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唯一的旗人狀元,在晚清螻蟻般的仕途…


唯一的旗人狀元,在晚清螻蟻般的仕途…

01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廣西境內烽火燎原。

咸豐帝驚恐萬分,下旨任命剛剛晉升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的滿清貴族阿魯特·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前往鎮壓。

阿魯特氏為清朝為數不多的書香門第,賽尚阿和父親連續中舉人,他本人先後擔任頭等侍衛、戶部尚書,升遷速度如同火箭。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的幾個兒子也深受家風影響崇尚讀書,並且很早進入仕途。

小兒子崇綺,1849年中舉人後出任工部主事,延續了家族書香門第的輝煌。

然而賽尚阿老將出馬卻一敗塗地,咸豐帝大怒,將其撤職侯斬,抄家定罪。

崇綺也從此失去了官宦子弟的優勢,從此淪落街頭。

家道中落,崇綺往日遛鳥唱戲的酒肉朋友紛紛對其避而不見。

嚐遍世間冷暖,崇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父親的教導和勸說下,崇綺沒有借酒消愁,而是搬出了京城,來到了不遠的河北倉滄州。

從此遠離世間喧囂,終日閉門讀書,很快崇綺練成一筆好書法,讀書字畫的造詣突飛猛進。

1853年,太平軍逼近天津,崇綺無法置身事外閉門讀書,響應保家衛國滿人有責的號召,從軍到滿清王爺的帳下擔任文書,隨著擊敗北伐的太平軍有功,被授予七品官職,並且恢復了舉人身份。

這一年,崇綺二十四歲,擔起了家族復興的重任。

然而一連十年,崇綺官職始終徘徊不前。

《清史稿》記載:“初為工部主事,坐其父出師無功,褫職。”

唯一的旗人狀元,在晚清螻蟻般的仕途…

崇綺像

02

1864年,寧夏將軍見崇綺熟悉軍務,便請求將其帶到軍中效力。

但是崇綺卻有自己的想法,請求兵部將其留在北京,因為:同治皇帝繼位後第一屆科考即將拉開。

崇綺自信地走進了殿試考場,洋洋灑灑一揮而就。

當天晚上,閱卷大臣們便擬定了前十名的試卷,提交同治皇帝和兩宮皇太后。

慈禧太后瀏覽所有試卷,其中一份字跡優美文筆流暢,當即欽點為狀元。

大臣們現場打開密封的學員信息,驚訝地發現:竟然是滿洲正藍旗崇綺。

自清朝立國以來,為了籠絡漢族讀書人,一直採取“旗不點元”的策略,也就是旗人不能考取前三名。

這下可難住了主考的大臣們:遵守祖制但是又怕違背慈禧太后的旨意,畢竟狀元是太后欽點。

慈禧太后猶豫不決,下旨到明日早朝公開討論。

軍機大臣和滿清高層各自佔據道德高地爭論不已,這時候閱卷大臣延煦出班說道:“但憑文字,何論滿漢。”

此話一出,朝堂上寂靜無聲,彷彿銀針落下都能聽見。

慈禧太后見大臣們閉口不言,這一言論很好的維護了自己的權威,便順勢欽點崇綺為狀元。

當天,崇綺中狀元的事情便成為京城第一新聞傳遍街頭巷尾,崇綺成為滿清兩百多年曆史上唯一的一位滿蒙狀元。

《清史稿》記載:“是歲成一甲一名進士,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獲授修撰者,止崇綺一人,士論榮之。”

03

只要秉持中庸之道,崇綺的仕途便無可限量。

然而,一樁好事卻不小心砸到了崇綺的頭上。

唯一的旗人狀元,在晚清螻蟻般的仕途…

1871年,同治皇帝成年,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開始為皇帝物色皇后人選,崇綺的女兒也是在備選的行列。

慈禧太后力主名門望族富察氏,慈安太后力主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

慈安太后除了對慈禧的不滿外,原因還在於:崇綺是滿清的書香門第,而且阿魯特氏的母親是鄭親王端華的女兒,鄭親王端華的嫡福晉鈕祜祿氏正慈安太后的親姑姑。

最終同治皇帝偏向阿魯特氏,冊封其為正宮皇后。

作為皇后父親,崇綺升為鑲黃旗,封為三等承恩公,迅速升任內閣學士、吏部侍郎。

然而強勢的慈禧並不喜歡這位兒媳婦,所以決定了崇綺父女的悽慘命運。

好景不長,同治皇帝英年早逝,阿魯特氏的孩子也被慈禧太后暗中殺死,皇后也抑鬱寡歡。

唯一的旗人狀元,在晚清螻蟻般的仕途…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

沒有後嗣的皇后愧對同治皇帝,便召見父親崇綺問道:“怎麼樣能夠死掉?”

崇綺失聲痛哭,跪著說道:“不吃行不行?”

於是皇后絕食而死。

從此,崇綺不問世事。

但是每次想到女兒絕食的事情,總是老淚縱橫。

此後十年間,崇綺先後升任盛京將軍、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武英殿總裁,但是多數時間都不肯出來任職。

《清史稿》記載:“十一年,詔冊其女為皇后,錫三等承恩公。歷遷內閣學士,戶部、吏部侍郎。”

04

崇綺自認為年邁,無心仕途,人生精彩也許就此終結了。

然而風雲變幻的晚清,總是不經意的給人一絲驚喜,讓崇綺再次走上了歷史前臺。

唯一的旗人狀元,在晚清螻蟻般的仕途…

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廢黜戊戌變法的所有政策,並準備廢黜光緒帝。

這時候,有大臣向慈禧太后提議:立“大阿哥”,為同治皇帝立嗣。

慈禧太后思慮再三,同意端郡王載漪之子溥俊為同治皇帝的繼承人,準備新年登基。

崇綺聞訊,喜從心來。

多少年來,崇綺一直耿耿於懷,如今女兒終於有後代了,崇綺重新煥發了希望。

祟綺便與大學士徐桐、尚書啟秀等大臣們開始籌劃商議,大力推動廢立的事情,受到慈禧太后的鼓勵。

祟綺以國丈之尊,親自出任大阿哥的師傅。

《清史稿》記載:“乃起崇綺於家,俾署翰林院掌院學士,傅溥俊。於是崇綺再出,與徐桐比而言廢立,甚得太后寵,恩眷與桐埒。”

05

崇綺便大力支持端郡王和義和團,希望能夠幫助“外孫”登基。

然而,由於內外部的阻力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干預,最終崇綺的心願沒有實現。

後來,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開展,一敗塗地。

唯一的旗人狀元,在晚清螻蟻般的仕途…

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和“大阿哥”逃跑到西安,命令崇綺和榮祿留守京城。

為了防止八國聯軍尾隨慈禧,崇綺偽裝成皇家衛隊,駐守保定。

崇綺的妻子和兒子不肯苟且偷生,在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在家裡挖好了大坑,隨時準備殉國。

京城陷落,一家跳入大坑,命令下人們將自己活埋。

然而,下人們卻偷偷跑了。

崇綺的兒子葆初帶著一家老小進入屋內,點火自焚。

《清史稿》記載:“崇綺妻,瓜爾佳氏,先於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別男女入坑生瘞,闔門死難,各獎恤有差。”

06

身在保定的崇綺,一直派人打聽京城的消息。

然而崇綺得到的確是噩耗,頓時五雷轟頂。

隨著議和的呼聲高漲,崇綺得知各國對主戰大臣們要深究到底。

崇綺曾經支持義和團,自知在劫難逃,也不願意受到洋人的侮辱。

崇綺給慈禧上表謝罪之後,毅然決然地上吊自盡。

榮祿上報慈禧太后,太后對崇綺全家殉節非常欽佩,親自表示不要追究他的罪責,以隆重的禮節厚葬,並且入祀昭忠祠。

《清史稿》記載:“榮祿以聞,賜奠醊,入祀昭忠祠,諡文節。”

唯一的旗人狀元,在晚清螻蟻般的仕途…

​老狐狸 李鴻章

07

在那個很多人智商下線的晚清,王公貴族的地位就是慈禧手裡的牌。

今天發,明天收。

如果自己智商不在線,看不懂權力的真相,不是今天掛就是明天掛。

就說前文中的大阿哥,被廢掉後在民國苟延殘喘,靠兒子當警察養活,一度想投奔滿洲國的傀儡溥儀,被嚴詞拒絕。

保守到死的端王,洋人本來命令慈禧殺掉的,但被偷偷流放,經常偷回京城又被趕走,女兒想嫁漢人,他就罵:不但要亡國,還要滅種!

對比看看“狡猾”的李鴻章。

1900年6月25日收到朝廷開戰命令,李直接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7月3、6、8、12、18、23、29日朝廷聖旨雪片一樣飛來。

李才不管你那個:老佛爺,路都被堵死,我要走水路到上海,再想辦法。

有個“忠義”的李秉衡進京了,各種升官後,帶著義和團出京城一碰到洋人,直接嚇得自殺。

另外,義和團在京城,把支持改革、光緒的重臣基本殺光,李鴻章若真進去了,估計也是個死。

李鴻章加入張之洞的東南互保後,慈禧的話就很難聽了:

該督受恩深重,尤非諸大臣可比,豈能坐視大局艱危於不顧耶。著接奉此旨後,無論水陸,即刻起程。

簡單翻譯:

李老頭,吃我愛新覺羅飯這麼些年,你就是爬,也趕緊來京城護駕!

李鴻章直接拉肚子請假20天:

連日盛署馳驅,感冒腹瀉,衰年孱軀,眠食俱廢,奮飛不能,徒增惶急。容俟調養稍愈,即由陸路前進。…鴻章抵滬後,觸暑腹瀉,本擬稍痊即行,乃連瀉不止,精神委頓。因念國事至急理當盡瘁,惟半月以來,元氣大傷,夜不成寐,兩腿軟弱,竟難寸步。醫藥雜投,曾無少效。擬懇聖慈賞假二十日,俾息殘喘。倘假內見愈,仍力疾趲程北上。

簡單翻譯:

老佛爺,趕路趕過頭,晚上睡不著,兩腿打哆嗦,求您賞我20天假!

李自然還是清醒的,於是密電慈禧,大意:

別折騰,還信義和團就真要亡國!

沉默三天後,慈禧回電:

全權大臣大學土直隸總督李鴻章,著準其便宜行事,將應辦事宜,迅速辦理,朝廷不為遙制。

簡單翻譯:

李同學自己看著辦吧,順便給我留條後路。

等京城淪陷,李鴻章10月份到,旗人那真是又恨又愛:

旗人們有的說他能勾結外國人,太監們說的更利害,所以想著把他調進京來殺了他,此事雖無對證,但彼時宮中人、旗人多如此說法…

漢人中也有幾個御史上過奏摺,參李鴻章抗旨不來,有說應催他的,有的說該降罪的,他當然越不往北行動了…

各國軍隊進京後,他當然可以來了,從前雖罵他,但現在已知道非他不可,所以大家都盼他來,因來得慢,大家又怨恨他…

李鴻章來的那兩天,北京所有的人,可以說是狂歡,尤其旗人,自西后光緒走後,他們每月的錢糧,誰都得不到。

可是旗人又專靠錢糧吃飯,聽說李鴻章要來,總以為他是跟外國人有勾手的,來了一定有辦法。

所有的人開始慶幸中國有個李鴻章。

彼時所有正式飯館都沒有開門,各街上都是搭的蓆棚小飯鋪,尤其東四牌樓一帶。

旗人吃飯的很多,正喝著酒,忽提李鴻章來了,便高興的說,再來一壺。

盼他來的程度,就如是之高。

我問他們,你們向來很討厭李鴻章,為什麼現在這樣歡迎呢?

他們的回答是:

說人家是漢奸,沒人家又不成,就是裡勾外聯的這麼個人。
——《齊如山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