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817”肉雞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引進國外高產蛋雞和快大型白羽肉雞,這些優良品種迅速推廣普及,對我國養雞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巨大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扒雞消費量迅速增長,地方品種雞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扒雞生產需要,而引進的蛋雞小公雞生長速度慢、耗料量高,骨多肉少,成品率低;淘汰蛋雞則體大、肉老、腹脂多,成品率低

肉仔雞體大肉鬆,含水量大,也不適合製作扒雞。因此扒雞生產的雞源質量和數量受到限制,嚴重影響扒雞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承擔山東省科委“七五”科技攻關項目“肉用雞配套雜交實驗研究”,研究適宜於做扒雞的專用雞種。雜交組合的篩選工作是1988年8月17日完成的,於是命名為“817”小型優質肉雞。“817”扒雞專用雞種的育成,使扒雞加工實現了現代化、標準化生產。


“817”肉雞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817”肉雞研究概況

1.1 “817”肉雞的配套系篩選

在1986-1988年兩年多的時間內,先後使用紅布羅、羅曼、壽光雞、石歧雜等品種,組成14個雜交組合,進行3次配合力測定和屠宰測定實驗。

綜合考慮商品代的生產性能、群體均勻度、雞肉品質,1988年8月17日,把“羅曼♂×石歧雜♀”改為“艾維茵♂×石歧雜♀”,實驗結果優於前者,即確定“817”肉雞的兩個組合:①“817”肉雞白羽型(Ⅰ型):艾維茵♂×石歧雜♀;②“817”肉雞紅羽型(Ⅱ型):狄高父系♂×石歧雜♀。

1.2 雞肉品質測定

測定了“817”雞肉的物理指標、化學成分指標、氨基酸含量等,並做了與愛拔益加、石歧雜的對比研究,詳細結果發表於《山東家禽》2002年第7期的11-13頁,在此不再贅述。

1.3 配套系的優化

經過在禹城扒雞公司的推廣應用,發現用石歧雜做母系存在以下問題:①商品代腿太短,對扒雞造型造成影響;②胸肌發達,影響扒雞的入味;③種雞產蛋量低,種蛋生產成本高。鑑於以上問題和肉雞引進品種的變化,把組合2的羅曼肉雞改用愛拔益加父母代父系公雞與579商品蛋雞雜交,最終確定了肉雞和褐殼商品蛋雞雜交的制種模式。這種制種模式的優點表現在:①種雞產蛋量高,種蛋生產成本降到最低,是最經濟的制種模式;②商品代腿長度適中,有利於扒雞造型;③胸肌厚度適中,調味品容易滲入,扒雞風味好。

“817”肉雞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 “817”肉雞發展現狀

2.1 生產性能顯著提高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首創的肉雞與褐殼商品蛋雞雜交生產肉雞的制種模式,充分利用了世界肉雞、蛋雞育種最先進的育種成果,20年來褐殼蛋雞產蛋量提高了30多個,愛拔益加肉雞49日齡體重由1990年2025g提高到目前的3040g,料肉比從2.13:1下降到1.89:1。表現在“817”肉雞上,達到1kg出欄體重的時間從8周齡縮短至5周齡,料肉比從2.37:1下降到1.7-1.8:1。

2.2 市場範圍逐步擴大

“817”肉雞培育的目的是培育扒雞型專用肉雞,該雞種的育成,使扒雞加工實現了現代化、標準化生產。“817”肉雞剛推出時,主要用於扒雞生產,養殖區域主要侷限於德州、聊城,後來逐步擴展到濱州、東營、棗莊等地。目前“817”肉雞不僅僅用於扒雞、燒雞生產,更多地用於加工白條雞、西裝雞、調理雞、烤雞等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全國各個省市,有愛拔益加雞的地方就有“817”銷售。全國出欄量估計在10億隻以上。山東莘縣是我國“817”肉雞生產的核心區,形成了從“種雞”飼養、孵化、飼料加工、屠宰加工、物流等為一體的產業技術體系,年出欄“817”肉雞4億隻以上,飼料生產企業38家,年產各類預混料、濃縮料、全價料110多萬噸,肉雞加工企業26家,日屠宰加工能力達到100多萬隻。

3、存在的問題

3.1 制種不規範

“817”肉雞的首創是用快大型白羽肉雞的父母代父系公雞與商品代褐殼蛋雞雜交,生產小型肉雞的制種模式。但在生產實踐中,由於快大型白羽肉雞的祖代依賴進口,由於AB系公雞數量較少,不能滿足“817”肉雞的制種需要。因此有采用父母代母系公雞做父本,甚至有的採用商品代公雞做父本,造成商品代雛雞質量差,群體均勻度降低等問題。

3.2 飼料營養等配套技術不完善

當時“817”肉雞推向市場時,根據我國1986年頒發的《雞營養標準》,結合本地飼料資源和“817”肉雞的生產實際研究制定了的營養標準。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817”肉雞的生產性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達到1kg體重的時間提前了21d,而目前市場上多采用快大型白羽肉雞標準配制飼料,只是在使用階段上稍有調整,個別的在快大型白羽肉雞標準的標準上稍有降低,飼料營養水平偏高,消化利用率低,造成飼料資源浪費。

4、對“817”肉雞發展的幾點思考

“817”肉雞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1988年培育成的扒雞專用雞種,使扒雞加工實現了現代化、標準化生產。目前“817”肉雞生產主要集中在山東及周邊省份,年出欄量在10億隻以上。目前“817”肉雞不僅僅用於扒雞、燒雞生產,更多地用於加工白條雞、西裝雞、調理雞、烤雞等產品銷往全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因此“817”肉雞的存在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已成為我國肉雞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經濟效益顯著。但對“817”肉雞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專家(學者)、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如何面對呢?

4.1 規範制種

由於“817”肉雞的制種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規定,政府主管部門對其管理缺乏法律依據和相關的技術標準,目前處於管理的空當中。造成“種雞”飼養管理條件差、雜交配套方式混亂、垂直傳播疾病汙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對其健康發展造成較大影響。但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規範“817”供種行為勢在必行,可以在“817”肉雞主產區按照父母代種雞場、孵化場的標準進行驗收,以提高雛雞質量。山東民和牧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現代化的企業集團,一直按照種雞場管理,種蛋分級、清潔要求嚴格,雛雞質量好,35d成活率98%以上,市場售價高0.2元以上,已探索出成功的發展路子。

4.2 探討品種(配套系)的管理模式

按照育種學的雜交配套概念,“817”肉雞實際上是六系配套,參與配套的各品系的系譜也非常清楚,生產性能測定也不存在問題,關鍵是參與配套的各品系沒有進行自主選育,而不存在技術問題。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說,可以探討品種(配套系)管理的新路子。

4.3 加強營養需要等配套技術研究

“817”肉雞的營養需要肯定與快大型肉雞存在顯著差異,而用快大型肉雞料不僅造成飼料利用率低,浪費資源,還會降低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因此,研究其營養標準是必要的。

4.4 研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

4.4.1 制定“品種”標準

目前世界上有愛拔益加、艾維茵和科寶等肉雞品種,參與配套的蛋雞品種主要是羅曼褐和海蘭褐,要重新進行配合力測定和屠宰測定試驗,篩選適合不同生產用途的最佳配套系。從而制定包括雜交配套模式、生產性能指標等在內的品種標準。

4.4.2 制定營養需要標準

在我國肉雞產業體系中,引進的快大型白羽肉雞包括營養需要在內的各項技術指標非常完善,優質肉雞在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框架內進行的營養需要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而“817”肉雞不同於快大型白羽肉雞,不同於優質肉雞,而自成一個體系,因此加強“817”肉雞的營養需要研究,制定品種標準,不但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汙染物的排放,還可以提高養殖者經濟效益。

4.4.3 “817”肉雞飼養管理技術規程

“817”肉雞產品有其獨特的市場要求,飼養週期也不同於快大型白羽肉雞和優質肉雞,而且“817”肉雞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抗病性,研究制定其飼養管理技術規程,對提高養殖技術水平,確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