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太極名家張勇濤老師談太極拳修煉要領

學太極,上漾太極!點擊右上角處“關注”,關注我們!

太極名家張勇濤老師談太極拳修煉要領

大家都說太極拳好學難精,做到精確不容易。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也是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您認為練太極拳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什麼?應如何避免?

太極名家張勇濤老師談太極拳修煉要領

誰都會犯錯誤,不管是生活、工作還是練拳。錯誤是一道道屏障,要邁過去,首先要看清它、看透它,然後才能越過、避開。隨著水平、境界的不斷提高,錯誤會越來越少,障礙越來越少,就會越來發函從容。太極拳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你不知道錯在哪裡。

所以要避免錯誤首先要能認識錯誤,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因此開始學太極拳時,必須要有名師指導,從基本的步法、身法、手法、眼法都走正規。

太極名家張勇濤老師談太極拳修煉要領

比如很簡單的弓步,雖然有的老年人上步子小,但是弓步要奔著腳尖去,現在有的人划拳,這就是典型的錯誤,不是直著往前弓,應該把勁力用在你的腳尖上,用在你的前腳掌上。

他也用在前腳掌,但他是劃完圈再過去,這個就不對,容易膝蓋受傷。往前送勁的方法也不對,膝蓋劃圈以後他是從臀部先送過去的,送的圈差不多了身體再往前壓,整個身體的重量全部壓在膝蓋上,能不受傷嗎?

楊式太極拳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實腿轉跟。現在有好多爭論,有的說實腿轉跟是楊式太極拳的特點,有的說虛後坐之後再轉腳是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對這一點要有正確認識。從楊澄甫傳下來到我姥爺等人四代,他們這些人練時好像很少往後坐啟動。個別動作也有,那是因為動作需要。

太極名家張勇濤老師談太極拳修煉要領

要求你再轉腳的時候你的膝蓋不能動,膝蓋和腳跟要一條線,一根軸一樣地轉,就不容易受傷。現在有很多人是將膝蓋先擰過來,這就容易使膝蓋受傷。所以老師在教的時候就應該先跟學生說清楚這個問題。

還有的人練拳時氣血不通,較勁,使拙力。太極拳要求你不能使拙力,也不能疲沓。從剛開始學的時候就要身體放鬆。這一點說起來容易練起來難,要慢慢一點點練,每個動作中想辦法首先使思想放鬆。現在說用意不用力,實際上是指你的意念應該先到達動作將要到達的地方。

太極名家張勇濤老師談太極拳修煉要領

十三勢裡說的東西都很深奧,要細細體會。

太極拳練對了能養生,練得不對效果也受影響。所以不是練上太極拳就萬事大吉了。

太極拳肯定有很好的養生效果,但前提是要領準確。太極拳和醫學有很大的淵源關係,從經脈到周天、內氣,有一套理論和實踐方法。通過練習太極拳促進血脈的流通,確實能夠延緩衰老。比如我現在六十多,身體感覺非常年輕,這就是練太極拳的好處。我姥爺練習太極拳那麼多年,除了腿受過傷以外,身體很不錯。

太極名家張勇濤老師談太極拳修煉要領

由於太極拳主要是講究放鬆,因此太極拳的理論要求用意不用力,要求思想意識完全鬆弛下來。同時,在練拳時要求身體的每一部分、每一個關節都要放鬆,清除思想上的雜念,將主要精力用在練拳上,這樣對於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有降血壓的作用,思想上的一些混亂狀態或渺茫狀態,也可以用太極拳加以改變。但練太極拳要得法,否則隨心所欲地練,無名師指點,也同其他運動一樣,容易出現偏差,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在練習太極拳過程中,很多要領是涉及開合的,開合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形式。一般人比較注意動態的開合,而對靜態的開合關注較少,動態的開合就是動作中有開合,外形有開合,內部也有開合。靜態的開合就是身體的形態時時都要有開合的意思,在練拳中雖然動作在變化,但開合貫穿始終。比如太極拳的襠部要領,各式太極拳要求不完全相同,陳式要求裹襠,但不是夾襠,不能夾起來,而是開中有合。現在有些人就誤解為夾襠了,楊式也要求裹襠,但要求體會出開襠的勁,要求開圓開順。在閤中有開,開中有合,這種感覺在練拳中要始終保持。如果不懂開合,過度的裹襠會造成腰部受傷等毛病。

太極名家張勇濤老師談太極拳修煉要領

“含胸拔背”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專門提到這一條。這個要領其實是個很自然的事,簡單來說,不挺就是含,就像平常坐椅子走路一樣,胸部微微自然放鬆。但是練習太極拳也有特定的要求,在放鬆的同時,要做到呼吸自然,呼吸不自然,就會憋悶。

用胸式呼吸不行,要求儘量用腹式呼吸。拔背就是指尾椎骨一直到大椎以下基本要形成一條直線。不是有人理解的像羅鍋的背,弓起來,那叫拱背。只有“含胸拔背”精神才提得起來,身體才能正直。


文章整理於網絡,旨在宣傳推廣太極拳,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僅供豐富拳友太極知識,參考學習之用,若是拳友已有明師指導或者自有練習體系,不必依文全改,擇其優點參考學習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