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痛貶郭沫若,近一二十年來,似乎都成了絕對的“政治正確”,乃至“文化熱點”。這股輿論潮流,是稱“郭沫若現象”。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四川樂山沙灣人

郭鼎堂其人,在現代知識分子群中,確實有標本意義。他已死40餘年,依然還是大眾攻訐對象、文人同行圍剿重心,是事出反常,又理所必然。他畢竟一代文宗,生平譭譽又如此複雜,勢必無法安然走過歷史免檢通道。

只是,說句大實話,更多的朋友,根本不關心“郭沫若”是誰,是怎樣一個人,只是聒噪跟風,只是突然也有資格教訓“大師”了,揎拳捋袖口沫飛濺中,立即有了“痛快”“解氣“的共鳴,甚至有種圍觀凌遲現場模擬的快感。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作家王小波

王小波當年感嘆,知識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活在不理智的時代。真是睿智的觀察呀,郭鼎堂最大的悲劇,不正是生前遇上瘋亂歲月,不得已或忍辱或違心,死後還要遭受看客們非理性的謾罵麼?


郭沫若身負不世之才,出名很早。這位四川大才兼通人,40歲左右就被同道尊稱為“郭老”,是“魯迅以後第一人”,是現代中國文化界地標式人物。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1941年,郭50大壽,社會各界贈送如椽巨筆

哪知時移世易,如今大多數人對於這位前文化宗主,實際是為研究“性惡”而加以關注,或加以鞭撻的。可我個人向來以為,郭沫若作為一宗學案,社會提出反思,固是合理且極有必要的。但是,問題在於,對於郭氏其人,太多叱罵,或不合事實,或脫離語境,或誅求過甚,或欲加之罪,簡直有點故意找茬的意味了。

“郭沫若問題”,聚焦點在於一個極模糊的“人品”爭議,不惜羅列各種醜行穢事,喋喋不休,痛家鞭撻。他的學問如何,他的學術成就怎樣,大家當心裡有數,且擱下不表。他論起人品,確實難稱完人,是有些遺憾值得檢討。

但同時能夠明確的是,他絕非是一個小人,不是一介投機分子,並不見有多少權力慾,一生更不曾主動加害過人,即便是在率獸食人的時代,手上也沒沾血,沒有作惡,只是點綴,只是敷衍。季羨林劫後餘生感慨萬端,說迷亂時代“找不出幾個乾淨的人,不害人都可稱聖賢”,談及郭沫若,也是感激之辭。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1948年,儘管政治傾向受質疑,可郭沫若依然缺席當選為首屆“中研院”院士

拿這標準看,郭鼎堂固十足鄉愿,終究與吳晗等人不同,還是厚道人。其實這一點,上點年紀的人,多會體諒,甚至會覺得難能可貴——我確實也未見與他同時代的人有罵他的。從眾多回憶錄看,晚年的他,給人最多的感覺,不但不狠不奸,實是一位“忠厚長者”,對於一些逢場作戲也能予以同情之理解。只有遠在海外的旁觀者,或少經世事、歷史懵懂的小年輕,才會責備人為啥不去做烈士。

我們的民族性,確實喜好站道德高點,論說是非,以理殺人。但是,不管如何,我們都須再三明確的是,討論人品或道德問題,是要以語境還原、理性客觀為基礎的,而平情和換位思考則是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之必要輔助。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平實而論,再怎麼解讀,郭沫若都無愧於一位愛國者、一個學術大家的稱號。雖然我本人也不喜歡他,可論人首當實事求是。


郭沫若論為人,是有種悲劇色彩的,性格也乏剛健,致使他的一些言行,不是很讓人敬重。這一點,無需曲為之諱,也不必去洗白白。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郭沫若的書法題字

而我的觀感,可能與流行論調有所不同,以為若“責備賢者”起來,他最大的“汙點”,也最該受點苛責的,並不在於學術、政治、男女方面。而是一介書生,性格懦弱。當滄海欲流之際,慣性地明哲保身,大師們所標榜的嶙峋風骨,他確實不及。他這種“惡”,發掘到底,不過就是漢娜.阿倫特所謂的“平庸之惡”。

作為文人同類、並世大咖、左翼同道,魯迅似的硬骨頭,顧準般的受難意識,甚至是郁達夫那種坦蕩實誠,他始終都是有虧的。以蛻為歌德式庸人為代價,中年以後的他,宦海生涯,寵命優渥,得以安心論學,優遊讀書,其文化成就,又確實是當代中國高高山頂立的存在,罕有人及的。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郭沫若當年就讀學校

在一般公眾瞧來,他生平有兩大“汙點”,是難以洗清的。一是男女關係混亂,二是政治上投機。其實多讀往事,多瞭解其人,即可知他並非眾所臆想的那般不堪。


男女方面,他是多情而亂,可細究起來,也並沒特別出格的地方。

他年輕時代,混跡上海灘時,自誇浪漫,放浪形骸,私生活不大檢點。跟著海派文人、郁達夫那班浪子,吃吃花酒啥的都是有的,還曾把處事端謹的梁實秋嚇得落荒而逃。可而後的感情史,絲毫不復雜,也斷然說不上濫。

比如,與鄉下原配離婚,是彼時新派文人通行做法,即魯迅也未能免俗;在日本“拋妻棄子”,是聽聞“蘆溝橋事變”爆發,匆匆偷潛回國抗日,為了能讓妻子們安全不得已而然。那首寫於途中的《歸國雜吟》已經說得很明白,“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去國十年餘血淚,登舟三宿見旌旗”,寫盡志士的辛酸。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與妻子於立群等——於氏在他指授下,後也成為名書法家

而後,孤身多年,一心救國。待中日戰火全開,想不到還能與日本妻兒重見,作為單身漢子,經組織撮合與“粉絲”於立群結婚,有啥好苛責的呢?況且,以後數十年,他對於立群是盡心盡職的,夫唱婦隨,相攜以老,並沒有過任何緋聞,又有何錯可罵?

現在多謠傳於立群姐妹是為郭殉死,但多少人知道,她們其實都有遺傳的嚴重精神病症,為之困擾了幾十年。加之後來家事太慘烈,最終都選擇了自戕解脫,這也要郭沫若揹負責任?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明定陵考古

都說郭沫若是“挖祖墳”成癖,可《明定陵考古發掘報告》、《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等材料俱在,可證實這是國級集體決策失誤,他老郭何德何能、何職何務,可以獨自擔負所有罵聲?

這些,讀點歷史、看些時人回憶文字,翻看下他本人詩文集,都是能夠加以驗證的,完全不必眾惡集之亂潑髒水。他不是像陳寅恪、胡適等,在男女方面很潔身自好之人,可委實也說不上啥汙點。


還有,當下很多朋友,振振有辭數落他是政治投機分子,其實更是說不上的曲解,甚至是謠啄毀謗。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困處日本時期,他潛心學問,很快成為一代甲骨學大家

要知道,他年紀輕輕20來歲時就暴得大名,是多方勢力爭取的對象,前途似錦。可他很早就毅然地選擇了共產信仰——他實際是最早的一批人。儘管,以當時局勢,誰都清楚,選擇這麼一條人所不至之路,不要說有啥功名利祿可圖,甚至是隨時要搭上性命的危險之事。

這個信仰,他此後一生,歷50多年,無論艱困平順,都沒有變易過,既從不曾退縮,又哪來的投機?很多人責備他在有段時間跑到日本避難,根本不瞭解這是周公的安排;抗日時期,他在後方似乎很少親臨戰場,但這是統戰與宣傳的需要。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同道中人,不僅從未對他的操守有過懷疑,甚至是眾星捧月式的把他推為文壇宗主。像毛先生,眼空四海,但一直都很禮遇他,置在亦師亦友之列,即便晚年有過一二句批評,可也從未對他有過猜疑。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與家人

所以,以我看來,郭鼎堂的核心問題,在於他性格缺陷明顯,以至於後半生淪為懦弱詞臣,被倡優蓄之。只是,這般悲劇,實非郭沫若一人之過,而是中國文人集體之痛,是整個國家之殤。他自己也是最大受害者之一,最疼愛的小兒子慘死,欲救不能,只能飲恨吞聲,常年在夜深人靜後的燈下,抄寫亡子日記以寄哀傷。

真的,我們與其罔顧事實眾惡集之罵郭,不如去檢討整個社會機制問題。郭鼎堂作為一介書生,只是與之俯仰,不作惡也無大善可言。 他有過,可也只是錯在沉默。可不沉默,他又能如何呢?人事幽秘難得其真,歷史縱深不去溯及,就容易在事後的道德高調中以理殺人。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檢討郭沫若,以推尊知識分子的氣節與獨立精神,是正確是亟需的。可對郭氏其人,我們最好也須原其情、知其處,如此言論才會儘量公平,如此反思也才能有實質意義。


如今看來,晚年的郭沫若,更像個笑話。太多人覺得他曲學阿世、媚顏奴骨,因此而瞧不上他,甚至厭惡他。

可平情而論,那時的他,確實寫過一些批判文章,可多是為人授意,代人受過;也動筆寫過不少阿諛的詩篇,可多是不得已的場面話。他的地位擱在那裡,早沒有了不講話,不附和的自由。他的信念在那裡,有些話又應該確是他心裡話,儘管時過境遷,再看令人啼笑皆非。可迷亂時代,有幾個文人不裸裎荒謬?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與茅盾等同仁在一起

郭沫若晚年,曾與一個信得過的弟子私下有段談話,我閱讀所及,以為頗能呈現他真實而無奈的心境。那是一次有關歌德的討論——因彼時國內都尊譽他為“新中國的歌德”,可不知咋地,聊著聊著,郭氏話題一轉,談及自身。

他說,現今我們兩個在這裡,沒有外人,一塊談天,是有啥說啥,我無須遮掩,你也不會陷害我。可是等下子,我出去跟別的人接觸,往往就不能不逢場作戲了。他接著說,這是很悲哀的。我們使勁紀念歌德,而歌德最痛苦的,其實是理想的不能實現,實現的不是理想。“如今,有人捧我是中國的歌德,這實際是在罵我,在打我的耳光”。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暮年的郭沫若

晚年郭沫若的內心,那幽僻不為人知的暗角,當是清醒而痛苦的。但他早已無力去改變什麼。那年,不經意間讀到這段記載,我心裡是有些感傷的。為他,也為這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