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安徽六安名字如何來的,為何不叫五安或七安?

獨行客地圖帝


說起安徽六安,估計不是安徽人的話,很多都不知道這個地方。

但是毛坦廠中學總聽過吧,這個高考工廠的大名,在全國很響亮的,而毛坦廠中學就是安徽六安的!

這是安徽省的一個地級市,面積不小,有一萬五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在600萬左右,GDP過千億,是一個標準的三線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六安被納入了長三角城市群,是其成員之一,未來發展潛力不錯。

當然,六安也是一座歷史名城,雖不比西安洛陽這些古都,但在歷史上也是有跡可循的。

關於六安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有著很長的歷史淵源,因為這裡地處江淮,東銜吳越,西領荊楚,北接中原,是重交通要地。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安徽六安這個地方就已經出現了人類居住的痕跡。

在夏朝時期,皋陶帶領的偃姓部落在這裡活動和居住,根據史書記載,在皋陶死後,將其葬於六,這是“六”這個字的最早的歷史由來;

所以,古代的六安也叫“六地”

在漢文帝時期,文帝害怕自己的弟弟劉長謀反,於是將他逐出都城,同樣也懼怕劉長的三個兒子未來也會有謀反的意思,於是將劉長的屬地淮南地區分為三部分給他的三個兒子,分別封為淮南,衡山和廬江王,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控制他們的勢力,當時六安是屬於衡山國的一個縣 ;

在漢武帝時期,衡山王和淮南王有謀反的意思,兩人的計劃被發現後選擇自殺,這件事情之後,武帝便取衡山國安風、安豐等縣的首字,將這裡改名為六安國,寓意希望這裡平安,不會再發生叛亂,六安這個名字正式出現於此。

所以六安並非隨便起意就叫了這個名字,其實這其中是由很深的寓意的。

總結就是這裡古稱“六”,六是地名,不是數字,所以和五、七這些沒多大關係。

後來的六安則是由漢武帝而取名,其“安”字由來,是因為當時的封地中,有著安風、安豐等縣,取是實他們的首字合併而成。故為“六安”,寓意“六地平安”


白話歷史君


很多人對安徽省六安市的名字非常好奇,這座擁有毛坦廠中學的城市,為什麼叫六安,而不叫五安、七安?事實上,六安只能叫“六安”,而不能叫五安、七安,因為六安的“六”不是指數字“六”,和數字“五”、“七”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六安的“六”是怎麼來的呢?相傳遠古時,淮河流域水災氾濫。有個叫皋陶(念“高搖”)的人,他傾心幫助大禹治理水患,百姓安居樂業。別看皋陶名氣不大,知道堯、舜、禹三聖吧,第四聖就是皋陶。皋陶死後,他被隆重地安葬在“六”,也就是現在的六安。

“六”,是指河邊的高地,也就是海拔高的地方。“六”的西邊是大別山,地勢較高,大禹就把這裡定名為“六”。在古代,“六”與“陸”是通假字,陸自然也是河水淹沒不到的地方。久而久之,皋陶埋葬的地方就稱為“六”,大禹把自己最小的兒子封在“六”,以紀念皋陶的豐功偉績。所以,六安還有一個別稱——皋城。六安這個地名是漢武帝起的,意為“六”地平安。

如果說幾個著名的軍事重鎮,可能不會有人提及六安。實際上,六安是一個隱形的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要地。看地圖:大致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巴山、武陵山為界,以西是高海拔地區(不包括四川盆地、漢中、關中等盆地),以東則是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在治世,中原王朝要控制長江以南地區,或是中原王朝在亂世威脅江南王朝,會選擇一個“點”,在地理上進行控制。

一般來說,淮河南岸、長江北岸的合肥是最合適的。只不過在兩千多年前,合肥還沒有發展起來。比如在西漢初年,北至淮河、南至長江的九江郡,治郡就在淮河南岸的壽春(安徽壽縣),而不是合肥。壽春距離長江太遠,需要另選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六安。西漢時設有六安國,“國都(郡治)”就在現在的六安。

因為一個人的存在,六安在秦末漢初非常的輝煌,這個人就是英布。英布是六安本地人,因為年輕時犯了秦法,按律在臉上黥字,所以也稱黥布。

英布參加了楚國貴族項梁的反秦隊伍,是項梁、項羽叔侄的心腹愛將。決定秦亡楚漢命運的鉅鹿(或稱鉅鹿)之戰,英布立下大功,項羽對他非常器重。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封英布為九江王,國都就定在“六”,讓他衣錦還鄉。英布的地盤包括九江郡和廬江郡,約今安徽省淮南、江北地區。

項羽這麼安排是有其戰略考量的。項羽定都於彭城(江蘇徐州),而英布控制的“六”,正在彭城之南。一旦彭城有警,英布可就近馳援彭城。

不過,英布並不想再做項羽的打手,他想割據一方。項羽派他率兵進攻齊國,英布不情不願,出工不出力。等到劉邦反楚,項羽兵危之時,坐守“六”的英布又打算坐山觀虎鬥,激怒了項羽。

項羽還是太年輕氣盛了。他派人怒罵英布,逼英布出兵。英布還在猶豫,出兵怕被項羽當槍使,不出兵就可能挨項羽的胖揍。正猶豫間,一個自稱是漢王使者的人來到“六”,要求見英布,此人就是名嘴隨何。

還是劉邦有戰略眼光,他發現英布控制的“六”正頂在楚國南側。如果說服英布背楚歸漢,讓“六”兵在淮南牽制楚軍,以便漢軍從容擊破楚軍。隨何的花言巧言說服了英布,英布和劉邦做交易,果然給項羽製造了巨大麻煩。

項羽倒不是怕英布,而是“六”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六”的淮河北岸距離彭城不遠,而“六”的長江南岸就是江東。如果“六”不在項羽的掌控之下,一旦叛亂,北可阻楚國於淮河北岸,又可阻止楚國南下過江。要知道,楚國的主力是項羽的“江東子弟”,家都在江東。

對英布來說,霸主是項羽還是劉邦,都無所謂,只要自己能控制“六”即可。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六”還在英布手中。項羽死後,為表英布之功,劉邦把九江郡、廬江郡、衡山郡(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區)、豫章郡(江西省)劃給了英布。

事實上,劉邦是不太情意封異姓王的,對韓信、英布、彭越這些人,劉邦不過是在利用,用完就想卸磨殺驢。韓信的軍事能力對劉邦威脅最大,但如果從地理角度,英布控制的地區對漢朝威脅最大。

西漢建立後, 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但淮河、長江以南地區,卻是戰略資源地,出銅、鐵、鹽、木。而英布控制的“六”正好卡在資源相對少的黃河流域與資源豐富的長江流域之間。一旦英布叛亂,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聯繫就要受到很大影響。劉邦平定中原,接下來就要對付北方強大的匈奴,沒有南方的資源是不行的。基於此,劉邦開始不斷找這些異姓王的茬,就是想逼反他們,然後收網。比如殺韓信之後,又把彭越剁成肉醬,然後分給英布一部分……

英布最終還是被逼反了,但劉邦逼反英布也是兵行險招。楚令尹薛公告訴劉邦:如果英布身邊有謀士,陛下就危險了。劉邦問何故?薛公認為“六”距離中原太近,如果英布渡江先取吳,然後北伐吞併齊、魯,則山東(崤山以東)之地非劉邦所有。即使英布用中計,以“六”為戰略基地,取吳、楚後,不北上齊、魯爭中原,而是固守江淮,則江東亦非劉邦所有。好在,薛公斷定英布無謀,必取下計,劉邦這才有機會平定英布。

英布平定後,劉邦封侄子劉濞為吳王,守江東之地。劉濞封吳,表面上是鎮撫諸越。劉濞應該還有一個任務——從側翼牽制英布曾經控制的“六”。畢竟“六”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

古人曾對六安有這樣的評價:“六”是合肥的喉舌之地,淮南之禁要。申州(河南信陽)、光州(河南潢川)被稱為天下樞紐,而六安又是申、光等州的樞紐。一旦有人據六安,不出十日,中原就將受到巨大的威脅。三國鼎立時,魏吳爭雄於江淮。吳軍多次進攻六安,就是想奪取這個軍事重鎮,從而對魏國的中原核心地帶構成巨大威脅。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為什麼不是五安,七安?因為“六安”的“六”讀作“陸”,不是數字5,6,7,“六安”的“六”在上古時代是個地名,是禹分給其中一個兒子偃姓皋陶部落生活地,故當時稱作“皋城”。


直到發展到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皋城一分為:英,六lu,蓼,群舒諸方國。

發展至春秋戰國這一片區均屬楚國,秦滅六國,設為九江郡。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將此地封給有功之臣英布,定都城為“六lu”,後英布投降劉邦,此地一分為二成:衡山國和淮南國,其中淮南國都城仍是“六lu”。

漢武帝二年,衡山王和淮南王謀反並失敗自殺,介於動盪,漢武帝取兩國六縣,安豐縣的首字,合併兩國取“六安國”,有“六lu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從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覺得我說的對的點贊,有其他看法歡迎批評指正留言探討。


看影讀史


遠自新石器時期,六安就有人類活動。

上古時,這裡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

因此,六安的六和數字是沒有關係的,也就不存在為什麼不用五安,七安一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