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三國演義》中人物眾多,你認為前五個主角是誰?為什麼呢?

五金員工陳可為


《三國演義》人物眾多,前五位主角為劉備、諸葛亮、關羽、曹操、孫權。。。劉備為沒落的漢室宗親,少年時就志向高遠,歷經三十餘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以拯救大漢為己任,白手起家,終成霸業。《三國演義》以劉備延續大漢為正朔,詮釋了劉備少年勵志努力進取百折不撓戎馬一生的人生經歷,從諸侯割局到三國鼎立的混亂局勢和恢宏場景,使廣大讀者深切探討。。。諸葛亮和關羽是智慧和忠義的代表,劉備在隆中請出諸葛亮,事業風生水起,由如神助。諸葛亮的策略規劃治理水平是三國時期最高端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最崇高的,諸葛亮半人半妖的智慧是無人能及的。劉關張桃園結義情深意重,關羽張飛不懼艱難險阻終身追隨劉備。不管曹操怎樣厚待關羽,關羽不為所動,關羽不忘初心,劉關張三位一體,生死與共。關羽忠義可嘉,為劉備復興漢室捨身忘死,做到了人生在世驚天地,泣鬼神的一番大事,奠定了武聖的位,得到了後世的謨拜。。。曹操文韜武略,挾天子令諸侯,名為漢相,東征西討,想一統天下,實為己天下。得到劉備孫權的抗拒,只能統一北方,為曹魏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愧為三國時期的領軍人物。。。孫權據有江東,已立三世,憑地理之優勢,稱霸一方。有曹操劉備在,孫權無力奪取天下,為確保三足鼎立,孫權首鼠兩端,對魏蜀互有牽制,保持平衡。孫權有超強的政治頭腦,讓偏居一隅的東吳在紛爭的三國時代立於不敗之地,也不愧為一代雄主。以上五人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為《三國演義》大放光彩。





劉坤忠120


《三國演義》的五個角色或者叫核心人物有5個,分別是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諸葛亮。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

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

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

2、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

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

3、孫權

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

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

4、司馬懿

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裡(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

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佔有。

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

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

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攻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5、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

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

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準備攻魏。

六出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于軍中。











傳統銀文化


有劉備、曹操、孫堅、袁紹、袁術等。

1、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

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

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 ,葬惠陵。

2、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3、孫堅

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

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4、袁紹

袁紹(?-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

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5、袁術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

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

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餘眾奔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 ,但未受人承認。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後於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寂寞匠人


2分鐘前

應該是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再無他人。

曹操,是一代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曹操佔據了北方,盡佔地理位置優勢。北方農牧業發達,經濟基礎好,曹操雄才大略,善於用人,廣攬人才,量才用才,實行屯田。由於曹操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三國歸晉。

劉備,奠定三國鼎立的重要人物之一,善於仁義招人,感情用人,麾下一度擁有一統天下的將帥。一生剛柔相濟,老淚和野心並存,謀略與勇氣兼有。

孫權,同樣是奠定三國鼎立的關鍵人物。辛棄疾詞雲,“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可見孫權,也是當世的英雄,孫權善斷,用人不疑,成就了自己的帝業,也成就了青年帥哥周瑜,建立了永垂青史的功業。

諸葛亮,蜀漢丞相,軍事謀略家。一生有幾個關鍵點,“隆中對”,運籌帷幄之中,擘畫三國鼎立之勢。“六出祁山”,壯志未酬,經典留史。“七擒孟獲”,智慧感情疊加,平定一方亂局。“五丈原隕落”。一生勤勤懇懇,夙夜在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贏得“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良相之美譽。

周瑜,吳國青年軍事統帥。孫劉聯手康曹,留下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丹陽借兵”,“草船借箭”等傳奇故事。周瑜火燒連營,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有詞雲“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一代青年才俊,人生大放異彩。



凌風劍俠


應該是三個主公:曹操、劉備、孫權。加上諸葛亮和司馬懿。

從書上出場順序上看,東漢末,狼煙四起,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宦官弄權,董卓進京,曹操出場獻刀,刺殺不成跑路,回老家拉隊伍。正式開始登場,隨後一直都是主角自帶光環,挾天子以令諸侯,滅袁氏家族,最終平定北方,建立魏的基業,讓兒子成功登頂。

與其大約同期,劉備不賣草鞋了,拉了關張二人,桃園三結義,起兵平黃巾,跟了幾個頭頭,混的不咋樣,到處跑,最後從劉表那弄了小地盤,主要是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才開始有起色,後連孫權抗曹,借荊州,入益州,混到了穩定的地盤,最後稱帝。

孫權出場比曹劉晚,開始他老爸孫堅、老哥孫策,借兵打回江東,留下了根基,孫策遇害,他正式出道。連劉抗曹,向南發展,建立了吳。

司馬懿出道應該不遲,不過一直被三大牛光環蓋住了,他主要是曹丕手上,風光無限,平叛,抗蜀,最後奪權,為司馬家的最終奪帝位,統一中國,打好了基礎。

三國演義前面是說,曹、劉、孫,中間加上了諸葛亮,三國鼎立後,主要是諸葛、司馬鬥法了。

所以說這五人是絕對主角,而且五人與他人及相互的鬥智鬥勇是重點描寫的,讀來感慨良多。


四顧20DD


《三國演義》中人物前五主角我以為是

1諸葛亮

2曹操

3關羽

4劉備

5司馬懿

為什麼呢,從他們的貢獻來看的。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大亂就必有大治,這統一也是個過程,先局部統一,而後整體統一。《三國演義》前期就是形成三足鼎立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主角紛紛登場的過程。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他為天下大事的鼎立形成居功至偉,絕對的主角,放在第一位;前期劉備率領關羽、張飛破黃巾,會同十八路諸侯共破董卓,晃悠了多年,沒得到諸葛亮之前,連個像樣的城池都沒有,得虧關羽等人鼎力相助才得以生存,蜀國的形成主要圍繞著劉備為核心,諸葛亮、關羽等人之力,劉備、關羽也絕對是主角;三顧茅廬之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滅了呂布、袁紹、袁術等人,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可謂是北方已經統一,三足鼎立,獨佔一足,絕對的主角無疑。司馬懿,三國中後期響噹噹的人物,與諸葛亮鬥智鬥勇,也是唯一可以抵擋孔明的人物,他不僅起到了維護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且還為統一三國奠定了基礎,毫無疑問,也是主角之一。

為什麼說他們五個前五的主角呢,請看細節:

先說劉備、關羽,從第一集開始,劉關張就露面了,關二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了,面如紅棗,臥眉鳳眼,身高八尺,哥三破黃巾起義,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之時,未見呂布就被華雄驚到了,連斬了潘鳳之流,關羽小試牛刀,曹操給他倒了一杯酒,酒還沒冷,關羽就提著華雄風頭回來了,沒過多久,哥三又大戰呂布,嚇得呂布趕緊回城。後來曹操攻打新野,擼了劉備家眷,關羽被迫降了漢,封為漢壽亭侯,斬顏良誅文丑,報了曹操之恩,得知劉備下落,過五關斬六將,戲份十足啊,而他的一切行為舉動其實都是圍繞皇室宗親,天子皇叔的劉備展開的,可以說二人出場的時間都差不多的;赤壁之戰後在華容道義放曹操;又在收取城池之中大戰黃忠,後來奉命駐守荊州,又有單刀赴會,放水淹七軍,大戰龐德,嚇得曹操都要遷都了,最後敗走麥城,寧死不降,劉備因為此事親率大軍攻打吳國,卻不幸失敗,自此蜀國元氣大傷。

再說說諸葛亮和司馬懿,諸葛孔明神一樣的存在,天下本無三分可言,諸葛亮很自信啊,由於自己的存在,活生生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要知道他出來之前,東吳和曹魏已然成形,可以說他是創造者。以他出色的軍事才能,自出茅廬鮮有敗績,火燒新野,燒的曹操親自來迎;赤壁之戰中更是一個總設計者,主導了這場以少勝多的千古著名的戰爭。幫助劉備奪取荊州,緊接著奪取了西川等地,硬是讓劉備從未有一城一池到擁有一個國家。劉備死後又有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名場面。諸葛亮生前最後幾年更是與司馬懿相互纏鬥,相互成就,兩位都是出色的軍事家。也只有司馬懿可以抵擋住孔明的攻勢,側面顯示出他的厲害之處,司馬懿老謀深算,潛伏多年,可以活了很久,熬死了曹操的孫子,最後假裝稱病卻奪取了曹魏的兵權,為兒子統一三國奠定了基礎,絕對的主角。

最後說說曹操,雄才大略,不僅是軍事家,文學方面也不錯的啊,三國君主中唯一一個自主的領導人,也是最有才的君王,劉備、孫權是無法匹敵的。曹操領導有方,手底下謀士,主意是下面人出,最後拍板的人是他。前期跟劉備有煮酒論英雄的精彩名場面,也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詩詞等等;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歷經滅呂布、袁術、袁紹,平定遼東,親自參戰並指揮戰場,就是這樣統一了北方,創立了魏國,要不是諸葛亮逆天之才輔佐劉備,恐怕統一天下的人就是曹操了,曹操是三國鼎立的締造者之一,絕對的主角。

你認為第六的主角是誰,歡迎交流:


平凡的時代奮鬥者


竊以為,前五當數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

曹操,一代梟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有曹操,方有三國。但見這曹氏孟德,於百官之上,朝野中樞,舉大旗,南征、西進、北伐往東去,雖未立國卻統一了大半個國。揮戈中不失風采,創建安文學,於浩蕩疆場裡謳歌《觀滄海》《短歌行》。不愧將才、鬼才也。

劉備,政治家,蜀漢開國皇帝。

好一個劉玄德,桃園結義攏將才,大戰呂 佈讓彭城。煮酒論道識英雄,三顧茅廬迎賢達。西川稱帝第一人,寬厚仁慈惜英良,親民愛臣如出己。

諸葛亮,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如神,茅廬創出三分天,連火燒得曹軍敗。赤壁巧鏖兵,聯吳擊破曹孟德,又借荊州助劉氏玄德奪天下。功成名相治安邦,忠誠不二輔幼主,鞠躬盡瘁終不渝。

孫權,人稱吳大帝,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

孫權者,大帝也,雖武不比梟雄,計不如諸葛,但大喝一聲,自是雄才謀膽略。善用猛將奪荊州襲關羽。不畏蜀軍之強燒聯營,終能勝出稱帝王。

關羽,三國蜀漢名將、中國武聖。

好一個"美髯公",上陣三綹美須飄,橫刀九尺虎軀搖,唬得對手五魂消。桃園結義拜衷腸。斬得華雄劈顏良,過了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保駕王。襄陽城裡殺龐德,威震華夏為忠良。


頭題悅讀


《三國演義》前五主角,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司馬懿。

曹操

曹操,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展現了他非凡的膽識與智慧,他以漢朝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一統中國北方,並且他實行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的政策,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改善。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也是極其成功的。

諸葛亮

諸葛亮,號臥龍,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劉禪繼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五次北伐過程中,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董卓

董卓,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中平六年,受大將軍何進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動亂,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駕大功,回京後便掌權。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之後不久又害死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

司馬懿

司馬懿,權臣,諸葛亮的死對頭, 曹操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在明帝時,他曾任大將軍,後遭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劉備

劉備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但他屢次遭受失敗,因此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等諸侯。他主張以德服人,收到了天下人的尊敬,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建立了蜀漢政權。但是因為關羽的死,他一意孤行,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破壞了聯吳抗曹的方針,這加速了三國歸魏。劉備這裡是糊塗呢,還是說他講義氣呢?


南十三


《三國演義》的核心人物有5個,分別是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諸葛亮。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

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

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

2、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

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

3、孫權

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

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

4、司馬懿

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裡(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

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佔有。

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

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

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攻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5、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

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

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準備攻魏。

六出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于軍中。





晚安倆寶的爸比


《三國演義》最精彩的部分,都在諸葛病逝五丈原之前。

曹操丶諸葛亮丶司馬懿串起了三國的頂樑柱。曹操在前部叱吒風雲,起鄉兵勤王,獨自欲刺董卓,不成詐以獻劍,然後出逃。途中為自保殺人,喊出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威震逍遙津。後來封為魏公,為魏國代漢打下了基礎。

諸葛亮出山《隆中對》,為劉備集團規劃了入川打下蜀漢基業。諸葛亮舌戰群儒,與孫權丶周瑜喜結同盟,共抗曹操。赤壁之戰,諸葛、周瑜聯手挫敗曹操,三國局成。

諸葛安居平五路,六伐中原。與司馬懿鬥智鬥勇。司馬懿權傾朝野,諸葛死後,司馬氏成了風雲人物,先後迫降蜀漢丶東吳,統一中國,建立晉(西晉)。

三大主角,都寫得精彩。曹操丶諸葛亮丶司馬懿都是史上赫赫有名的謀略家丶軍事家。曹佔據了天下大部以上,諸葛輔佐了兩代以賢相丶智慧化身,司馬懿為三國歸於晉奠定基礎。

後三國司馬氏的對手是諸葛徒弟姜維,九伐中原,終功虧一簣。

三個國君一個扶不起,一個殘暴,一個為擺式。

除了三大謀略家都是權傾朝野的掌門人。另外兩個主角非劉備丶關羽兄弟倆不可。從桃園結義,來自社會底層的劉皇叔丶關羽難兄難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三顧茅廬,喜得孔明,走上正規,步入王侯將相。

劉備是以正統人氏匡扶漢室起家,得諸葛又以光武中興自勵,奈地小人寡,終不成勢。

關羽是以義薄雲天的形象襯托劉皇叔,君賢德臣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刮骨療傷,水淹七軍。無奈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三國為續漢的劉備宣傳了仁義,卻不經意把二弟關羽捧上了關帝廟。而諸葛川民為他立了武侯祠。將忠義丶相賢慧,都超越了三國所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