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家庭中遇事就埋怨的人是什麼心理?

雲聲TL


家庭中遇事就埋怨的人是什麼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大有人在。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與人交往中,只要別人犯了錯,出現了失誤,哪怕是及其微小的錯錯兒,都會遭遇他劈頭蓋臉的一通埋怨和斥責。我朋友的老公就是這樣的人。

朋友下班回家晚了遭埋怨,做菜少了淡了鹹了遭埋怨,起床遲了遭埋怨,來電鈴聲影響其休息了遭埋怨,有事不打招呼遭埋怨……總之是種種的埋怨和不滿。

現從以下幾方面總結一下這種人的心理。

一、這種人或許在某些方面確實高人一籌,便自命不凡,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

二、這種人狂妄自大,自視清高,不把人放在眼裡。

三、這種人心胸狹窄,小肚雞腸,沒有肚量。

四、這種人往往仗著自己巧舌如簧,善於混淆是非,推卸責任,即使是自己的錯也往往遷怒於他人。

五、這種人對人對事過於苛刻,沒有容人之量。

六、這種人過分追求完美,自己本身不完美,卻不能容忍他人的不完美。

七、這種人往往心比較細,善於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

八、這種人自我意識太強,總想左右他人。

九、這種人有較強的控制慾,總想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人。

十、這種人比較霸道,總想把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

總之,遇到這樣的人最好退避三舍,敬而遠之。


阿魚的夢


這種人一般很容易對現狀產生不滿,脾氣比較急躁。

我媽就是這樣的。我媽和我爸,一個脾氣急躁,一個脾氣溫和,所以家裡經常都是我媽在吵吵、抱怨。

我媽做事很麻利,她看見別人做的比較慢,就會不順眼,然後開始叨叨。當然,她也很能幹、很強勢,如果我們做的一點不如她的意,就會被唸叨。

家裡遇到什麼事,不管誰去處理,但凡做的有點差池,她就會不停地抱怨。

大家都公認她脾氣不好,遇到一點做的不如意的事,就喜歡抱怨,怪別人,我們經常被莫名其妙地牽扯,她自己也知道,但是改不了,因為抱怨多了有時可能也會成為一種習慣。


有一次過年,家裡衛生間門鎖壞了,門就一直虛掩著,不敢關嚴了,怕打不開。

那天,我約大哥一起去街上有什麼事,現在不記得了,家裡我爸媽和小姨兩口子在打麻將,還有5歲的小侄女也在家。

等我們回家時,他們已經散場了。我媽很生氣地跟我們說,小侄女一個人跑到衛生間,把門關嚴了,結果門怎麼都打不開,她自己在裡面也嚇哭了。他們四個大人弄了半天也沒把門打開,最後小姨夫用工具,把門鎖整個鋸開了,才把門打開。

最後她還不忘埋怨:“你們出去時,要是把她(小侄女)一起帶出去,就不會有這個事了,現在這個鎖就徹底不用修了。”

我心裡挺委屈,這事怎麼能怪我頭上了呢。但這就是她的一貫作風。


當然她也有不抱怨的時候,就是我們各自的工作生活都過的不錯的時候。這種時候回家她一般都會平和的多,脾氣也會好很多,還會開心地給我們做很多好吃的。

我曾經有一次和同事聊天,這樣形容我媽:她對你好的時候,會讓你感動到不行;她對你不好的時候,就會罵的你狗血淋頭。

而且她還喜歡馬後炮。前一刻的事情,後一刻就後悔,會覺得不應該那樣,應該這樣才對,其實未必這樣就更好。

所以這樣愛抱怨的人,也許是他們自己內心不確定,也許是習慣了,也許是他們可能就是比較敏感。

都說情緒會傳染,如果身邊的人多給他們一些理解,多用開心的事轉移下他們的注意力,那他們應該會平和很多吧。


酸甜苦辣總是情


這種人一般都是急性子人,且容易出現在女性身上和家中承擔主要經濟來源的人身上。


舉兩個栗子:一個是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岳父。

先說我的母親:我父母都是教師,他們是身邊朋友公認的“模範夫妻”。我也這麼認為,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從來沒見他們爭吵過。但我母親又是公認的“壞脾氣”,甚至連她自己都這麼講,如果不是遇到我父親,換個人早就離婚了。


我母親就是典型的“急性子”,家裡哪裡髒了,看見了就馬上要打掃。她最見不得的就是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在我們家,只要她安排了什麼事情,我和父親沒有馬上行動,就會被她劈頭蓋臉的責備,即便那件事並不是必須馬上要做才可以。我母親說,她只要看見誰做事拖拖拉拉,她心裡就說不出的煩躁。而這種煩躁讓她控制不住自己要埋怨,而且說出來的話有時候挺傷人的。她其實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但就是改不了。這就是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但我有時候想想,這個可能和急性子人強烈的責任感有關係。畢竟中國家庭有一種“默契”,男主外,女主內。在家庭這個小範圍內,母親就是領導者。她要領導我和父親把這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這是她的責任。所以當這個家庭的人拖拖拉拉不配合她的時候,她就會很急躁並且埋怨我們的不配合。

再說一下我的岳父,他是家裡的唯一經濟來源。我的岳母沒有工作,只負責做他的“後勤保障”。我的岳父作為家裡的重要支柱,他承擔的壓力肯定是很大的壓力。


所以他回到家只要看見哪裡沒做好,就容易生氣、埋怨。比如有一次,我的岳母做飯的時候忘了按電飯煲上的“煮飯”按鈕。岳父回到家要吃飯卻看見飯都沒熟,一生氣就把電飯煲摔在地上。並埋怨道:“做個飯都做不好”


其實這件事兒不能怪我岳母,因為我孩子一歲,我父母都要上班,我和老婆平時也沒時間照顧孩子,只能交給岳母。岳母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還要操持家務,難免會有疏漏。岳父也知道這個情況,但當時的他就是忍不住要抱怨。雖然後來他也明白自己做的不對並且道歉了。


所以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在這個家庭承擔了更大的壓力,導致情緒很難控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容易出現抱怨,用這種方式來宣洩。


其實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我們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家更好的運轉下去,埋怨固然不對。但面對家人的埋怨,也要儘量去理解對方。


城市孤燈


我老公就是這樣的,有事就開始抱怨。

不知道這是不是和他家庭環境有關,他家裡的人,特別是他媽媽,有事就開始抱怨,而且從不在他自身找問題,總是把事推到別人身上。

我老公是那種有什麼事自己承擔不了,還總是推給別人,抱怨做的不好,不應該這樣做。每次跟他商量一件事,他都當面答應的好好了,等事後我做了,他就說,你怎麼不和我商量一下,就去做……,我很無語,有時候孩子拿課本去給他爸爸背課文,我老公就說:背什麼背,去一邊去。現在孩子也都不想和他溝通學習方面的事了。我都怕孩子在這環境裡面也會變成遇事就抱怨的人。


堯木木


一個人天天埋怨說明這個人正在走下坡路,舉個我身邊的例子吧。

我表哥前兩年在北京打拼,做軟件行業,正值軟件行業下行的時期,我表哥本身天賦又比較差因此一直碌碌無為。

眾所周知,在北京混出來的要麼有錢、要麼有勢、要麼的確有本事,我表哥家裡雖然有點小錢,但是在北京還是太不夠了。因此表哥在北京過的非常的壓抑,雖然說程序員一個月也有個一兩萬,但是北京一平方房子都五萬起。

因此我表哥的情緒每況愈下。

現在的企業大多數都是996,壓榨你的社交時間,我表哥在北京又沒有什麼朋友,因此人越來越壓抑,遇事就開始埋怨。

從前我經常心理有什麼事都會跟我表哥說,因為表哥在大城市北京打拼見識廣,能給我不一樣的視野,我很開心。

但是自從他越來越愛抱怨後,我就漸漸不喜歡跟他聊天了,我一遇到困難,跟表哥一說,他就開始抱怨,怨社會,讓我吸收負能量,很不舒服

其實生活中常常會存在各種各樣的阻力與困難,自然也就誕生出了一種名叫抱怨的情緒,而一個人的下坡路,恰恰正是從抱怨開始的。

我們可以以樂觀的心態去思考解決辦法,我們也可以去抱怨外界環境,你怎麼選擇,結果就是怎樣的,如果你選擇從來不抱怨,你也將會過得越來越好!


愛喝酒的小Q


我特別討厭遇事埋怨急躁的人,路上埋伏的都是他的理,因為我爸就是典型的這種人,我和弟弟都已結婚生子,30幾年了在我的印象裡他向來是這樣脾氣暴躁,遇事不冷靜,張嘴粗話閉嘴酒話,從不分析從不自省,總是先把壞脾氣演繹到極致,好事壞事在他脾氣影響下全沒有好結果,在這種家庭裡,我媽忍氣吞聲沒地位,我膽小懦弱,弟弟心理狀態比我稍好點,後期在工作生活裡,我和弟弟漸漸脫離原聲家庭帶給負面影響,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比別人多走些彎路。我感激他養育之恩,然而家和萬事興,如此簡單的道理,他一丁點兒都不懂。


冰檸橙夏3


喜歡埋怨的人,其實心理狀態大致可以這樣進行解剖~


首先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喜歡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把自己高高置於一個評判者和裁判的角色。在任何問題和事情上似乎都擁有強者的無比正確感,權威意識,骨子裡卻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穩定性,表現出來的都是嘮嘮叨叨與碎碎念。

最是常見的是,你這不行,那也不行,這沒做好那也沒做好。彷彿這個世界,一個家都是埋怨者做的做的最好一樣。

在這個貌似強人的背後,則是內心的不自信,對家庭和諧穩定的不確定性,有此成為神經質和條件單身的指責評判,最不能直視的才是骨子裡的安全感缺失,而不僅僅是一種習慣。

其次,是家庭生活的習慣養成、培育並強化了這種喜歡埋怨的強勢強權角色定位,甚至不乏實質上外強中乾的狐假虎威的虛張聲勢,已到遇上挑戰,則比誰都會崩潰的快。

在一般的家庭生活裡,總有一個人自覺或不自覺的會成為這樣一個"領導"角色,來充當舵手,發號司令,也不分男女,只要養成了習慣,有人逆來順受,有人就會作威作福,久而久之,遇上不如意,不滿意之處之事時,也就習慣性的把埋怨,指責別人視為己任。

誰都知道,家庭生活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就算又約法三章的約定,也完全不同於社會,企業管理那麼剛性或規範,就算有錯只要不觸及底線或法律,再大的錯或事,其實都是茶米油鹽雞毛蒜皮的小事,這對於喜歡埋怨的人來說,也多半都是發威,借題發揮的之處。

雖說談不上刷存在感,但至少從心理上是存在表現自己,表達自己得優越感的心理動因的。但是,一旦遇上絕地反擊,挑戰,這種強權權威也往往最容易繳械投降,不堪一擊。

這也是為什麼這種性格,家庭現實生活中,最容易出現意外解體的一個重要歷史成因。

所以喜歡在家庭裡埋怨的人,並不等於就是一貫正確,而更多可能就是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存在感,優越性,相反,往往會成為地雷和引爆器。

而埋怨本身就是一個負能量的典型代表。不論是對外交往還是家庭生活,都是令人生厭,不討人喜歡的表現方式,不具備建設性,更沒有客觀的公允性,反而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和殺傷力。

如果在家庭中長期遭受埋怨這種語言暴力侵害,就算是一個心理健全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因此患上焦慮,抑鬱甚至演變為暴力傾向,都是有可能的。

這在許多家庭暴力相殺案件中,如果去追根溯源,你會發現一個最重要的特徵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忍再忍,忍無可忍何須再忍時,往往就是所有不滿積蓄之後的總爆發,大清算,大結局了。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遠離喜歡埋怨抱怨的人,固然可以讓你的生活就會少去很多不開心和自信心,但事實上很難做到。

所以,唯一可以改善的是:喜歡埋怨的人,面對彼此缺點時,少一點習慣性的指責多一點同理心的理解,就算有不足不滿意,也要多一些耐心,懂一點包容,在心平氣和的反思中,在不斷的互動交流中共同成長,這樣的家庭婚姻才有意義。


天地逍遙一過客:專注小微企業模式設計與品牌策劃管理,關注情感分享。你有故事我有張良計,歡迎關注、私聊。


談天說地大師兄


遇事就抱怨,抱怨他人全不對,對的只有她自已。


其實這種人眼高手低,做得最不好就是她,她是最沒資格說人的人。

分析一下這種人的心裡:

①打壓別人打壓家人,在心裡上讓自己占主導地位。

②事後諸葛馬後炮,指責抱怨家人當初不應該那樣做,應該怎樣怎樣。

③心胸小,斤斤計較不體貼別人辛苦和不易,只放大自己不適和付出,抱怨家人照顧少關愛少。

這種人負面情緒太重,凡事不從正常視角去看問題走偏道。把周圍人當垃圾回收桶,時不時去傾倒。

愛抱怨的人說的那些抱怨話,也許會讓我們聽著不愉快,不能忍受而爭吵。

想想又何必呢,拿她的錯讓自已生氣,不值!


陳一222


家庭中遇事就埋怨的人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從其原生家庭習得的喜歡抱怨;

這種情況一般要追溯到其童年的經歷,往往這種人在童年的經歷中曾經有過見其父母互相抱怨或者在其面前抱怨的經歷。

(一)這種人的原生家庭的父母的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可能就是喜歡埋怨的人,他們可能經常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抱怨,從而讓其孩子在其言傳身教中養成了遇事喜歡抱怨的習慣。

(二)在Ta的童年,其父、母或者是因為生活中的不順,或者是因為對其配偶的不滿而產生怨氣,由於缺少發洩的途徑或者方法,對教育方式也因為自身文化的侷限等,直接在孩子面前抱怨種種不滿之處,或者把別的地方產生的怨氣撒在孩子身上。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對家長這種方式的耳濡目染而內化成自己的一種發洩情緒的方式。

……

二、喜歡抱怨的人本身是個缺乏責任感的人。

這種人本身缺少主見,或者不願意承擔因為做決定所帶來的責任,所以很多事情都讓家庭其他成員做決定。但是對方做的決定又不合Ta的想法或意圖,往往這樣的事情很多,所以也就經常產生抱怨。這樣的抱怨涉及到方方面面,無論大事小事都可能產生,其家庭成員就感覺到對方似乎每件事都在抱怨。

三、本身夫妻之間就存在問題。婚姻本身就是不太合適的婚姻。兩人之間各方面差距太大,比如文化、修養、衛生習慣等等。一方面忍受不了,另外一方面又因為各種原因必須繼續。所以只有發洩一下,那就只好在埋怨中讓自己舒服一點了。

四、遇事就埋怨的人,客觀上還是缺乏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怎麼樣埋怨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是不包括埋怨。我們遇到問題,心裡產生了糾結和不滿,埋怨帶來的卻只有消極的回饋,對問題的解決並沒有建設性的改善。

……

總而言之,在家中遇事就埋怨的人自身都是有一定問題的,不管引起埋怨的是什麼原因,埋怨者都應該首先解決好自身的問題。自身的問題先解決好了,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冬眠的夢


  每個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個喜歡埋怨的人“神存在”。埋怨的主題有太多:家務事、同事關係、孩子的功課、另一半的生活習慣……似乎什麼都能拿出來埋怨一下,這群人就是習慣性的愛吐槽,被稱為“慣性抱怨者”。

  她們常常懷著以下三種心理:

  1、宣洩負面情緒。

  他們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周圍的。透過這副眼鏡,他們看到的家裡的一切常常是不令人滿意的、家庭成員的所作所為是達不到自己的標準的。

  因為對周遭的看法消極悲觀,內心積聚太多的負能量,不能向內自我攻擊,只能尋求出口向外發洩。抱怨正為此提供了一個宣洩的出口,“倒出”不滿情緒,以此降低焦慮,獲得自我保護。

  這種行為及情緒稱埋怨,常常因為事情不像自己所期望和想象的那樣,所以心裡很不舒服,把自己內心的不如意和不順心明裡和暗裡發洩到自己認為原因所在的人身上,以表達自己的不滿和生氣

  @小文:有次出差遇到一對夫妻在酒店的大堂吵了起來,只見丈夫不停的埋怨自己的妻子“都怪你,都說了很多次了,你這粗心大意的毛病怎麼就改不了呢?”“這下好了,這幾千塊錢現在不知去向,你說你怎麼這麼沒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兩人聲音越吵越大,全然不顧店裡的其他客人和前臺尷尬的服務生。

吵了很久,我大概也聽明白了:妻子在刷卡結算房費的時候輸了幾次密碼按下確認鍵之後,手機提示扣款成功,但是服務人員卻說沒有收到入賬。開始是妻子跟服務員爭執,後來服務員在電腦上再三查核,確實是沒有收到錢。於是妻子登陸網銀賬號發現錢已經被轉走,撥打銀行客服電話後,客服稱錢確實已經轉出,但是也沒有劃入酒店賬戶,可能是在轉賬的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故障,這筆錢暫時被凍結了,需要過段時間才能返還。

最終妻子又刷了一筆錢給酒店。本來是小事,錢也沒有損失,只是會耽誤一點時間而已。但是做丈夫的不依不饒,當著眾人的面對妻子數落不停。

  2、渴望被理解和關注。

  當自己的內心需求沒有被滿足,付出的努力沒有被認可,就會以扭曲的方式“求關注”。

  比如,在外奔波的丈夫抱怨妻子不關心自己,婆婆幫忙帶娃抱怨媳婦不知感恩。即便他們想好好愛對方,也採用了不恰當的愛的表達方式。比如,媽媽為了督促孩子學習,時常抱怨孩子不求上進,結果是適得其反。

  @Miny:有一對小夫妻上了《老孃舅》節目,原因是夫妻倆生了女兒。老婆為了帶小孩,辭職在家,家裡的開銷全靠老公一個人來扛。

女兒雖然已經斷奶了,但很愛喝進口的配方奶。一個月單配方奶的開銷就要上千。孩子爸爸認為配方奶不是必需品,可以讓女兒慢慢戒掉了。

  但是孩子媽卻認為女兒愛喝配方奶,而且配方奶裡面的微量元素對女兒的身體發育有幫助,堅持不肯斷掉女兒的配方奶。

  男方認為:“我每個月的收入就是這麼些,哪裡有錢再去買配方奶。要麼你去上班。”

  女方覺得自己吃虧:“你當初娶我的時候,說會好好待我。現在孩子這麼小,我身體也沒養好。你一個男人連女兒的奶粉都買不起,算什麼男人!你的擔當在哪裡?!”夫妻倆就開始了相互的埋怨。

  這時,孩子的外婆就介入了進來表態道:“只要孩子想吃,每個月的配方奶粉錢,我這個外婆來出”。

  事情看上去好像由於外婆的資助解決了。但外婆每個月出奶粉錢之後,總覺得這個女婿能力太差,感嘆女兒這是下嫁,心疼女兒。老婆看著自己媽媽每個月都貼錢,男方家裡一點動靜都沒有,自然心裡也不平衡。

  平時嘴上難免抱怨,於是夫妻的感情出現了明顯的裂痕,最終走上了離婚路。

  3、不敢承擔責任。

愛抱怨的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自己都是對的,錯都是別人的。這句話是說:在意識層面,他們不能接受自己是錯的這一事實,必須把錯誤推卸給別人。

  他們對現狀不滿,對某人怨恨,但自己又不願意改變處境,或者說害怕改變後依然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通過抱怨可以推卸責任,獲得安全感。

  @蘇明哲:《都挺好》裡的他的名言:哎呀,都是一家人嘛!真是太讓我失望了!

  實際上,抱怨的本質是對當下的不接納,發洩出哀傷、痛苦和不滿等不良情緒,適當宣洩是很正常的,如果被抑制,情緒只會堆積在心底,變成“心理包袱”,也徹底堵住自己的心門。

  恰如弗洛伊德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但長期不停抱怨是會產生物理損傷的,長期處於埋怨和被埋怨帶來的焦慮或壓力下,海馬區神經會受損,而這塊區域正是負責問題解決和認知功能的。

  接著,愛抱怨的人,記憶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下降。從百度中也會看到“研究顯示大腦海馬區受損影響想象力”,海馬區功能受損,升高其他精神障礙的發生風險(如抑鬱及痴呆)。

同時埋怨還會釋放一種叫做皮質醇的壓力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可能抬高血糖指數,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建議多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和看待問題,而不是隻是關注自己的想法,強調相互理解和信任。

  謝謝您的閱讀!!請您小手點點關注,麼麼噠!微信公眾號:心理竹先生,諮詢請您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