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唐君毅與妻書:世間萬千男女關係,極少真正男女之愛

唐君毅與妻書:世間萬千男女關係,極少真正男女之愛


廷光妹:


讀你四月廿號的來信,我很感謝你字裡行間一種純友情的表現。我想一年以來我們的事多少總擾亂你的心,妨礙到你的功課吧。這是我使你受的損失。一個人在讀書期間為這種事而煩擾實在是一種不幸。在我的一方面我雖然也感受一些煩惱,但是都是我自作自受。而且從此事而反省到許多人生問題。我有許多精神上的收穫,我覺得並不算什麼。我現在願意同你談一些關於人生的道理,這些道理如果你已知道,至少可以使你更認識。如尚不知道,我想便算是我對於你的一些貢獻。我想對於你將來有好處。而且可以補償你所受的損失,這也算我對你的友情上的報答。因為我同你通信二年竟從未談及此,因為我們是太限制在我們私人事物的談話上去了。


人究竟是什麼東西?西方有一句諺語:最使人發生興趣的是人。

我們都是人,然而人是什麼?實是一切謎中之謎。這問題我想過十多年,但是我覺得如把許多玄妙的討論撇開簡單說,人可謂永遠在兩重世界之間。人一方繫於超越的精神界,一方繫於現實的物質界。從內部看每人都自知他是一精神的實體,從外部看則我們只看人的身體的物質,連我自己用五官來看我自己也是物質。然而我們試反省我們內部經驗即都是一精神的實體之表現。從外部看人實與一切動物以至植物礦物都不過是一些原子與分子之組合,然而從內部看則有各種情調志願思想與無窮無盡之精神意義與精神價值。從外部看只有已成的過去與剛才的現在,從內部看則有憧憬的無窮的未來。從外部看一切都是可以科學的定律來解釋我們一切行為的因果關係,從內部看則我們明明自覺有自由。從外部看人不過七尺之軀佔極小之空間與極短之時間,從內部看則每人心中都可想象一無窮的空間與時間,每人都能認識一整個的宇宙,一人之心即啟示一天地。從外部看人永遠是有限,從內部看則人要求無限。科學通常總是從外部看人,而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則要人從內部看人。從外部看人到極點人不過十四種原質之化合,一分離便完,無所謂意義與價值,便亦無所謂道德修養之必要,也看不見任何人之人格,然而從內部看則人要求真善美之價值,要求人生之意義,便要修養他的道德,完成他的人格。從外部看人各種人同樣的吃飯睡覺,從內部才看得出各種人有各種不同高下差別之人生理想,無盡懸殊之各種人格。從外部看人只見人的本能慾望,從內部乃見人之性靈。所以從外部看人見人都不過如此,都很平凡,而從內部看人則以其性靈之深度之不同,而覺特殊人物內心之深遠不可測。從外部看人見人都只有本能慾望,人與人間只有利害上互相關係,從內部看人,性靈與性靈相遇,精神與精神相感,而後有超利害的敬意與同情。


然而人最初是不容易從內部看別人,也不容易從內部看他自己。人最初見人只見人的外部,那只是一堆顏色幾根線條。人因為有身體,在一方面是一物質的存在,每一人之身體與他人之身體是兩種物質之存在,物質不同,所佔之時空不同,於是人與我之間就有一原始的對峙關係。由這種原始的對峙關係,所以人與人之間總有距離與隔閡之存在。每人最初只經驗他自己個人內部的世界。他人的內部的世界最初總是為他封閉的,所以只見他人之外部。然而人真正所求的是什麼?人真正所求的都是他內部世界的擴大而通到他人內部的世界。所以人所求的便是打破那原始的對峙關係的隔閡,而與他人之精神性靈相通。所以人願瞭解人願被人瞭解。人與人間有同情有愛,有人格之佩服有人格之欣賞,有道義之相勉,這些都是人與人內部世界相通的象徵。人與人間內部之相通,使社會成為可能,使人感其生命意義之增加、生命內容之豐富、生命價值之提高、生命理想之擴大,使各個別的精神實體聯繫起來成一大精神實體。使各個別人格聯繫起來成大的人格。於是各個別人格都自覺分享此大精神大人格之一部。同時覺此大精神大人格反映於其個人的精裨人格之中。於是人可以為此大精神大人格之完成而犧牲他自己、貢獻他自己的一切能力。然而因此大精神大人格即反映於他的個別人格精神之內,所以最高的犧牲者並不覺是犧牲。犧牲自己即是實現自己。人與人間有大精神大人格之存,宗教家對之取信仰的態度、哲學家對之取了解的態度、文學家對之取直覺之態度,但是隻有由信仰瞭解直覺他之存在而付之於道德行為的實踐,逐漸擴大其自我的人,才能真接觸他。至於日常的人則只把他當作一名辭來應用。然而實際上則他之真實與我們自我之真實是一樣的真實,而且是更大的真實。至於唯物論之只認物質為真實,則根本上由於他們之從不曾從內部去看人,所以他們不能瞭解。


假如一個人瞭解精神與人格之實在,而且真把他們視作如山河大地之實在,他將視一切物質都不過一精神之象徵符號,都是一精神輿精神相通的媒介。我要表示我對人的愛用禮物,禮物是象徵符號。我要作文使人瞭解我之思想情感,文字寫在紙上是象徵的符號。這樣我們的整個的身體不外用以表我的情表我的意念,亦是一象徵符號。整個的物質界都是精神用以表示他自己之工具。我們的身體內部所包裹的全是精神,他人的身體亦然。身體是精神的外衣,精神須要物質,只因為他要賴物質來表現他自己,使他人由見他之身體而認識他之精神。於是物質覆成精神與精神相通之工具,而物質亦含精神的意義。所以一個真瞭解精神物質之內外關係的人,必一方藉物質及身性來表現其精神,同時於他人之物質及身體之表現,去透視他人之精神,而使他的精神與別人之精神相通。


人生最後的目的是什麼?是實現那全人類的大精神大人格,即宇宙的大精神大人格。一個真能以實現全人類的大精神大人格為終身事業而不絲毫以為苦的人,是謂安而行之的聖人。聖人以全人類之心為心,他即是上帝的化身。他一人之心通至一切人之心,是為至大之大心。然而成聖只是我們普通人至高之理想,我們只能向他逼近而不能期其必成。我們不必說得那樣高遠。我們普通人只當努力於使我們的心更大,但是我們的心將何由而大?一方面說是將我們之人生理想擴大,愛之範圍擴大,另一方面說即是破除自己原來之小。什麼是小?自限就是小。什麼是自限?把自己的心隱藏在內而不發抒出來與人相通,便是人最容易有的一種自限。所以人與人相處要坦白真誠懇切。因為坦白便是不把自己之心隱藏而表現之。真誠則不僅是表現而是表現得有力。懇切則不僅是有力而且望人接受,推心置人之腹中。所以坦白真誠懇切即是放大自己的心,因自己的心到他人之心,則人我之心相通,我之心便放大了。其次不替人設想也是自小自限,替人設想之謂忠恕,不能容人之謂自小自限,能容人之謂寬厚。其次不相信人也是自小自限,因為不相信人也是不願以由他人之表現而接觸他人之心,這即是自小自限。所以我想我們所惟一當努力梗是使我們心大,不要自限自小其心。大心之道在使自己之心與他人之心相通,相通即是以自己之精神與他人之精神接觸。擴大自己之精神與人格而更逼近於聖,更與宇宙之大精神大人格合一。


此外我們使我們心大的方法,即使我們之智慧增大,智能不是知識,知識是要知一定之理,智慧則原於自己生活之自覺,自覺是自己反省自己,自己反觀自己,即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自己看自己,即超越了原來之自己,而使自己之心更大。我們通常人之自覺程度很淺,愈高的人則愈能有深的自覺。愈有深的自覺則愈能超越自己而看自己,其考慮自己之事如考慮別人之事,這樣即其心愈能清明,愈能清明的心即愈廣大的心。從如此訓練而來之愈廣大的心,亦郎能與人精神人格相通之廣大的心,所以反觀與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事。


假如你瞭解了以上全部之意,你便知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那是開關我們內在的精神的自我或人格與他人之內在的精神的自我或人格相通,以與那宇宙之大精神大人格接觸。這句話似很簡單,但是詳細說來便有無窮無盡之意義可說。如果實踐起來有無窮無盡的階段,這裹面有無窮無盡的價值可發現,與崇高的幸福可享受。如果一個人真抱此人生目的去決定他的人生行程,他自然也會隨時遇見很多的苦痛,而隨時發現他自己的罪過。但是人必需要感受苦痛,也免不掉罪過的,因為人是隸屬於內外上下二世界。所以人根本存在二世界的矛盾之中。有矛盾便有衝突、有衝突便有苦痛。但是人如真努力向上,一切矛盾無不可和諧,苦痛無不可消除。而且一切苦痛本身有時即使人快樂,人有時願意有苦痛自己創造苦痛,為的使他自己精神經過矛盾而更能得更大的和諧與快樂。罪過也是不能免的,因為人本要求上升於那內部的向上的世界,人偶然下墮便成罪過。然而只要真努力向上,一轉念則復歸於上,而罪惡無不可消除,此之謂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苦痛罪過也不是可怕的東西,最重要只是向上之努力。


最後我要應用以上的道理來客觀的談談,所謂男女之愛與此種人生目的之關係。我老實同你說世間上萬萬千千的男女關係,只有極少的真正男女之愛。而且在此極少的例子中的人,他們自己也極少能真正瞭解男女之愛的意義在什麼地方。我們以往的關係也本說不上此。但是我實在較許許多多的人能瞭解所謂男女之愛之意義。我有一種真正的男女之愛之理想,我不曾實現他。但是千千萬萬的人卻並不真知這是什麼一回事。我現在把我所瞭解的告訴你,或者可以幫助你對於人生之一些認識。不過你一定要忘掉這些話出於我,而體會其本身所含的真理。我首先再同你說。人生的目的所在,只在他內在的精神自我之擴大,而實現那宇宙的大精神。男女之愛只是去擴大內在的精神自我之一條路。你從前說婚姻是人最大的問題,這話有語病,這只是一個問題,人生最大的問題,只是如何使我們內在的精神自我擴大。由此大問題生各種人生問題。婚姻乃其一。但是婚姻雖只是其一,男女之愛只是去擴大內在精神自我之一條路,但是這條路卻是一條佔特殊地位的路。


人如何擴大他的自我,首先是及於他家庭中父母兄弟,這是最自然的天倫之愛。第一步擴充出去便是男女與朋友,朋友推出去則可至民吾胞物吾與也。朋友以後我們不去說他。朋友之愛偏於精神的,天倫之愛本於原始的生理上之一原,而男女之愛則在此二者之交,男女的關係在你們所學的生物學心理學上說,總說是原於一種生理上的性本能,這我不否認。但是這只是從外部看。從內部看則全是精神的。我現在同你說天倫之愛是由生理之一原而來,即是由生理關係化出精神關係。而男女關係則是要化生理關係為精神關係,而以此生理關係為精神關係之象徵。然而人與人的關係只有男女關係才有此生理關係之象徵。我們說人所求的只是其內在精神自我之擴大,擴大其自我即是要與他人精神相通,相通即是求合一,合一即是自我之擴大。然而一切人與人精神相通,只有男女關係中才有一實際的象徵,因為有身體上之要求合一。此外的一切人與人精神相通均無如此之象徵。然而精神相通必須要求有一象徵。精神相通是內部的。象徵是外部的,內部又要與外部合一,而只有男女關係才有此外部之合一的象徵。所以男女間有三重合一的關係,這就是男女之愛在一切人類愛中之特殊地位。 但是我們必需認清男女之身體上之要求合一,只是一象徵,只能視作一象徵。然而一般人卻最容易執象徵為實在而陷於肉慾,不知此象徵只是一象徵而已。這是不重要。重要的仍只在彼此精神之相通。所以一個真正瞭解男女之愛之人,他所求只是彼此精神之相通,此象徵但任其自然的到來。


但是我們又要知道男女間所求之精神之相通是非常苛刻的,因為他們要求身體上之合一,所以他們先要求精神上之全相通。然而一個人的精神之全部則包括其一切性情、脾氣、思想、意志各部,這莫有二人是一樣的。不一樣的要求一樣,於是許多問題便出來。這在男女只是朋友關係時,此要求並不顯出,因為朋友無論如何只是一方面的精神之接觸。然而男女一到朋友以上的關係時,則此要求便強烈逐漸表現。而在結婚以後更表現得強烈。所以世間的男女關係,由朋友到結婚的過程中無不有衝突,而結婚以後恆為小事而有極大之衝突。這為什麼?這因為他們愈要合一,則對於任何小處之不合均感到極大之不滿足。所以男女關係一方是最要求合一的關係,同時即是最易分離的關係。於是人選擇配偶最要性情相投,然而無論如何相投,在朋友時期在婚前認為相投者,在超朋友時在婚後亦恆發覺有不相投。何以故?因為無論如何相投都不是絕對的,而在定情後或婚後則其相投之處大家相忘,於是不相投之處很尖銳的顯出來了。這樣說來男女關係豈不終於是悲劇嗎?


這又不然,因為男女之愛之目的本來在擴大其自我,如果二人全是一樣則無自我之擴大。所以有自我之擴大正因彼此有不同。由不同而有衝突,但亦由衝突而有和諧。如兩股水要合流便必然先有衝突,如果兩股水不能忍耐他們的衝突便不能合流,而水亦無擴大之可言。所以在真正的男女關係並不怕衝突,怕衝突的人是不能有真正的愛情的。然而衝突如何可以和諧,這便由衝突而有容讓。如何而有容讓,這便又必須一方需要求合一,一方要彼此視為獨立的人格而尊重對方的意志。所以男女間不能只有愛而要有敬。必須有敬,再有容讓,有容讓而衝突便都成可自然劃除之物而不復妨礙合一了。


但是隻是加上敬還不夠,因敬只是互相尊重彼此之獨立人格。如彼此真是獨立人格便不能合一。要如何去求合一,則賴乎瞭解,瞭解即是互相認識。互相認識即是互相以心之光照耀對方之心,於是在自己心中看出對方之心。但是瞭解有二種,一種是理智的瞭解,一種是同情的瞭解,理智的瞭解是知對方為如何人,同情的瞭解則是體貼。


但是隻有了解亦尚不夠,最重要的是相信彼此之間尚有一理想的合一之人格在上。這點卻是非常玄妙的。但是我們只要真相信了宇宙間有大精神大人格,人與人精神相通人格相感即是去實現那大精神大人格。則我們必須相信男女間有一共同之精神人格在上,亦即全人類的大精神大人格之一部。我們可以說男女之愛的目的亦即在實現那共同之精神共同之人格。然而以各種男女之愛深淺之不同,則所實現於那共同精神共同人格者亦有深淺之不同。這裹面真有無窮的等差,這裹面有各種不同的真正的精神的幸福之感,然而不經驗他的人是無從知道的。


最後我要說人的一切關係根本是一歷史的關係。人根本是時間的動物,時間永遠是攜帶過去以奔赴未來。人心的特質即在能反映過去於現在。動物大約只生活於現在,而人則能重新生活過去於現在。所以只有人是念舊的動物,懷念歷史文化的動物。人的精神根本是積壘的,愈到後來便意味愈濃愈厚,人與人間之情感是如此,男女之情感亦是如此。所以人類的兩性關係希望永久,因為永久則使過去之情感能不斷的積壘。由此永久之要求而後有所謂男女間堅貞之道德。通常人把這種道德只視作互相約束,真大錯特錯。其實這種道德只是人性自然的表現,其價值純在使人在現在享受過去的情感聯繫工作所發生的效果。


但是人如果從外部看則人根本是變化無常的,因人從外部看只是一物質的存在,根本是無常的。所以從外部看人則人無所謂永久,而男女間一切堅貞之道德都是靠不住,怎知道將來對方不變,這是永無法保證的問題。然而從內部看則人都要求永久,要求常人都有堅貞之道德。但是我們可真能直接看見別人的心又不能。所以最後只有推己及人,因自己有而相信人有。這就是信念。離開我自己的信念,便一切都是無常的了。


然而此無常的事也會出現。所以最後所能作的事只能盡他自己現在的心。這即是說人只有不問收穫但問耕耘。他對於自己所遇的或他人的男女關係之無常,只有一種感嘆悲憫。然而這一種感嘆悲憫根本是超個人的情調。在這種情調中,我們一方雖覺我們理想之不能實現,然而唯其不能實現,於是這理想的存在更明顯的呈露於我們之心,猶如以身殉道的人在其身死時其所要殉之道更明顯的呈露。而此理想之呈露使人認識此理想之實在。這理想之實在的體味,便可與他莫大的安慰。


以上所述的大都是我一向的婚姻觀愛情觀。有小部是放近來才瞭解的。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與他人發生男女關係便當有如此等等之認識而自覺的去實踐他。他的愛情便是崇高的愛情。我覺得你有精神深度,但未開發陶冶到更深。亦不知你見了此信後能自覺的瞭解此理想而願向任何人實踐之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