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作者|寧鏡誠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何以為家》

如果你問我,2019年看過的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是什麼,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部黎巴嫩影片的名字一一《何以為家》。

這部影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我國上映,口碑經過近七個月時間的發酵,豆瓣評分高達9.1分。

影片除了《何以為家》這個中文譯名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一一《迦百農》。

迦百農,本是聖經裡的地名,位於如今以色列的加利利海附近,現已成為一片廢墟,而在英語和法語中,“迦百農”(Capernaum)又有“物品雜亂無章地堆積”的含義。

雜亂無章,一片廢墟,正是這部影片發生的社會背景也是主人公贊恩的精神內核。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8個小孩擠在一起睡

故事發生在距離我們直線距離約6974公里的中東國家黎巴嫩,12歲的贊恩同7個兄弟姐妹還有父母,一家人擠在一間狹小的閣樓內生活。

惡劣的生存空間滋生了無盡的謾罵和抱怨,本應上學的年紀,贊恩卻被迫承擔起賺錢貼補家用的責任。這還不算,父母拿不出房租只好將贊恩年滿11歲的妹妹薩哈“嫁”給房東一一那個滿臉油膩的中年人。

而嫁妝,就是房東手裡象徵性地拎了幾隻雞。

影片的轉折發生在妹妹因懷孕慘死,贊恩難掩內心的憤怒,不顧軟弱父母的勸阻,拔刀衝向了房東……

最終,贊恩因故意傷人獲刑5年,在獄中他通過電話熱線講述了自己的遭遇,並通過援助律師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理由很簡單:你生了我,為什麼不養我?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就像影片開頭贊恩在法庭上的自述一般:

我想起訴我父母

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因為他們生了我

01

生而不養,可憐的是孩子,可悲的是父母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10萬個棄嬰慘遭父母拋棄,而拋棄的理由多是因為孩子自身存在生理缺陷或是帶有遺傳病。

這些小孩大多是因為生理上的殘缺而被父母遺棄,但生活中不少父母也因為自身的問題,對孩子採取“生而不養”的教育方法。

就像影片中贊恩的父母,兩個成年人在家除了指使自己的孩子去街上販賣果汁、運送貨物養活一家,就是巴結房東,將自己女兒作為利益交換送給對方當老婆。

贊恩的父親在面對控訴時表達出的觀點那麼無知,卻又讓人脊背發涼:

“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也是這麼長大的。”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因為你的爺爺奶奶是這麼對我的,所以我這樣對你天經地義,這樣的話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熟悉?

主人公贊恩雖然年齡尚小,但心智確很成熟,可以說在這個九口之家,他活得最清醒,但也最痛苦。

當他瘦小的身軀拖著煤氣罐,奔走在大街小巷之間時,有誰問過他這個小孩需不需要上學?

當他發現妹妹薩哈突然而至的初潮,連忙叮囑對方要保護好自己,防止她因為具備生育能力而被父母像動物一樣賣掉,有誰問過這個哥哥對父母有多失望?

當贊恩想要離開這個地獄般的家,父母嘲笑他“看啊,他想用成人的方式和我們對著幹”,所有的委屈、無奈和悲憤都化作了他那句“生活是一堆垃圾,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影片似乎揭示不少家長對於教育子女的理解:我生下你,就擁有支配你人生的權利。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因為我的父母也是這樣對我的。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贊恩往家拉煤氣罐,他的身後是校車


越生越窮、越窮越生,失敗的父母指望下一代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他們眼中,男孩是工具,可以分擔家庭負擔,女孩是商品,可以賣了換錢。

把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無力感投射到子女身上,當孩子稍有反抗,這一刻的父母像極了一個“能夠掌控自己人生的人”,掄起自己的“鞭子”嚇唬道一一這就是你應該承受的人生。

憑什麼?

02

成長是一個輪迴,我們身上最終還是帶著父母的影子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如果原生家庭不幸,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逃離,能跑多遠跑多遠,最好不要再回來。

但身體是逃離了,心理的陰影卻始終揮之不去。

主人公贊恩,無疑對父母將妹妹嫁給房東的行為是不滿的,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今後也會做出類似的事情。

在離家出走途中,贊恩有幸被非法移民拉希爾領養,拉希爾是一位單親媽媽,平日裡在飯店打工掙著微薄的薪水,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和自己的兒子尤納斯,取得合法移民的身份。

但就是這麼一張薄薄的證件,好像比唐僧取經還要難。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饒是如此,拉希爾還是給了贊恩家的溫暖,在拉希爾身邊,贊恩終於綻放出了孩童的笑容。

然而生活就是不肯輕易放過贊恩,拉希爾因為非法移民被拘,面臨遣返回國的困境,贊恩失去庇佑的同時還要肩負起照顧尤納斯的重任。

為了回報拉希爾,他使盡渾身解數養活尤納斯,又是做藥水又是賣飲料,但別忘了,贊恩還只是個孩子,在這個有時候成人都搞不定的社會,你指望一個孩子能創造什麼奇蹟呢?

終於,因為交不起房租,他和尤納斯被趕了出來,身無分文的他只好將尤納斯交給人販。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贊恩已經盡力了,但拿著人販子給自己錢去理髮時,他還是難掩內心的羞恥和內疚,任自己怎麼擦拭,淚水仍是止不住地奪眶而出。

很多人都討厭自己父母身上的一些陋習,他們在和父母對抗時言之鑿鑿一一“將來我一定不會成為你那個樣子!”

多年過後的某一天,當自己的孩子指著自己說出相同的話,我們彷彿明白了,自己還是沒有逃脫那個輪迴,我們身上到底還是帶著父母的影子。

這種現象如果單單用遺傳學來解釋,彷彿顯得過於草率,但毫無疑問,正確認識問題本身,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們之所以討厭父母身上的某些行為習慣,是因為對照周圍人的表現,我們發現換一種方式可以做得更妥帖,更合理。

但浸潤在這種環境中,再加上遺傳的因素,我們的思維早已被影響。雖然在理智層面判斷像父母那樣做是錯的,但潛意識裡還是傾向於效仿父母的行為。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如果想要改變這種困境,我建議跳出原本的環境,找一個對象進行模仿,不僅是模仿他的行為處事,更要模仿他的思維方式。

比如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上大放異彩的法國球員姆巴佩,他的偶像葡萄牙足球巨星C羅。姆巴佩的家裡貼滿了C羅的海報,並以C羅的成就為目標,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

超乎常人的天賦加上對於目標執行日積月累的堅持,姆巴佩在世界盃的賽場一飛沖天。

03

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魯迅曾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反而是幸福的。

整部影片看下來,贊恩就是夢醒之人,而他的父母則一直在逼著自己做夢。

贊恩的父母因為歲月的侵蝕,思維已經固化。在他們眼裡,自己的孩子就應該過和自己一樣不堪的生活。就像贊恩的母親說得那般:“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

身為父母,承認自己無能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覺得這份無能理所當然,甚至如果自己的下一代延續這種悲哀,在他眼裡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叫可悲。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因為贊恩的父母從小就是在雜亂無章的環境中長大,縱使他們剛開始懷有改變命運的初衷,隨著日月的侵蝕和生活的打磨,他們的思維已然混沌。

他們何嘗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團亂麻,宛如人間煉獄。但如果保持清醒,意味著要承受無盡的痛苦和折磨,於是他們只好通過疲勞來麻痺自己,用長輩的身份來壓迫子女。

畢竟,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在謾罵中得到釋放,但無論如何他們終歸還是要活著,即使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最終他們也會習以為常,變得鈍化。

而相比較鈍化,清醒地感受痛苦顯然要艱難許多,更何況他們連感受痛苦的勇氣都沒有,又何談改變這種痛苦?

但贊恩受不了。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或許他年紀還小,思維還在成長進化中,他的內心實際是渴望更好的生活,更溫馨的家庭,但父母的做法和他的想法相悖,這種矛盾起初演化成恨,最後乾脆變成蔑視,被他在法庭上宣洩出來。

這時,問題就被拋了出來——面對困境,我們是選擇混沌地避讓還是清醒地迎擊?

就像贊恩面對此等惡劣環境,他儘自己最大可能做到了該做的:

當父母讓他掙錢養家時,他和兄弟姐妹去街邊兜售飲料;

當拉希爾被拘,他又盡一切可能照顧她的孩子尤納斯;

當自己因為替妹妹報仇而被捕入獄後,他又借用監獄的電話熱線將父母告上法庭。

他在用盡全力掙脫自己身上的鎖鏈,即使明知不能,但卻屢敗屢戰。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試問和贊恩的生存環境相比,我們的處境還能更惡劣麼?他身上的這份勇氣和果敢,是我們應該借鑑和學習的東西。

畢竟,混沌的避讓只能將自己的人生拱手讓人,多舛的命運在歲月的長河中只會令我們愈發痛苦;而清醒地迎擊雖然痛苦在前,但這份痛苦是短暫的,不是不可戰勝的。

至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那一剎那,“命運的不可戰勝”這一命題就已經畫了問號。

最後,我想用這部影片的編劇之一Mousanar 說得話作為結尾:

“即使你深知你改變不了任何事,但你還是可以夢想你做得到;人類的進步靠的是夢想,而不是犬儒主義。”

在我看來,所有因為抗爭困境而做出的努力,都是值得尊敬的。而這一點,也正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關鍵。

《何以為家》:如果清醒會導致痛苦,你是否會混沌地活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