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在第四季的《奇葩說》中有一起的辯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制定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面對這樣一個高科技,他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制定出完美的人生,如果它真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相信有不少的父母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按下去,父母的理由是“我這都是為了孩子好”。這項高科技現在並沒有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類似這樣的事卻是早都已經真實的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左右了,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以愛為名,“為你好”的背後是父母強烈的控制慾

在熱播劇《小歡喜》中,英子決定去報考南大的天文系,不料遭到了來自媽媽的反對,甚至是還未經女兒同意私自做主改了她的報考志願。

除了這件事還有數不清的好多好多事一一都在表現出媽媽對女兒的控制,最後處於極度絕望中的英子來到了海邊準備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對媽媽的控制徹底擺脫。

爬上了防護欄的英子對媽媽哭喊道:“因為你,我已經34天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我現在只想要逃離你!”以愛為名,宋茜在控制著英子的一切,最終得到的是長期處於壓抑中的英子的徹底爆發。

在熱播劇《少年派》中,有一集的場景是林妙妙在宿舍翻箱倒櫃找秋褲,遭到了鄧小琪的質疑說她是老寒腿,然後林妙妙說:“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然後鄧小琪說:“你真死腦筋,你不愛穿就不穿被,她有看不見。”不料林妙妙卻回答道:“那你真實低估了我媽的戰鬥力。”雖然只是電視劇,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也正是如此,父母對於孩子的控制,已經完全做到了可以遠程遙控。

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哪一個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有些愛的表達,真的會讓孩子感覺到窒息。

德國的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經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父母的過於強大的控制慾,會成為孩子終其一生都要與之對抗的“心魔”

在韓國女星具惠善自導自演的電影《女兒》中,山是正處於初中時期的少女,她渴望於能夠得到獨立,更渴望能夠讓對自我的塑造得以實現。

但是山的這一切變化,例如交到了新的朋友、有了自己的興趣等等,都讓她的媽媽感覺到不安,山的媽媽感覺到自己正在逐漸的對山失去控制,為了能夠讓山繼續做回曾經的乖乖女,於是她對女兒的一切行為都進行著監視、控制,為了自己能夠去控制山,甚至會對山進行體罰。

具惠善因和丈夫離婚而登上了熱搜,其中的原因就是她強大的控制慾。而在《女兒》這部影片中所反映的是她和母親曾經相處的往事,也正是因為母親曾經對她的控制。

最終也讓她形成了這樣強大的想要去控制他人的人格,她在婚後會要求丈夫要隨時和自己保持聯絡,而且要每過一小時都向自己報告行蹤,在如此高壓之下終於她和丈夫都患上了抑鬱症。

控制慾就是要將自己的想法去強加到另一人的身上,就像父母會要求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有違背自己的意願,就會引來父母狂風暴雨般的責備。

心理學家李雪認為:“一個身體只能去承受一顆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則實際已經出現精神死亡。”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的控制上都不是隻去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對孩子的思想也一同進行囚禁,長此以往孩子也就出現了“精神死亡”,這樣的孩子,他們會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父母那強大的“控制慾”,實則是“偏執型人格”的表現

偏執型人格又被稱作為妄想型人格,是精神分裂中的一種。有偏執型人格的人他們往往會對於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及認知存在有極致的堅持,不會被人輕易改變,而且會經常的和他人發生矛盾。

對於遇到的所有的問題,他們會去想盡各種辦法來將自己摘乾淨,例如他們會去找出他人的問題,會去找一些客觀存在的因素以及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一切誘因。

擁有偏執型人格的父母,他們對於孩子自身所產生的意願,會表現出對孩子不信任的態度,而且他們還會去認為孩子之所以這樣是他們在故意的去挑戰自己的權威。

因此他們會為了去捍衛自己那所謂的作為家長的微信,來對孩子進行過度控制,會去對孩子的身心都進行限制,並且會以愛為名。這種種的對孩子的過度控制的背後,其實就是他們的偏執型人格在作祟。

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最後他們所能夠得到的,要麼是自己也變成這種擁有強烈對他人又控制慾的人,要麼會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由於受到父母的否定,受到父母對自己過度的控制,甚至有違反父母意願的行為還會遭受到懲罰,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為了能夠避免懲罰而去討好父母,也會因此而變得自卑。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家長“控制慾”的兩面性,所能夠引發的兩種極端情況

一件事物,都會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會有它有弊的一面。通過前文的閱讀你可能會說,如果放任孩子自由發展,那他們豈不是會上天?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控制也並非就一定有害,但在這其中就需要家長能夠去把握好對孩子控制的度。其中,如果是對孩子有適當的控制慾。

這被叫做“控制感”,而如果家長對孩子存在的控制慾過度的話,就會被稱之為“極端控制慾”。控制感所表現出的要更有助於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反之極端控制慾則是會將孩子與父母推開,同時它也要更加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控制慾過強:對孩子過度的控制,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在無形的狀態下對他們施加壓力,孩子們在每一個成長階段就會有不同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往往會來自於外界,但在父母對其控制的強壓標準之下,則會對孩子的天性進行壓制,甚至有些父母會去對孩子進行強行的糾正。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如若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意願,父母也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崩潰。例如幾個月之前被爆出的秦女士,她對孩子的要求永遠都是要達到100分的成績,而面對孩子98分的成績時,秦女士就會認為是自己的失敗,長期下去最終被診斷出了嚴重的抑鬱症。

☆控制感缺乏:如果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孩子缺少控制慾,甚至對孩子採取零控制的狀態,任由孩子自由的發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事都得不到糾正、

得不到來自家長正確的引導,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變得像“過街的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例如在10月份的時候發生在大連的那個13歲男孩殺害10歲小女孩的拋屍案,犯罪的男孩就是由於平時父母對他的控制少之又少,每天只是給孩子一部手機以便聯繫,任由孩子自由生長,最終釀成大禍。所以,如果父母對孩子零管控也是不可取的。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父母要學會適當控制,避免成為控制狂

》》學會刺蝟定律,保持適當距離

兩隻刺蝟在冬天的時候靠在一起相互取暖,但由於彼此都是“天生帶刺”,如果距離過於近的話,就會造成刺傷彼此的結果,而距離太遠的話又達不到取暖的效果,甚至會因此而凍得喪命,因此他們去不斷地進行一些列的調節,找到一個最合適的位置,以便能夠做到既可以不被刺傷,又能夠去感受到來自對方的熱量,來抵擋嚴寒順利過冬。

上面這則故事是世界上著名的“刺蝟定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好像兩隻刺蝟一樣,能否去找到彼此之間合適的距離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懂得保持對孩子有適當的控制感,做到既不極端控制也不放任其自由生長。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轉變思維觀念,尊重孩子實則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每一個孩子在他們脫離了母體之後,都是一個自由而又獨立的個體。很多的母親在對孩子進行管控時,普遍會存在的一種想法是“他都是從我的身體裡生出來,他的一切都是我的,所以我控制自己沒什麼不對”,由於模糊的邊界而錯把孩子當做了自己,不懂得孩子其實是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由此,父母要學會去時刻告誡自己,孩子是獨立的,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擁有他們想要去做的事,而不是我們人生的附屬品。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做的是去適當的對孩子進行管控,去幫助他們對某些行為、思想等進行糾偏。

小心“偏執型人格”的形成,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避免成為控制狂

》》學會去傾聽孩子,做到能夠去換位思考

在控制型的家庭中,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使用自己所為的家庭地位去強制的幫孩子做出選擇,父母不會去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對孩子的感受忽視、更不會去尊重孩子。在避免成為“控制狂”上,就需要家長能夠學會去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且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

此外,家長更應該學會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待、思考問題,日常生活中在“獨裁”行為發生之前,家長學會多去問問自己:“如果我還是孩子,而我的父母對我使用這種獨裁行為,我會如何?”以此做到減少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從而避免成為“控制狂”。

最後,作為家長我們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成才,希望他們以後能夠過得好,希望他們......但是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不去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孩子,在該放手的時候要學會去適當的放手,讓孩子獨自去飛。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經說過:“真正的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