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他曾是國人的精神領袖,卻被擁戴者所殺,至今都令人惋惜

千秋佳士千秋現, 後世英雄後世瞻。叔夜堪無佳友伴,廣陵一散永絕傳!

孤獨、驕傲、淡然。見“廣陵一散”四字,你當然知道我說的是嵇康。那個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裡,被稱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千古人物

他並沒有留下太多的東西給後人,獨留下不朽的傳說,讓世間後人不斷的迷離。

驕傲、不屈、自我,竟像一道精神,自他身上,散入中華精神之中。

關注廣袤宇宙、追尋詩意人生、迴歸精神家園,用一己之力去呼喚個性的覺醒——這,就是嵇康所闡釋的魏晉風骨!

嵇康,魏晉風骨第一人!

他曾是國人的精神領袖,卻被擁戴者所殺,至今都令人惋惜

不會打鐵的帥哥不是真名士

公元254年間的一幕,至今依然清晰生動的場景:洛陽城郊,大樹蔭下,一個高傲的身影,舉起了手中的鐵錘,擊向火紅的砧上,火花四濺。

遠處駛來的馬車上是魏國新貴鍾會,身後跟著的是一大幫名流。到他面前恭敬的行禮,並等待回應。

他依舊旁若無人地拎錘打鐵。鍾會很丟面子,只好怏怏地離去。

他朗聲問他:“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這個人就是嵇康,他一輩子幹的最正經的職業就是打鐵匠,遠近聞名,他打的農具不但精緻而且耐用。

而他卻拒收他們的酬金,一頓隨意的酒餚就好了。

而寫詩、飲酒、彈琴、寫字、專研玄學,都是他的業餘愛好。以至於這種業餘愛好竟然比他的本來職業還要被人崇拜。


不僅僅是這樣,他還個子高、長得帥,無論是以古代的、傳統的標準衡量,還是用現代的看法判斷,嵇康都是個帥小夥。

據史料記載,他“偉容色,美形儀,身高七尺八寸(約1.87米)”。他的好朋友山濤說他是“站時就如孤松獨立;醉時就似玉山將崩”。醉酒後還能如此保持玉人一般的姿態,可見嵇康有多帥。

據說山濤留嵇康在家中過夜,山濤夫人竟象一個樑上君子一般,翻牆而過,舔破窗紙,向內窺探。

不過山夫人並不是採花女賊,也沒有往裡吹五更迷魂香,而是兩頰暈紅、心頭撞鹿,只想瞻睹這位美男子的風采。

關鍵不僅女性被他所迷,才子們更是傾倒在他的人格魅力之下。像劉伶這樣的酒瘋子,喜歡和他交往,他從來沒有看不上。

王戎說與他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

性情孤傲的阮籍看別人的時候總是一副愛搭不搭的樣子,可是對他卻十分欣賞。

向秀甚至時常到他的打鐵鋪幫忙,乾的是拉風箱的活。

“對他無所求,他亦無所求。”在嵇康的字典裡,這才是朋友的意義。

他曾是國人的精神領袖,卻被擁戴者所殺,至今都令人惋惜

兩張臉孔,卻是一副真性情

嵇康為人處世,總是展現兩個面孔。他避世卻不出世,見到比他低的人,他低眉順耳;見到比他高的人,他愛理不理。

嵇康和阮籍很大的一個區別是阮籍管得住嘴,而嵇康管不住,孫登清楚地看見了這一點。

在阮籍雲遮霧繞的談吐外,在世人畏於向世界吐露真心的時候,嵇康實行的是口直心快,孤注一擲。

前文提到的魏國新貴鍾會,是鍾繇之子,人們稱他"敏慧夙成,少有才氣",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後又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

但是嵇康看不上他,拒絕與其交往。

可鍾會對年長其兩歲的嵇康,卻敬佩有加。

《世說新語》記載:鍾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

此時的鐘會,可以說是嵇康最忠實的粉絲了,寫了一本書,卻不敢送給嵇康,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扔到他家中。

他還大膽的批評當朝的掌權者司馬昭:“宰割天下,以奉其私。”

山濤自己出去做官了,還要推薦他,他把這個朋友罵了一頓不解氣,還寫了流傳千古的一封信:《與山巨源絕交書》。

大將軍司馬昭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他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還多次刻意迴避,拒絕相見。

他追求的個體自由,卻不是如老莊的“清靜無為”一般,他還有儒家的“入世”的思想。

他痛恨一切的不公正,痛恨一切的不平等,痛恨世間權利的骯髒。

而看到這些,他都要說出來,說出來是為了讓世間知道什麼是“真善美”。

母親病逝,知道消息的他並沒有什麼表示,別人認為他不孝,卻不知道他回家吐血兩次。

他與山濤絕交,看上去無情無義,但卻在死的時候將孩子託付給了山濤。拒絕只是為了保護朋友。

朋友呂安的妻子被兄長迷姦,呂安自己也被兄長陷害,他卻大義凜然的站出來為朋友辯護。

他曾是國人的精神領袖,卻被擁戴者所殺,至今都令人惋惜

嵇康作《養生論》

世間再無《廣陵散》

只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嵇康太優秀了,這也註定了會有太多人嫉妒他、不滿他,甚至於要殺他。

大將軍司馬昭對他寫《與山巨源絕交書》早有不滿,曾經的擁戴者、如今的權貴鍾會,更是因為嵇康看不上他而心甚恨之,於是藉著呂安一事,將他下獄,準備斬首。

嵇康受刑那天,有三千太學生自發地向朝廷請願,懇求赦免嵇康。他們甚至要拜嵇康為師,向他學習琴技。

遊行請願,將嵇康高貴的人格再次地突顯出來,但這決計救不了嵇康的性命。

此時的司馬昭似乎開始相信,嵇康著實有謀反的動機與能力了。他甚至有了一絲不安。為了政局社會的穩定,為了自己話語的權威,哪怕為了愛將鍾會的自信——維持原判,堅決執行!

面對死亡,嵇康顯得淡定而從容。對於世俗,他本沒有太多的留戀;此時,他只嘆惜琴曲《廣陵散》將就此絕響!

他要來一把琴,就在這刑場之上,人海之中,聚精會神地彈奏起來。

聽!那時而幽婉時而鏗鏘的琴聲,是憂傷而超然的天外之音,彷彿是在招喚,在招喚這位琴師,離開這乏味的人間。

天音震憾了所有人的心靈。判書下達時,人們對朝廷產生敬畏,為嵇康感到悲哀;此刻聽琴時,人們對嵇康敬若天神,而為朝廷感到悲哀。

琴畢,嵇康血漸七步。而那天音,永遠地留存在刑場眾人及每位國人的心中。

他曾是國人的精神領袖,卻被擁戴者所殺,至今都令人惋惜

嵇康墓,位於安徽省渦陽縣石弓鎮嵇山南麓(原屬濉溪之臨渙)

嵇康很像屈原,這是一種文人的風骨,這種風骨是剛直的,也是對美好的極度嚮往。

有一種美好,對於俗世之間,無可妥協,有時候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大抵是這一種精神,為擁有那份美好,驕傲、自我、桀驁不馴、孤獨。

而這種精神,嵌入中華文明之中,卻成為一面旗幟,一種靈魂,永生不滅。

這就是嵇康。

他曾是國人的精神領袖,卻被擁戴者所殺,至今都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