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100853413727
不請自來。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4月13日公佈的數據,M2餘額173.99萬億元;2009年M2餘額61.02萬一元,也就是說10年翻倍還要多。照道理這麼多超發貨幣,會引起大量的通貨膨脹以及物價的暴漲,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幾年的物價指數並不高,生活成本雖然小幅上漲,但是也沒有達到超發貨幣量那麼恐怖的數據,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超發的貨幣並沒有進入市場或者是流動領域。筆者認為,超發的貨幣應該是流向了以下幾個領域:
1.民生基礎工程、大基建工程。各大城市的機場、高鐵、地鐵、高速公路等等,這些項目都有一個共同點,政府主導,投資量巨大,回收成本緩慢。隨隨便便一個項目幾百億起,高的上千億,大量資金沉澱在些項目裡。
2.房地產及其相關領域。大量的貨幣推高了資產價值以及資產泡沫。北京、上海的房價動輒就是10多萬/㎡,經過反覆的買賣,資產價格被推高了,最後接盤的人,往往把價格鎖死了,也把資金沉澱在了樓市裡。
3.金融機構間的空轉。明明有大量的超發貨幣,金融市場卻是永遠缺錢,央行經常給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還時不時的降準,金融機構則利用這些錢去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大量的資金卻沒有注入實體經濟裡,小微企業借錢難的問題並沒有有效的改善。
4.躁動的熱錢。哪裡有錢賺熱錢就往哪裡衝,樓市價格被推高後,熱錢又有了新的去處,農業領域。“蒜你狠”“姜你軍”一些列新型名詞層出不窮,它的背後就是無數的貨幣再推高他們的市場行情。
所以,只看M2的餘額會覺得很不可思議,都感覺不到超發了那麼多貨幣,其實仔細想想,還好這些貨幣沒有進流通領域,否則這個物價是不敢想象的。
小黑看財經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這個問題我一直關注,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這些年我國貨幣超發確實相當突出和比較嚴重,2008年中國的M2規模只有47.5萬億。到了2018年,M2的規模達到了170萬億, 這是一個天量的數字了。
按道理這麼多貨幣投放到市場之後,應該引起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可近年我國物價指數一直維持在2%左右,這表明我國物價基本平衡。那麼這些超發的貨幣難道沒有發揮作用,或者說沒有真正流入市場領域,其實不然。
目前來看,超發的貨幣應該流向了這麼幾個領域:一是低效重複的生產建設領域,主要是一些重大的民生基礎設施領域,比如大型公共設施、高鐵、地鐵等等,還有一些鋼鐵生產及其他產業過剩領域,形成生產供給端的嚴重過剩,吞噬了大量的貨幣資金。
二是流向了房地產及樓市、股市領域,過多的資金沒有流向實體企業,只是在資本上這麼來回被炒作,追求資本的增值。
三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內部自我循環,也叫資金空轉,金融機構靠著這些資金相互之間炒來炒去,追求資金投資回報,沒有真正流向市場。
這大概就這幾個流向,不足之處,請批評!
開偉觀察
首先看一下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
2002年2月匯率8.3,2019年7月是6.88。
從匯率上來看,相對美元,人民幣沒有超發,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如果咱們機械的以美元M2和美國的GDP為標準答案,不考慮任何其他因素:
第一,超發了多少貨幣?見附圖。
美元和人民幣的M2兩者比值從3.1到0.53。
相對美元,M2發行相對增加了5.84倍。
如果貨幣是100%自由兌換和流通的,那麼匯率應該是接近1:50了,當然這肯定不對的,因為這些年中國經濟在發展、快速發展需要M2增發。增長了多少呢?
第二、GDP增長吸收了多少貨幣?
2002年中國GDP是美國的13.4%,2018年是美國的65.5%,經濟總量相對增加了4.9倍,M2發行相對增加了5.84倍,經濟發展需要,M2擴大理所當然。
那麼據此測算,今年7月的匯率應該是8.3*5.84/4.9=9.9。是因為央行用長短期的政策和市場工具,所以現在匯率是6.88。
第三、房地產吸收了多少貨幣?
以上海梅隴房價為例,2018年的房價時2002年9倍,超過了M2相對增長倍數5.84倍。
那麼房地產吸收貨幣是超出GDP相對增長倍數的(4.9倍),也超出了貨幣相對超發的倍數(5.84倍)。
這也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以美元M2為標準,即便考慮經濟增長,人民幣也超發了,匯率有些扭曲。
以美元和美國GDP為標準答案的話,房價相對增長超過了人民幣M2的相對增長。
簡單說,錢是肯定不值錢了;
相對美元來說,錢更不值錢了,但實際情況有些扭曲;這是由於央行通過各種長短期的政策工具控制的。
相對房價來說,錢是最不值錢了。
那麼結論也很明顯,經濟發展必須要增強m2,那麼超發的貨幣主要是被房地產吸進去了。
也是黃奇帆教授在最近一次論壇上的觀點:多虧了房地產這個超大的貨幣蓄水池,中國才沒有更厲害的通貨膨脹。
當然,在寬貨幣傳遞到房地產業的過程中間,整個鏈條上,每個環節都會吸收一部分。
以上全部,是以美元M2和美國GDP為標準答案的,其實經濟中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就算是自娛自樂吧。
如果從上面的自娛自樂來講,當前,首當其衝的是房價以及房地產相關的債務風險,平抑房價或使其緩慢下降,貨幣匯率市場化的風險才能降低更低。
尤其是在資本市場逐步開放的今天。
https://m.zjbyte.com/sbfp/finance/article?groupId=6716409088416154123&itemId=6716409088416154123×tamp=1564394920&article_category=stock&req_id=201907291808400100270411532339DB6&group_id=6716409088416154123
地產三哥
這些年,我國央行貨幣超發比較嚴重,2008年中國的M2規模只有47.5萬億。到了2018年,M2的規模達到了170萬億,確切的說,更多的是銀行天生擁有放貸的衝動。因為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來自於存貸差,貸款早點投放出去,就能早點獲得收益。
不過,很多人覺得奇怪,這些年貨幣超發真的不少,但是國內的通脹水平為啥還一直停留在2%左右,似乎通脹非常溫和。這就解釋了大量超發貨幣並沒有流向商品市場,而是流向了其他領域,而這些領域出現了價格大幅波動,只是普通人不曾感受到罷了。
第一,超發的貨幣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前幾天發生了錢荒,說明金融體系的錢比較緊,後來央行通過MLF放水了,金融體系注入了流動性,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就降了。我們平時買的貨幣基金,主要是用更高的利率,把錢錯給了需要資金的金融機構。而空轉資金並沒有流向實體經濟。
第二,超發的貨幣都跑到了房地產領域,房價這10年來漲了好幾倍,就是貨幣超發造成的。如果沒有低利率、高槓杆,單憑居民的購買能力,房價是炒不上天的。今年1-7月份,我國新增信貸資金就有10萬多億,而其中有近四成貸款流向了房地產業。這麼多資金跑到房地產領域,房價怎麼可能不漲?
第三,超發的貨幣跑到了農產品市場和股市中,農產品市場前幾年大蒜、生薑、香蔥都輪番上漲,這都是被資金推動上去的。還有就是股市,現在股市沒有賺錢效應,外圍資金不敢進來,但是過去股市不錯的時候,大量信貸資金流向股市,股價炒上了天,不過漲得迅猛,跌得也很快。
不執著財經
現在的世界貨幣實際上就是美元,所謂大量超發的美元是超過世人們想象的,但對此,各路經濟學家諱莫如深,這也是一種金融鐵幕吧。
美元的流向包括三個方向,一是M2,二是用於國際交易所需的美元,三是M3的金融資產。
單說M2,客觀地說美國的M2是控制得比較好的。但是,美國的M2與中國的M2不是一回事兒,很多中國放在M2項下的內容,比如證券保證金在美國被納入了M3,也就是說,中國M2裡的許多內容美國M2裡沒有。所以單純比較中美的M2,實際上沒有意義。
再說用於國際交易所需要的美元,這是美元做為主要世界貨幣的一個特點,通常不納入美國的M2和M3,其發行量與世界貿易總量直接相關,與剪羊毛的需求有關。
美國的M3包括M2和金融資產,這是最恐怖的一個流向,2005年以前,聯儲還會公佈M3的報表,現在早已不公佈了。
2015年時看了一些專家的分析估計,散佈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包括有價證券、金融衍生品在內的金融資產,大約在800萬億美元左右,其中至少70%掌握在華爾街手裡。
這裡恐怖的不僅是數據,而是這些金融資產的客觀存在。資本是貪婪的,所以這些資產都在證券市場反覆地炒作、賭博,越炒作,泡沫就越大,創造的美元就越多,這些資產一旦變現,需要全世界近十年的GDP才能填平。換句話說,如果全世界的生產都用於支撐美元的價值,那麼,美元需要貶值大約90%,才可以使人們今天創造的美元,真正有相應的財富來對應。
這也是美元主導的世界金融秩序的問題所在,看明白沒?這個問題是非常嚴峻,但資本主義制度下,美國和華爾街自身沒法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只將這些金融資產總量的10%變現,變現出來的美元放到任何一個市場上,任何國家都承受不起。這就是在現有金融秩序和規則之下,任何國家都無法以貨幣戰、金融戰挑戰華爾街的原因。
人類自己造作的結果,人類自然只有自己承擔其後果,但並非完全無解,根本的就是重塑金融規則和秩序,無論是華爾街自己,還是外部力量的重塑,最終將不可避免。
獨孤客54
你沒有發現,現在的商品的價格比過去都貴了麼?小時候,一袋瓜子才1毛錢,現在多少錢?5塊!小時候一瓶汽水多少錢?2毛,現在呢?上世紀,原油才3-5美元一桶,現在呢?50美元一桶都買不到。20年前,黃金才多少錢一克?舉完這些例子,題主應該很明白這些錢都去哪兒了吧?
很明顯,這些錢都被轉移到物價上了。
貨幣超發,意味著貨幣的供給超過了貨幣的需求,在相同的財富條件下,商品價格自然就會上漲,經濟恢復平穩。這種通貨膨脹是一種非常隱性的財富轉移,有點像溫水煮青蛙。
當然了,大家都知道通貨膨脹會損害大家的利益,那麼為什麼不制定法律限制貨幣的超發呢?因為紙幣本身是不具備任何價值的,如果任由濫發,那麼將會對使用者造成巨大損失。
實際上,在金本位時代,貨幣與黃金掛鉤,由於黃金的數量是相對固定和穩定的,所以貨幣的價值相對穩定,通貨膨脹率極低。但是後來世界經濟發展太快,交易需求太多。傳統的黃金數量嚴重不足,金本位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所以金本位制度被拋棄了;
自從紙幣佔據了主導地位以來,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實際上這是一種權衡。爭取把大餅做到最大的同時,還得保持原來每個人的大餅都要變得更大;適度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大家都得為此交稅(通貨稅),而這些稅會因為經濟發展而得到補償。
如果紙幣的地位沒有改變,這種情況還會週期性出現,伴隨著週期性的經濟危機。
以股易金
說貨幣之二:中國貨幣供應“切片”觀察
2018年8月9日發表於:《凱迪·經濟風雲》
——此文為下一篇文章《在央行支持下,中小企業自己印鈔票》作鋪墊。
本文結論:
一、貨幣雖多,大部分都被存款準備金鎖進了中央銀行;
二、可用的貨幣是10.48萬億元,實際“幹活的貨幣”在1萬億元左右;
三、銀行承兌匯票補充了貨幣供應;
四、2017年基礎貨幣大約每13元支撐了100元的GDP;
五、準貨幣是貨幣供應之腫瘤。
近年來,關於貨幣之輿情洶洶,一曰“M2是GDP的兩倍,貨幣超發”、一曰“實體經濟缺錢”,輿情自相矛盾,故又曰,“貨幣都去樓市了,推高了房價”。
——是這樣的嗎?那就“切片”觀察。
貨幣隨著時間流動、變化,在某一時點上,切片觀察它的構成,或可窺一斑見全豹。
切片時點:2017年12月31日,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摘錄之數據列於文尾。
一、數據顯示,單位活期存款47.31萬億元,準貨幣113.30萬億元,合計160.61萬億元。商業銀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俗稱)在央行存款為24.38萬億元,比例為24.38/160.61=15.18%。
如果準備金率單一,可以計算出160.61萬億元上交的法定準備金、及商業銀行在央行的清算用存款和超額準備金。現假設,綜合準備金率15%。
活期存款、準貨幣上交存款準備金24.09萬億元(160.61×15%),基礎貨幣32.19萬億元,上交存款準備金佔基礎貨幣的74.84%。
其中,準貨幣113.30萬億元上交存款準備金17.00萬億元(113.30×15%),佔基礎貨幣的52.81%。這17.00萬億元的基礎貨幣基本屬於“休眠貨幣”。
結論一,貨幣雖多,大部分都被存款準備金鎖進了中央銀行。
二、交了存款準備金,還有多少錢可用?這個有點複雜,需要分析。
1、“流通中貨幣”7.06萬億元。“流通中貨幣”是指銀行體系外的現金(注一),平均到14億人,人均5043元。這些現金有多少閒散在人們抽屜裡、錢包裡備而不用,有多少囤在那兒睡覺,有多少用於地下經濟,至少沒有權威數據表示有多少現金和GDP有緊密關係。筆者假設作用於GDP的現金有三分之一即2.35萬億元。
2、基礎貨幣-準貨幣的準備金-流通中貨幣=8.13(32.19-17.00-7.06)萬億元,這個數據表示“初始狀態下”銀行體系內可用的貨幣(稱為“營運貨幣”),這是一種算法。
換一種算法,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交了存款準備金,只剩下用於週轉的貨幣0.59萬億元和“庫存現金”0.64萬億元,合計1.23萬億元。這是營運貨幣8.13萬億元經過信用擴張(俗稱貨幣乘數)後形成的,把活期存款擴張到47.31萬億元,交了準備金,只剩下“週轉貨幣(注二)”和“庫存現金”1.23萬億元。這就是三個數據之間的關係。
這三個數據各有各的用處。在這個時點上,信用擴張到了極點。如果信用收縮,則“活期存款”下降,週轉貨幣可能會增加(或減少)。所以筆者取營運貨幣8.13萬億元,因為它是基礎貨幣。
結論二,可用的貨幣是10.48(2.35+8.13)萬億元,實際“幹活的貨幣”在1萬億元左右。
三、這幾年銀行承兌匯票是越來越多,經濟學家都說中國貨幣氾濫,可企業的銷售回籠卻拿不到多少現款,大部分是銀行承兌匯票。據中央銀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表》“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存量數據,2017年末存量為4.44萬億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銀行承兌匯票滿天飛。
銀行的支付工具如支票、本票、銀行匯票、電匯等等,每操作一次只完成一筆交易,可一張銀行承兌匯票在六個月內,通過背書轉讓可以完成多筆交易。假設每張銀行承兌匯票轉讓20次,那麼2017年銀行承兌匯票完成交易88.80萬億元。筆者稱銀行承兌匯票是“半民間貨幣”。
銀行承兌匯票的轉讓次數只是估計,真實的交易額不得而知。如果估計的88.80萬億元交易額是在銀行完成的,那所需要的貨幣量極少。假設一年工作日260天,0.17萬億元貨幣在銀行一天週轉2次,即可完成88.80萬億元交易額。
結論三,銀行承兌匯票補充了貨幣供應。
四、2017年中國GDP是82.71萬億元,可用的貨幣是10.48萬億元,那麼每100元GDP用了12.67元基礎貨幣。
如果加上銀行承兌匯票4.44萬億元,“貨幣”是14.92萬億元,那麼每100元GDP用了18.04元“貨幣”。
如果不考慮銀行體系外的現金,營運貨幣是8.13萬億元,那麼每100元GDP用了9.83元銀行體系內貨幣。
如果只用週轉貨幣和庫存現金1.23萬億元來計算,那麼每100元GDP用了1.49元週轉貨幣和庫存現金。
如果只用週轉貨幣0.59萬億元來計算,那麼每100元GDP用了0.64元週轉貨幣。如果數據沒有問題,邏輯沒有問題,這是真的。
結論四,2017年基礎貨幣大約每13元支撐了100元的GDP。
五、2017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67.68萬億元,其中準貨幣(定期存款、個人存款等)為113.30萬億元,佔67.57%。它是基礎貨幣的3.5倍,表面上是民間對銀行的債權,實質上它對應著銀行的178.30萬億元債權。本質上它已經不是貨幣了,除了它的淨變動額,它對貨幣供應的“貢獻”是,把17.00萬億元的基礎貨幣以法定準備金的名義送到了中央銀行。
說中國貨幣多,主要原因是它,可是實際在使用的貨幣並不多,主要原因也是它。這是一個難解的結,早晚是一個禍害。
結論五、準貨幣是貨幣供應之腫瘤。
六、為慎重起見,筆者將本文所用數據換成2017年簡單算術平均數(每月月末數之和/12),結論一致。
簡言之,2017年末中國的基礎貨幣約在32萬億元左右,由於儲蓄量龐大,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被儲蓄的存款準備金佔用,再減去銀行體系外的現金,及信用擴張後上交的準備金,商業銀行幾乎無錢可用。銀行承兌匯票越來越多的承擔了貨幣的流通、支付職能,補充了貨幣供應。
過多的銀行承兌匯票可不是好事,它會縱容銀行“不務正業”,且中小企業非常痛恨銀行承兌匯票,它不能分拆,貼現(換成現款)要付利息、拿它支付也要承擔利息。
筆者稱銀行承兌匯票是“半民間貨幣”,因為還有真正的“民間貨幣”——商業承兌匯票——在貼現前、在到期託收前,它不受銀行系統控制,它的流通量是多少?由於沒有官方數據,不作妄論。
目前,財經界動輒拿廣義貨幣供應量M2來說事。M2是個國際通行指標,它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它只是一個用於國與國之間進行比較的“最不壞”的指標,用它硬套經濟生活有點牽強。對中國來說,活躍的銀行承兌匯票不在廣義貨幣供應量之中,而大量的準貨幣卻佔據了廣義貨幣供應量的主要內容。準貨幣是指未來的購買力,可仔細想想,如果債權債務解不開,它還是貨幣嗎?
中國貨幣多嗎?多,都在睡覺;
實體經濟缺錢嗎?缺,幹活的貨幣太少了;
樓市是蓄水池嗎?你說呢。
注一:“流通中貨幣”通常的解釋是指銀行體系外的現金,它的來源是央行表“儲備貨幣-貨幣發行”減去“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庫存現金”。可央行表“儲備貨幣-貨幣發行”的內容複雜,不僅僅是現金。這兒姑且從俗。
注二:用“週轉貨幣”一詞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央行官網數據中,“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的“準備金存款”(數據A)大於“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數據B),數據A應該有三個內容,一、法定準備金;二、存於央行的清算貨幣;三;超額準備金。數據B應該有數據A的前兩項內容。而“存於央行的清算貨幣”本質上屬於超額準備金。故不用“超額準備金”一詞,不得已取(A-B)之數,且名之為“週轉貨幣”,它是實際上在“幹活”的貨幣。
七、附數據。單位:萬億元;“年末”指2017年年末數,為本文所用數據;“月平均”指2017年每月(月末數之和/12)之平均數,列於此作參考用。
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摘要
-------------------------
序號 項目 年末 月平均
1 儲備貨幣 32.19 30.47
2 其中:貨幣發行 \t 7.71 7.69
3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t 24.38 22.73
4 非金融機構存款\t 0.10 0.05
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摘要
-------------------------
序號 項目 年末 月平均
5 儲備資產-準備金存款 24.97 23.34
6 儲備資產-庫存現金 0.64 0.68
存款性公司概覽摘要
-------------------------
序號 項目 年末 月平均
7 貨幣-流通中貨幣 7.06 7.01
8 貨幣-單位活期存款 47.31 43.71
9 準貨幣 113.30 111.93
其中:單位定期存款 32.02 31.81
個人存款 64.93 63.94
其他存款 16.34 16.81
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表
-------------------------
序號 項目 年末 月平均
7 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 4.44 4.43
湯散膏丸
超發貨幣去那了?我們知道,貨幣超發會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超發的貨幣就是到了物價裡面去了。換句話說,超發的貨幣都到了流通領域中,抬高了物價,還稀釋了你的存款。
舉個例子吧,以前一個家庭維持正常生活開支需要2000元,當貨幣超發後,米價、菜價上漲了,油鹽醬醋的價格上漲了、供暖價格上漲了、開車用的汽油也上漲了、、、總之那,日常用的物品都在上漲,這樣要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開支可能就需要3000元或更多。其它家庭的開支同樣是這種情況,生活開支都因為貨幣超發而提高。同時,商店的週轉資金因為商品價格的提高也增加了,工廠因為成本價格的增加,流動資金也增加了,各行各業的週轉資金都在增加,超發的資金去那了,就是到這裡面去了。
當然,超發的貨幣不會平均分配到每一個行業,貨幣是由逐利性質的,那一個行業獲利多,那一個行業流入的貨幣就會多。每一個行業都像是一個蓄水池,有的大有的小,行業的規模大,容納的貨幣就多點,反之就少。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猜到了,我想說的是樓市和股市,當下樓市和股市的都存在流動性的問題,樓市因為國家政策的原因,流動性被凍結;股市因為去槓桿的原因,同樣存在嚴重的流動性的問題。樓市和股市在各行業中是吸引超發貨幣最多的兩個的行業,這兩個行業中的貨幣流動性被限制了,就等於把超發的貨幣給困在這兩個行業中,特別是樓市中,畢竟股市已經從高位跌了下來。如上圖所示,我國貨幣從1996年以後,始終是超發的狀態,在2004年到2008年,因為美元加息,有所緩和,從08年以後超發的更加嚴重。
如上圖所示,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最近十年間貨幣超發情況,在大型經濟體中最嚴重的前提下,其它行業的通脹不明顯的主要原因(CPI始終在2%左右),通脹都表現在樓市和股市身上了,因為這兩個行業吸收大部分的超發的貨幣。
因此,超發的貨幣去那了,一部分在因通貨膨脹,導致的物價上漲後,流通的貨幣增加了一部分;其它的部分都因為流動性的原因被困在樓市和股市中,主要是樓市中。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董巖:
2008年時我國的貨幣總量在40萬億左右,等到了2017年末貨幣總量已經到了179萬億元,在2008年和2009年的時候由於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M2同比增長17.78%和28.42%,其中2009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驚人的19.31%。
從08年到17年10年間M2平均增速為15.34%,10年來GDP平均增速為8.17%,通貨膨脹平均增速為7.17%。
細心的朋友可以看到按照這個通脹水平物價也就漲了一賠,在GDP的增速以下這個是很合理的,但是從貨幣總量上來看貨幣總量增加了4.5倍之多,那麼這麼多貨幣都去哪裡了呢?
很多機構都檢測了10年來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幅度,發現大宗商品上漲幅度也遠遠的低於貨幣的增長速度,但是10年來中國的房價卻上漲了4.1倍左右,北京地區房價上漲了7.1倍,上海7.2倍。我國房價的上漲幅度和貨幣的超發速度基本是溫和的,這也就能解釋通錢都去哪裡了,大部分被房地產這塊大海綿吸走了。所以在過去的10年的確是房地產的黃金10年,當年看準機會投資房地產的人基本資產都得到了增值。
首席投資官
用超發貨幣這個說法不準確,
因為貨幣發行並不是通常所以為的印鈔廠印刷紙幣,既然超發貨幣就是印鈔廠開足馬力,機器24小時不停歇,這幅圖像早過時了,
現代貨幣的發行其實是通過借債實現的,政府,企業,居民從銀行貸款就會創造貨幣,因為銀行只是在電腦上改個數字而已,社會上就憑空多了一筆貨幣,做為央行控制貨幣發行就是通過利率等手段操作,比如央行降息,就是增加貨幣發行,因為低利率更容易借貸,還款壓力也減小,反之加息就是收緊貨幣,因為不利於借貸,
既然貨幣發行是通過借貸來實現,而借貸本身即是一定的理性行為,誰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借貸,同時作為銀行來說,也不是隨便誰都能借貸,不管是政府,企業,個人到銀行借貸都得有抵押資產,比如個人的銀行貸款最主要的就是房地產,
中國這些年m2規模龐大,就是因為中國房地產的高速發展和工商業發展,尤其是房地產幾百萬億的規模,就是有相應規模的銀行貸款,用通俗的說法錢跑到房地產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