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一條這樣的私信:老師您好,我們家的孩子小小向在幼兒園表現一直都很好,不僅遵守秩序、妥善打理好自己的內務,還會主動幫助比他小的小朋友,可是一回到家就變成了“小霸王”,簡直就是“窩裡橫”,請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在幼兒園很乖,回到家裡就各種不聽話,在幼兒園和在家完全是兩幅面孔,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外國人曾經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放學後自制力崩潰”,是情感上被壓垮的表現。
這時候你肯定想問:為什麼在學校明明好好的,回到家反而崩潰了呢?
因為幼兒園裡沒有媽媽
打個比方,就像你在外工作忙了一天,回家就想窩在沙發裡看電視是一個道理,工作意味著忙碌,家代表著放鬆。孩子在學校一直保持著乖孩子的形象,會特別消耗他的意志力。
而一回到家中,看到了能使自己安心的爸爸媽媽,孩子的本性就又釋放出來了,“乖孩子”的人設就不想繼續維持了,於是丟掉包袱放飛自我。然而學校裡沒有能讓孩子安心的媽媽,所以就不會那麼隨心所欲。
再換句通俗的話來講,老師以“管”為主,家人以“慣”為主,從小便擅長察言觀色的孩子怎麼能感覺不出來呢?
要提防“窩裡橫”的發生
“窩裡橫”不同於以上我們提到的“放學後自制力崩潰”,窩裡橫的孩子在學校裡沒有積極性,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沒有自信,遇到事情就會變得膽怯,但一回到家就變得威風無比、無法無天的小霸王。
如若不加以干涉,這種性格可能會伴隨孩子直至長大,對社交產生恐懼。而父母無條件的溺愛、沒有原則的妥協,是導致孩子“窩裡橫”的直接原因。
我們一直倡導教育孩子要秉承“溫柔且堅定”的原則,溫柔表達的是體貼,是愛,是一種態度。而堅持是一種不退讓、不妥協的原則,是一種規則的樹立。
輕聲教導孩子不玩的玩具要收拾好,一邊自己開始動手收拾,是隻有溫柔沒有堅持的做法,在孩子的視角視為嘮叨;
強制關掉電視催促孩子上床睡覺,空留孩子一個人在屋裡哭泣,是隻有堅持卻失去了溫柔的做法,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所以說,教育孩子是個腦力活。掌握好度,建立恰當的家庭規則,對孩子有限制,堅守自己的底線,才能避免“窩裡橫”的發生。
各位父母,你家寶貝出現過“窩裡橫,外邊慫”的情況嗎?後來改過來了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育兒經驗。
閱讀更多 爆炸母嬰課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