沒有了靠山,而西德那邊卻有幕後大佬美國幫忙,因此局面很快一邊倒向西德政府。

不久,東歐發生大變革,各國一直向西方強國看齊,跟著美國英國等走上資本主義路線。而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則被冷落在一旁。正因如此,東德也只能跟隨西德走上新的發展道路,而在定都城的時候,大家都無法忽略掉具有特殊意義的城市--柏林。

二戰末期,憤怒的蘇聯軍隊踏入柏林,之後西方盟軍也把軍隊開了進來。德國猶如待宰羊羔,整塊國土被蘇聯、英國、美國瓜分佔據,甚至還有一小塊被法國佔有。四國互相較勁的之下,當中的柏林城正處在蘇聯的佔據範圍,因此為日後的社會主義道路打下了基礎。

隨著二戰正式結束,美國跟蘇聯各自對佔領的德國領土展開不同路線發展,冷戰也因此在這裡越演越烈。柏林在蘇聯的統治下被定為國都接著開始創立民主東德。英國美國法國則把佔領德國的領土合併在一起,成立西德聯邦國,所以柏林在當時是唯一的民主象徵城市。

兩德統一後,對定都一事存在較多爭議,經過繁雜會議決認為柏林對德國來講極具歷史涵義。畢竟在九十年代的時候,西德聯邦趁著蘇聯解體危機,一舉統一了德國,柏林牆被推倒後,整座城市一片狼藉形同廢墟,由於民心所向,聯邦政府還是決定對柏林進行重建,以便為日後的遷都做好準備。

不久後,柏林開始恢復往日繁榮,原定在波蘭的德國政府已經啟動了遷都柏林的計劃。至於西德統一東德後,為何願意選擇在柏林定都,其跟民望以及歷史意義脫不開關係。當年柏林被一道牆分割,把原來的德國家庭一分為二,很多德國人不能跟親人朋友見面。當柏林牆推倒後,這種隔離才被打破,人們重新跟親戚朋友匯合在一起,形成了舉家歡樂的和諧景象。故此西德為了實現真正的大統一,便決定把都城遷到柏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