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龍海:港口信俗“虎爺公”

對生活在龍海市石碼鎮高坑社港口村的村民來說,“虎爺公”是全村最隆重的信仰。在“虎爺信俗”還未榮膺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港口村村民就以“虎爺公”為主神,“虎爺公”虎虎生威的外形與驅邪伐妖的神力,一直是村民們虔誠,尊敬,隆重,崇拜的信仰動力……

  和所有閩南的家庭一樣,村裡,家家戶戶都有自己供奉的主神,如觀音,土地,關公等等。但不管怎樣,村裡的“虎爺公”,依然是他們最隆重的信仰。“虎爺公”供奉在廟裡的八仙桌下,龐大,威武,神聖,與“虎爺公”同供一間的,還有村裡的“王公”“王媽”“太子爺公”等仙尊,他們坐落在“虎爺公”後面兩側的轎椅上,一樣的龐大,威嚴。“虎爺公”喜吃生肉,記得小時候每個初一、十五,母親總要拿著豐厚的供品到廟裡供奉,除水果,茶點外,一隻生雞,或一大塊豬腿肉,則必虔誠地供奉在“虎爺公”面前,焚香,叩拜,溫和而虔誠,這也是“虎爺信俗”與眾不同的一個經典。小時候我很喜歡跟著母親去廟裡拜拜,因為透過香火繚繞的虔誠,平時看起來面無表情的鄰居嬸孃們,似乎一下子都變得溫和慈祥了許多……

  農曆的4月16日是虎爺誕辰日。這是全村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村裡雖然廟小,但絕不影響村民表達他們虔誠與信仰之心。他們會在廟前的空地上一字排開鋪上好幾排桌子,直到把整個院子都鋪滿了,然後桌面上堆滿了家家戶戶自制的“發糕”,“壽桃”,“壽龜”等供品,場面頗為壯觀。當然,在供品的最前面幾桌,則是供奉著村裡“尪公頭”為全村信徒準備的豬頭,發糕,香焦等供品,這些供品在敬奉活動結束後由“尪公頭”切分,在村裡的喇叭高呼村民們排隊領取。正常每家每戶一塊發糕,一條豬頭皮肉,一隻香焦等等,這份“供品”在村民的眼裡,似乎是至高無上的“奢侈品”,他們會虔誠地全家分享。據說吃了“虎爺公”的首供,有保佑平安,去病去邪之功效。當然,這些費用是全體村民集資的,在4月16日“虎爺公”誕辰日到來之前,村裡的“尪公頭”就會分組到家家戶戶去收“人頭費”,所收到的費用,全部用在虎爺誕辰的慶典之上。“尪公頭”是每年“換屆”搏“壽杯”選出來的,記得有一年搏到我爹當“尪公頭”,當村裡敲鑼打鼓把這“尪公頭”的消息送到我家時,全家立刻沸騰了――據說,每個參與搏“壽杯”選出來的“尪公頭”,至少得連續搏得12個“壽杯”才算塵埃落定,多麼不容易啊!於是那一年,爹看起來格外的精神與忙碌,或許對每一個港口村的村民來說,當“尪公頭”,才是“虎爺公”對他們最大的信可吧!

  答謝還願,也是“虎爺公”信俗的重頭戲。村民答謝還願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社戲”。“社戲”分兩種,一種是答謝電影,一種是答謝薌劇。在經濟尚未發達的七、八十年代前,答謝電影是“虎爺公”誕辰最常用的還願方式。村口的露天曬穀場地廣人稀,一片黑白布幕用兩條繩子拉在兩側的電線杆上,機器一播放,白色的看起來很多飛塵的光線在中間,這就是當時村民喜愛的電影了。什麼《少林寺》《黃飛鴻》以及各種各樣的臺灣歌仔戲是那時的經典。這時,調皮的小朋友總會舉高小手或站在椅子上冒個腦袋,電影屏幕上就會出現他們黑色影子,快樂的笑聲響徹全場。但經濟條件好的,或者許了大願卻依然實現的信徒們則不拘於“答謝電影”這麼簡單的還願方式了,他們會選擇搭臺唱戲,這,應該是精神貧瘠時代最高的獎賞吧!

  依舊是村口露天的曬穀場,戲臺在答謝還願前就已經搭好,油罐桶,長木條是搭戲臺最基本的配備,再配上紅綠大幕,一個戲臺看起來就非常唯美,令人神往。夕陽還未下山,我們早早來到戲臺前,抱一卷草蓆席地鋪好,佔個靠前的位置,才能更清楚地享受難得的視覺大宴。如果不小心來晚了,就帶上長條凳子擺在草蓆後面,擔心看不清楚的話,還可以在凳子下面墊幾塊磚頭,那份期待與虔誠,是現在任何一場盛宴也比不上的。然而隨著新城區的建設與改革,露天曬穀場已經變成了一棟棟高樓大廈,而與此遙望的“虎爺公”廟,每年的答謝大戲只能搭在廟邊小小的路口,當年看戲的人兒已經變老,變少,而虎爺信俗的香火,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路上越走越遠……

  “虎爺公”信俗真正的重頭戲,是“虎爺出巡”。“虎爺出巡”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虎爺公”長0.7米,寬0.45米,高0.63米,一般傳統的木製坐椅根本容納不了。所以它出巡的坐椅是特選的“大竹轎”,八人抬。出巡前“虎爺公”用紅綢緞固定在“大竹轎”內,轎上鋪滿鮮花,乍一看有種“虎爺坐花轎”的喜感。出巡前,村裡最德高望重的“老家長”們則統一著青色長衫,頭戴黑色氈帽,在廟前舉行各種召神祭拜。“老家長”是村裡70歲以上而且夫妻舉案齊眉皆在世的老大爺組成的,象徵全村的幸福與長壽。“虎爺出巡”有八大程序,繁瑣但虔誠,召神祭拜後鑼鼓開路,錦旗飄飄,“虎爺公”開始出巡護鏡。

  小時候的“虎爺出巡”是在農曆十六的晚上,出巡前,各家淘氣或不淘氣的孩子們都會齊聚虎爺廟前,希望得到一柱火把,跟著虎爺出巡護鏡,那場面,壯觀而激動。竹製的火把約半米左右,熊熊的火焰映紅了每張激動的小臉,溫暖了寒冷的冬夜。而駐守在家的主婦們亦沒閒著,她們搭起八仙桌,圍上“桌帷”,清茶水果供起,用村裡最隆重的形式等待虎爺入戶巡安。“虎爺出巡”所到之處皆鞭炮齊鳴,響徹雲際,那煙霧繚繞的長夜裡,“虎爺出巡”的隊伍如一支天外神將,在港口這塊平凡而神奇的土地上飛奔……

  如今因為安全起見,“虎爺出巡”改在每年正月初六下午,雖然每次都有警察為“虎爺公”的安全保駕護航,但沒有冬夜火把的激情與溫暖,“虎爺出巡”的意境也遜色了許多。這不得不說是種遺憾!

  龍海市港口村的“虎爺公”信俗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據《海澄縣記》記載,清朝順治年間,海澄縣第九都祖山保錦港社的“塔廟”內已經祀有虎爺公,一百多年前,因石塔倒塌,信眾才將虎爺神尊移祀到港口廟裡供奉。關於虎爺的神話傳奇故事非常多,其中最經典的要數“虎爺公”與登地社“蔡媽夫人”鬥爭的傳說。“虎爺出巡”是有固定路線的,據說那年“虎爺公”出巡,對面村的“蔡媽夫人”也要出巡,不知怎麼回事,兩村的人就吵了起來,港口村的人一生氣,就把“虎爺公”抬進登地社,據說跑過去的雞鴨豬狗等家禽家畜都死了,說是被虎爺咬死的,過了幾天,虎爺的尾巴居然也斷了,村裡的人紛紛議論說是被登地社的“蔡媽夫人”敲斷,怎麼接都接不上……

  但“虎爺吃水”這一出巡環節卻很好地為此神話傳說闢謠,虎爺為什麼要吃水?因為“虎爺公”是真正的好虎,它不吃動物,所以才吃水為餐,飲水為食……

  神話傳說固然精彩,但“虎爺信俗”傳播的賜福消災,保病禳災,驅邪伐妖,慈惠民物的主禱精神與美好思想卻是人神合一的。特別是近些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的開放與發展,每年虎爺誕辰之日,臺灣(金門)高氏宗親都有代表前來參加及贊助,為增進閩臺民俗文化交流起積極作用。

備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產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繫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註“推廣”)

龍海:港口信俗“虎爺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