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導語:詠春,葉問!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提起武俠電影(功夫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其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獨特的存在,也是不少西方人認識中華文化的起點。遙想1975年,胡金銓導演的《俠女》驚豔戛納,成為首部在國際影展中獲獎的中國電影。

隨後,一代宗師李小龍更是憑藉《猛龍過江》與《龍爭虎鬥》等作品,將“功夫”二字真正推向了全球,即便是傲慢排外的好萊塢,仍舊無力阻擋“武俠”的流行。最終,在2001年第73界奧斯卡頒獎禮上,《臥虎藏龍》勇奪四項大獎,令武俠電影走上了名望的巔峰。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然而,世間哪有永恆的王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難逃“週期性”的束縛。伴隨著創意枯竭、黃金一代演員離場與觀眾口味的改變,曾經的“常青樹”,也無法避免的走向了衰敗。期間,無數電影人試圖恢復過往榮光,皆以失敗告終。在武俠沒落的大背景下,卻有這麼一個系列,不斷逆流而上,票房成績更是水漲船高,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葉問》。

不知不覺間,距離首部《葉問》電影上映,已過了10年光景,而那句“我要打10個”,依然不時在我耳邊回想。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葉問》的輝煌“人生”。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葉問1》

1935年,武術之鄉佛山。

此時的葉問(甄子丹 飾),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富裕且美滿的家庭,都讓他有條件痴迷武學。因其為人低調,雖有一手好“詠春”,但無人知曉他功夫深淺,直到未嘗敗績的北方武師金山找(樊少皇 飾)上門挑戰,被他用一條雞毛撣子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才使眾人如夢初醒,心悅誠服。經此一戰,也確立了葉問“佛山大師傅”的地位,一時風頭無兩。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可惜好景不長。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葉問祖宅被強佔,一家人流離失所,衣食堪憂。於生計面前,葉問只得混入煤場充當苦力,養家餬口。在此期間,他目睹了眾多武術界好友,因“切磋”而被日軍打死。怒不可遏,其毅然決然的走入了道場。

大顯身手後,日軍將領三蒲(池內博之 飾)強迫葉問與之一戰。決戰中,葉問戰勝對手,卻遭到槍擊,幸得摯友周清泉(任達華 飾)及時伸手,他才逃離佛山,去往香港。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葉問1》絕對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情節搭建並無新穎跳脫之處,內地票房不到8000萬,然而作品的影響卻極其深遠。

一方面,首部《葉問》確立了一個新式武打風格。它既不同於徐克《黃飛鴻》系列極致的揮灑飄逸,也不模仿劉家良《少林三十六房》一板一眼的硬派設計,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既富有前者的觀賞性,亦具備後者的真實性,足以給大眾一種嶄新的觀影體驗。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另一方面,《葉問1》也將“詠春”推上了前臺。誠然,詠春在武術界不乏擁躉,但卻少有平常百姓知曉。影片的上映,對這一古老拳法的推廣,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一時間全國各地都湧現了“詠春熱”。2014年,福州市更是將詠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葉問1》的貢獻功不可沒 。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葉問2》

戰爭結束後,東方之珠香港。

衣食無著的葉問,決心開館授課,解決溫飽。在大弟子黃梁(黃曉明 飾)的幫助下,葉問順利招收了第一批學徒。一日,葉問為救被擄走的黃梁,與流氓鄭偉基(杜宇航 飾)等人大打出手,招惹了其師洪拳掌門兼話事人(詳見註釋1)洪鎮南(洪金寶 飾)。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雖以功夫贏得了香港同仁的認可,終因不願屈服於所謂“行規”,而被惡意刁難。好在洪鎮南並非欺行霸市之輩,一番切磋交流下,兩人冰釋前嫌——洪師傅甚至親自送票,邀請葉問師徒觀賽表演,推廣詠春拳。

拳臺上,綽號“龍捲風”的西洋拳師不斷挑釁著中國功夫,洪鎮南奮起一戰,怎奈身體抱恙,最終力戰而亡。有感於洪師傅的俠義精神,葉問站了出來,並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敵人,既替亡者復仇,弘揚了正義,也真正讓自己在香港站穩了腳跟。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片尾,一個名叫“李小龍”的男孩,來到了葉問面前。

上映於2010年的《葉問2》,國內票房2.3億,約為第1部的3倍。除去甄子丹的穩定發揮,諸多配角的精彩演出,也讓整部電影極具表現力——不論是“鬧太套”的黃曉明,還是老戲骨鄭則仕,都將他們飾演的角色,繪聲繪色的呈現在舞臺之上。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其中最令筆者難忘的,當屬洪金寶的演出。他那句“你沒有200個兄弟跟著你吃飯,當然不用看洋人臉色”,真讓我又愛又恨。而他死前,擲地有聲的說出“為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國武術就不行。”不禁叫人擊節稱讚。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洪鎮南的行為並不突兀,他可以為了生存低頭,但絕不允許自己珍視的事物被作賤。一瞬間,小人物的掙扎與偉大,交織在一起,一個有血有肉的武師形象躍然於熒屏。通過眾影星的努力,《葉問2》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伴隨電影的熱映,第三部作品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劃。

*注1:話事人,粵語用詞,意思是一個領域或片區中最有發言權的那個人。

《葉問3》

時間來到了1959年,此時的葉問早已名聲斐然,也因此招惹了更多是非。在順林解決小兒子學校的土地紛爭後,又遭遇同門張天志(張晉 飾)的挑戰。不過,最使他傷感的,則是髮妻張永成 (熊黛林 飾)身患癌症,即將不久於人世。面對武術和家庭,其終於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毅然赴約,奪回了詠春正宗的頭號,成為一代宗師。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2015年12月末,該片於香港首映,總票房高達7.7億人民幣,這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葉問電影,原因有二:

第一、影片樹立了一個更為立體的武人形象。前兩部《葉問》皆講述國仇家恨,民族大義。假設續作再次立足於此,觀眾難免審美疲勞。第三部側重親情,符合人物的年齡特點,此時的葉問早已人過中年,重視家庭,理所當然。

與此同時,新的著眼點,也讓系列擺脫了功夫片“重武不重情”的桎梏,給予了作品更廣闊的內涵和思考空間——所謂豪傑,能“打”自然了得,可之於普通人,守護且陪伴妻兒的男人,亦是生活裡的英雄,不遑多讓。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第二、《葉問3》奉獻了全系列最精彩的打戲,即葉問與張天志最後的決戰。這場比武歷經了六點半棍、八斬刀、詠春拳法三個階段,不只展現了武術的多樣性,同時雙方快速的攻防轉換,極具殺傷力的招式與動作,旗鼓相當的實力,也讓勝敗不過轉瞬之間,觀眾的情緒和注意力,迅速被調動至極點,腎上腺素飆升。

你也許忘記了雙方於何時開始,也參不透決戰將在哪刻結束,但你的眼睛一定不會離開屏幕,也許這就是功夫的魅力吧。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結語

上週日,筆者看完了《葉問4》,該片也是系列的最後一部。礙於“新作不劇透”的初衷,本文就不對具體情節進行描述了。簡單來說,影片質量依舊在線,個人評分8.0(滿分10分),的確是一部值得推薦的作品。

可我真正想說的,卻不止於《葉問4》,而是關於整個武俠電影。正如文章開頭所說,功夫片的沒落已是顯而易見,但觀眾其實從未放棄過對“武俠”的熱愛,只是更想看些新穎獨特的東西,《葉問》的成功就凸顯了“創新”的重要。

《葉問》10年:從首部賣不到8000萬,到如今2天2億票房

希望能借著這股“詠春”熱浪,激勵我們的電影人,令市場湧現出兩個,三個,乃止更多個“葉問”,助功夫電影再次崛起,在此翹首以盼,願那天早日到來。

文章較長,感謝您的閱讀,我是跨界的Tony老師,我們明年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