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曹雪芹舉家食粥賣風箏人窮志不窮

【一】 雍正六年 自從曹雪芹家門不幸,全家老小從南京遷回北京老宅以後

由於張口吃飯的人多,掙錢的卻沒有一個,龐大的開銷。壓得人都喘不過氣來所以沒過多久,終因生活所迫,於是他又搬到了北京西郊。幾經週轉反側,己經窮的捉襟見肘,舉步維艱的曹雪芹,一日三餐就靠殘羹冷炙,清湯寡水來填飽肚子。其主要經濟來源除了賣字畫以外,就是靠朋友接濟為生日子過得很艱難 。

曹雪芹舉家食粥賣風箏人窮志不窮

【二】 曹雪芹有位江寧老鄉於景廉

於景廉早年曾經入伍當兵。後來在一次戰亂中不幸落下了殘疾。離開部隊以後,開始四處遊蕩,最後也搬到了北京西郊,碰巧和曹雪芹為鄰。

這一天,餓得頭暈眼花的於景廉來到了曹雪芹家中。兄弟二人一見面,他便抱頭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道:夢阮兄,實不相瞞,家裡已經三日揭不開鍋了。這隆冬臘月,可憐我一家老少,妻子兒女,又冷又餓,讓我這個做父親的生不如死啊。

曹雪芹聽罷,望著於景廉,只有陪著他悄悄落淚。如今的曹雪芹,早己不能和同日而語。依目前的經濟條件和家境而言,即使他本人想要喝頓小酒,都要靠賣字畫或朋友來接濟。你就別說幫別人啦,就連他自己都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曹雪芹舉家食粥賣風箏人窮志不窮

"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就是曹雪芹當時生活現狀的最真實寫照。一個字就是"窮"。因此,此時此地的雪芹兄,也是兜無分文,當然更談不上解囊資助化解他人的窘境啦。 無奈之下,剛好曹雪芹身邊有一些竹子和紙張,於是他心生一計,紮了些風箏給於景廉,並開導他說:景廉兄拿去試試吧,如果真的能賣個三瓜二棗,也許還能以解燃眉之急。

又過了很久,除夕這天,於景廉牽著一頭上面有馱著吃有喝的小毛驢,來到了曹雪芹家中,高興地告訴他說:“夢阮兄,我真的沒有想到,幾隻風箏竟然賣了個好價錢,足夠咱們哥倆過一個肥年啦“。

曹雪芹舉家食粥賣風箏人窮志不窮

【三】這件事對曹雪芹觸動很大。 於景廉走了以後,他一個人靜下心來,噓唏不已。靈機一動,計上心來。的確,倘若通過賣風箏就能夠解決人的生存問題,那麼象於景廉一樣的殘疾人,他們的生活都將因此而從中得到改善。我也可以把製作風箏的這門手技藝傳授給他們,以此來解決溫飽之苦。

正所謂是:"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之道也。 說幹就幹。曹雪芹立既開始查閱大量關於製作風箏的工藝書籍,針對有關前人制作"風箏"的工藝、典範並結合自己實踐經驗,他舉一反三,將適合殘疾人學習的八種製作"風箏″的技藝仔細全面的加以闡述,並在此基礎之上編纂成冊為《南鷂北鳶考工志》。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而且詳細的描述了風箏的扎、糊、繪、放四門手藝。後編入《廢藝齋集稿》中第二冊。

曹雪芹舉家食粥賣風箏人窮志不窮

【四】《廢藝齋集稿》是一部記載我國工藝技術性的作品。

曹雪芹在這部書中打破了中國文人對“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陳規陋習。全方位記敘了金石、風箏、編織、印染、烹調、園林設計等八項工藝的流程,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殘疾人能夠從中受益。並做為一門手藝,憑藉自己一技之長來頤養天年。 當然,這也是他老人家為我們後人除了《紅樓夢》以外,唯一留給我們的一部以記載我國工藝技術性為主題的文字作品。

曹雪芹舉家食粥賣風箏人窮志不窮

也許對於曹雪芹來說,這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小事。可我卻以為,在接二連三的重創下,一腔苦水,一腔淚的曹雪芹,還能想他人之所想,以己之力最大限度的去幫襯他人。太難得了。

這也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寄託。心繫長風,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雲,讓一切煩惱和痛苦都隨著那扶搖直上的風箏在藍天裡去暢遊吧。 這又何嘗不是曹雪芹他老人家除了《紅樓夢》以外的又一次尋夢之旅呀。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