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以歐陽詢《八訣》論作小楷的方法

學習小楷我們可以借鑑一下歐陽詢的八訣。小楷的字雖然小,但是仍然要表現出氣勢。這就要看單字形態是如何表達了。我借用融合了歐陽詢的八訣理論,結合小楷的書寫,分享一些心得給大家。喜歡的可以關注我,後續還有更多經驗分享。

八訣有云:

如高峰之墜石,似長空之初月,若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勁松倒折,落掛於石涯,如萬鈞之弩發,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一波常三過筆。

經常閱讀古代書論的朋友對這段話肯定不陌生。但是能理解含義的人並不多,基本都存在於字面意思。字面意思只是其一,不可或缺。但是更深層次的含義更不能缺少,因為更深層次的含義才是研習控筆的精髓所在。我大概說說吧,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以歐陽詢《八訣》論作小楷的方法

如高峰之墜石:這句是對點畫的形容,除了形態的描述以外,最主要的是要使用高空墜石這個過程的發力方法。下筆之前就應該做好下筆的準備,而不是隨意下筆,然後使用快速的尖峰切入方法,到達紙面後進行快速可控的按壓,這個按壓是有限制的,筆鋒的臥倒不要超過比腰,甚至還要更加微妙一些,這個掌握力度可以多多練習,直至掌握最佳的力度為止。

似長空之初月:這句話是對豎折勾的形容,主要強調了形態,因為但凡帶勾的筆畫都要體現出力度感與彈性,初月雖缺,但是必定圓滿,強調了豎折勾的起筆與手筆之間的向背關係,此外豎折勾的起筆和收筆都要體現出切入與推出的鋒感。具備這種感覺後,筆畫就會產生那種自然事物狀態下的一種媚感,但是不缺乏力度感。

以歐陽詢《八訣》論作小楷的方法

若千里之陣雲:這句話是對橫畫進行說明的。雲本來就是漂浮不定的自然事物,而且隨風變化多端,且形成豐富多彩的形態,讓人很難捉摸的一種無規律的變化。所以說:橫畫的書寫也是如此,無論起筆,運筆和收筆哪一個階段都可以進行著豐富多彩的變化,不要死守著一種方法去書寫。比如:你可以方筆切入,中鋒運筆,藏鋒收筆。也可以尖峰直接斜右上直入,藏鋒收筆。更可以圓筆入紙,斜上慢行,藏鋒收筆等等。一整篇的書寫可以變化多端,但是要注意整體風格的把控,一定要突出它是你自己的表現,而不是多人多面風格的混雜。

如萬歲之枯藤:這是對豎畫的形容,主要是強調豎畫的下筆和收筆一定要穩重,不可油滑輕浮,要有內涵,同時也強調了中鋒運筆。豎畫的整體粗細要協調,無論是垂露還是懸針,都要注重起筆和運筆的力度,收筆次之。

勁松倒折,落掛於石涯:這句話是對斜勾的形容。倒折說明了斜勾上挑部分對字的表達的重要性,既然是折就要折角明顯,而不能圓滑圓潤的過渡,斜的部分書寫的時候要具備一定的速度,中間的運筆要提按得當,力度適中,體現出力度和險勁的感覺。

如萬鈞之弩發:這句話是形容橫折鉤的,是說明橫折鉤的寫法要注意起筆運筆的蓄力與結尾出筆關係的。尤其是最後的勾的部分的形成形態方面,弩發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彈性十足且速度飛快,所以起筆和運筆宜蓄力待發,到了折的部分蓄力完成,勾的部分就是發出,也是力量的具體表達。就是發出後的狀態是如何的。這個勾的部分不要過於拘束,要灑脫與多種形態表達。長一些,短一些,歪一點,正一點都是可以的。

以歐陽詢《八訣》論作小楷的方法

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這句話是對豎撇的描述。主要描述這個筆畫的形態是如何的,未對其它方面做出過多的描述,也可能是我個人沒有領悟吧。

一波常三過筆:這句話是對捺的描述。三過筆,我個人的理解就是落筆的三個階段,主要對按筆力度的深入而做的描述。也並沒有其它過多的描述。

以上是我個人對歐陽詢八訣的一種理解。並不透徹,只是分享給大家做參考。歡迎大家給予批評指正,共同進步,不吝賜教。歡迎大家進入以下魏晉唐書法圈子,與我交流。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