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小寧村建造稷山古塔之謎

小寧村人建造稷山古塔之謎

稷山古塔出自誰人之手?你絕想不到是翟店鎮小寧村一個人的傑作。先聊聊小寧村,這村隋朝就有,原名琬鏞村,南依峨嵋,北眺姑射,緊靠古驛道,自古以來人傑地靈。金明昌五年(1194年)進土陳規(1174---1228),就是小寧人,他博學能文,系金末正直清廉、直言敢諫的著名諫官。小寧村還有世界聞名的興化寺,寺裡被盜壁畫在加拿大、日本等國的博物館都有收藏,視為珍寶。七十年代周恩來總理訪問日本時,高價從日本收購回一部分小寧村壁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在晉南漫長的歷史的長河,小寧村人文獨樹一幟。 接著講稷山古塔的建造人:九百多年前,小寧村出了一位名人,叫寧行進(1116----1191),古籍記載其“自幼性善,好樂浮屠”,性善的意思都清楚,浮屠這個詞不一定了解,亦作“ 浮圖”,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眾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古人李賢也說:“浮屠,即佛也。”看來,寧行進與佛有緣,自幼就喜好。在他古稀之年,壯心不已,率領眾僧修建了廣教寺與磚塔,從此,古塔成為稷山縣七百多年間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稷山八景之首。 小小少年的行進因喜好佛教,在信徒與親友的勸說下,行進的父母依依不捨地將他送到絳州天寧萬壽寺,讓他隨寺院師父學習佛法。眾師視行進為子,行進視眾師為父,這也許就是可遇不可求慧命!行進悟性不凡,古籍記載他“講授之間,造立寺舍,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也就是說他在戒律佛經之外,還在佛教建築、 雕塑等方面,頗多建樹。為他多年後修築稷山塔奠定下堅實基礎。 到了金天眷年間(1138 ---1140),行進正式剃度為僧,受具足戒,從事佛學大乘教,深有所獲,過目不忘。行進從事的大乘佛教,是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是大的車乘之意。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到近代,學界一般將大乘佛教專指漢傳佛教。 講主(指升座講經說法的高僧)為了測試行進是否學到真諦,就命行進法師即席開講,也就是不讓他有所準備。但所有聽講的僧人,聽完行進講經說法後皆心悅誠服。期間,行進戒驕戒躁,潛心修行,一晃十年過去了。主持見行進明穎好學,知道他日後必成大器。於是吩咐他,多精研《維識》和諸家經義,並叮囑他:“你善傳演,勿今有怠。”就是勸告行進:你善於講論佛法,今後千萬不要怠慢。遂送行進還鄉。 行進一路雲遊十郡禪林,絳州城滿城僧徒衣緇出城迎接,眾僧推保他為絳州副僧正。僧正是州立管理地方僧尼事務的政府官職。自金大定元年(1161)至明昌二年(1191) ,行進法師主持絳州天寧萬壽禪寺三十餘年,度僧徒二十四人,修築了一座仁王法藏閣,作資戒大會,他被命為長壇宗主。行進建造的仁王法藏閣,從設計到施工、雕塑、刻石、樹碑等,全是一手操持。樓高八十五尺,圍則四倍,三簷三層,這是絳州城獨有的閣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行進法師到了晚年,仍精研佛法,朝暮不息。行進法師創建稷山塔緣由,一說他夢到家鄉汾河岸畔百姓連年遭遇洪災;一說他受施財信徒相邀;一說他為廣開佛法,創建廣教寺建立磚塔,讓他畢生積累的建築工藝保留給後世。古語人活七十古來稀,可行進七十多了,不顧年邁,率領眾僧在稷山縣城南、汾水北岸臺地,選好風水寶地,開始修建廣教寺與磚塔。從他駐紮工地,直到坐化再也沒有離開稷山。當時的汾河要比現在寬幾十倍不止,能行駛大船。楊趙村的明清旱碼頭遺址,就位於當今楊趙村中間。行進設計的這座廣教寺沒有留下詳細記載,磚塔因為存世悠久,多有描述。這是一座十三層密簷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每層塔簷仿木構磚雕斗拱,每層四方均設洞門,塔基高一丈,塔身高十餘丈,塔頂為鐵質塔剎,塔剎就是人們常說的塔頂子,是“觀表全塔”和塔上最為顯著的標記。古人是如何把數千斤的鐵剎吊上去按好,也是一個謎。古塔竣工於金明昌二年(1191)八月二十八日,行進勒石以記,希冀垂世不朽。在穿過元明清,歷經773年時,也就是公元1964年6月,行進建造的寶塔終於壽終正寢。直插雲中的塔頂,被端了下來;宏偉壯觀的塔身,被拆的七零八碎。該不該拆除古塔,至今人們議論起此事仍是各執己見。因為古塔經歷了無數次大自然的破壞。在古塔364歲那年,也就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因大地震而產生裂縫。這次地震的震中位於陝西省華縣,震級八級,裂度八度,死亡80多萬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稷山縣在這次地震中城垣盡毀,民居、廟宇全部倒塌。唯有稷山塔巍然屹立,不幸的是塔身被震開一道裂縫。明朝崇禎年間,稷山知縣薛一印寫了一首《秀塔穿雲》,詩云:“孤剎凌霄漢,雲連塔共飛;塔撐雲腳翠,雲護塔腰肥。天柱渾依紐,地震將開扉;乘風忽陟頂,俯視塵寰微”,詩中孤剎指廣教院,高大的廟宇直衝霄漢,高聳入雲的古塔與雲共飛。在雲霧纏繞和護衛下,塔身好象變的更加粗壯高大,像渾然的天柱矗立在天地間。富有浪漫色彩的詩人將因地震而崩裂的形象描寫為開扉,意指寶塔像打開心扉一樣,佑護著后稷兒女。稷山塔震裂後,又巍然屹立了369年,一直到公元1964年5月那個難忘的日子。當時縣上考慮到古塔有坍塌的危險,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只得忍痛拆塔留下千古遺憾。據1994年版《稷山縣誌》載:“因通體裂縫,塔身傾斜,於1964年將其拆除,塔內文物保存於縣博物館內”、“所拆的大部分文物‘文革’中遺失”。據老年人說,古塔原先裂縫要寬得多,以後不知何原因,裂縫漸漸縮小。當年拆塔時,拆得還剩下兩層,臨汾工程隊因有其他任務撤走了,剩下的兩層留給本地人幹,剛開始沒人敢攬這活,原因是不知塔底要埋多深。後來拆到底才知道,地下竟未埋有一磚一瓦,古塔是平地而建,可見行進大師的建築技藝何等高超!閒話幾句,其實拆塔,大可不必。臨猗縣的猗頓塔,當時也有裂縫,頂部都已坍塌,但是人家沒拆,至今屹立;安邑古塔幾十年前我見過,從頂到半截裂開的縫能穿過一匹馬,直到近年來才修復,完美如初。當年拆除稷山古塔缺乏論證,急急忙忙就推倒了,成了永久遺憾。稷山古塔在悠久的歷史中,產生了眾多美妙的神奇傳說,諸如公塔母鐘之說、麥杆敲鐘、南蠻子盜鐘、鐵鍋煮餃子等等,只有這些故事永遠留給了后稷兒女。人們現在見到的稷山古塔圖片,是當時的稷山縣國營照相館經理安希舜先生拍攝的,感謝安老先生給我們留下了具有歷史意義古塔全景照片。塔內拆下的文物中有鎮塔玉龜、建塔文檔(記載建塔原由的文書,當時用蠟密封於陶罐之中),還有眾多和真塔造型一樣的金塔、銀塔等。行進建造磚塔時,為了把磚塊牢牢組合成一體,每隔幾層磚就用棗木鉚榫連接在一起,好比今天建造用的鋼筋一樣。塔體中用直榫、斜榫和燕尾榫,使塔體渾然一體。據說棗方木很厚,沒有幾百年的歷史就沒有那麼粗的木材可解。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稷山紅棗栽培的歷史至少在千年以上。古塔完工後不久,有一日行進給眾僧留下一偈語,閉門坐化。 偈語是:“壽年七十五,四大而無主,一言報諸人,神遷於淨土。”。佛經好比是樹幹與青柯,偈語則是果實與花朵。因為每首偈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成為高僧頓悟的美談。後世讚美行進大師曰:“奇哉進公,紹佛家風;汾水義虎,絳陽文龍;星中片月,雪裹孤松;吼石堅究,??輸窮;維持綱紀,營餙無比;性淨浮雲,心閒遠水;直推於人,曲引向己;遇難無憂,逢榮不喜;功崇難量,德厚汪洋;昏轍炬燭,瀑流迅航;智逾春日,戒越秋霜;染淨雙泯,利名兩忘;論經窮徹,道行無輟;年去年來,月圓月缺;欄花影停,簷溜聲歇;幻質雖亡,真身不滅。”行進建造的稷山塔因其建造美觀,高大巍峨,歷經數朝,一直被譽為稷山八景之首,稱之秀塔穿雲。清代稷山城守把總武佔鰲在其任內,題過一首七言絕句《稷山古塔》:“寶塔曾凌亙古牢,登臨百里見秋毫;凌霄作鎮橫汾上,疑是擎天玉柱高”。此詩寫出了古塔曾作為稷山地標性建築的瑰麗壯觀。 關於行進大師建塔初衷,正史、野史、傳說、猜測、辯論,眾說紛紜。究竟是為何?也許只有行進大師自己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他留給後人的廣教院磚塔,今天只能成為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