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歷史上開國之君才能稱“祖”,為何清朝有三位皇帝都稱“祖”?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包括春秋戰國在內,歷朝歷代一共用湧現出了422位皇帝,這還不算上程勝吳廣張獻忠這樣的草頭天子,後世對於他們也各有各的叫法,比如說春秋的楚莊王、晉惠公、唐朝的唐太宗,這些對君主的稱呼實際上是按照廟號、年號、諡號三者嚴格來進行分配的。

歷史上開國之君才能稱“祖”,為何清朝有三位皇帝都稱“祖”?

我們首先來說下諡號,這是東亞的古代君主或者諸侯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和品德修養而蓋棺論定,給予的稱號,隋煬帝的諡號“煬”,就有“殘暴無道”的意思在裡頭,而“幽”“厲”“謬”“醜”等字眼都是諡號,表達這個君主昏庸無能的意思,比如我們最為熟知的周幽王,不過到了唐代以後,諡號有點亂用了,不少皇族為了彰顯自己的先輩,瞎起諡號,說出“何不食肉糜”這句千古名言的晉惠公,依然被皇族授予了個代表賢能的惠字,而清朝的慈禧太后,更是被追封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反正誇就完事了。

歷史上開國之君才能稱“祖”,為何清朝有三位皇帝都稱“祖”?

諡號已經體現不出它的作用,歷史學家開始用廟號形容皇帝,所謂廟號,是指皇帝在寺廟被供奉的皇帝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和敬拜的商朝,在隋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擁有廟號的,不過到了隋後,每個君王都配有了專門的寺廟享受供奉。廟號也很好認。如今唐朝宋朝明朝的皇帝都是用的廟號來稱呼。廟號比起諡號的規矩少一點,但是也有嚴格的劃分,比如歷史上開國之君才能稱“祖”,而剩下的被稱為宗,比如唐高祖、漢高祖、宋太祖。宗是要比祖低一級的。

歷史上開國之君才能稱“祖”,為何清朝有三位皇帝都稱“祖”?

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事情在於,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皇帝被稱為祖呢?他們分別是清聖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清聖祖玄燁(康熙),關於祖的用法,還有比較特殊的來歷,在位期間能夠振興政權,或者是另起血脈的,也能夠被稱為祖,漢朝的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他又被稱之為世祖,明朝皇帝朱棣死後,他的兒子嘉靖帝想讓父親進入太廟,因此也將朱棣廟號強行抬高到明成祖,為此大臣們還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不少人認為這不符合禮制。

歷史上開國之君才能稱“祖”,為何清朝有三位皇帝都稱“祖”?

結果到了清朝,努爾哈赤是清朝的祖先,他被封為祖無話可說,而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雖然他的父親皇太極也只是清太宗,但是順治依然被稱為清世祖,考慮到他是清朝疆域奠基人,這樣做也說得過去,但是康熙被封為清聖祖,這是順治兒子啊,那輩分不就亂套了嗎?

歷史上開國之君才能稱“祖”,為何清朝有三位皇帝都稱“祖”?

這或許跟清朝皇族起源於遊牧民族,對廟號不太瞭解有關,可能他們認為康熙在位期間確實十分的偉大,這才立其為清聖祖,考慮到清朝廟號混亂,而諡號又太長反應不出帝王的真實功勞,故而如今的史學界一概用年號來稱呼他們。乾隆、順治、康熙、嘉慶,這些都是皇帝在位期間所執行的年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