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他是中國現代文化界的“全才大師”,集作家、翻譯家、文學史家、藝術史家、文獻學家、藏書家、考古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於一身,在眾多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


他的一生開創了許多“第一”:


他是民間文學和俗文學研究的最早倡導者,著作《中國俗文學史》是這一領域的扛鼎之作;

他主編的《兒童文學》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啟蒙;

他是中國第一位介紹泰戈爾作品的人;


他的《俄國文學史略》是第一部系統介紹俄國文學的專著;


他的《文學大綱》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學通史;


他的《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最早全面介紹了世界考古學成就……


他就是生在溫州長在溫州、原籍福建的“文化全才”鄭振鐸。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26歲留影


鄭振鐸(1898~1958),筆名有西諦、C.T.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長樂。1919年開始發表作品。1931年起,去北平任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校中文系教授;後去上海工作,任商務印書館編輯等職。


1949年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被譽為“文化全才”;出版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佝僂集》《中國文學研究》三冊等。他寫下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貓》《燕子》《離別》等為國人所耳熟能詳。


1958年10月17日,因飛機失事而殉職。


生於溫州城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溫州舊城


晚清時期,在溫州城區乘涼橋有一座被稱為“炮丁“的宅院,1898年12月19日,鄭振鐸出生在這裡。在乘涼橋出生的還有他的姊妹鄭綺繡等兩人。


鄭振鐸的父親是長子,鄭振鐸出生後成了長孫。


第一個孫子出生,祖父捻著鬍鬚非常高興,這一天家裡如逢盛典。孩子“三朝”那天,他們請來一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公子將來大富大貴,只是命相上五行缺木”。祖父略一思索,便給他起了個小名叫“木官”,大名“振鐸”。振鐸,有“搖鈴發出號召,一呼百應”的意思,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幹出一番大事業。鄭振鐸在上輩人的鐘愛和寵愛中慢慢成長。


然而在他七歲那年,在外地任職的父親突發急病,被送回溫州治療,不久便在溫州去世。在喪子打擊下,祖父也很快病故。剩下寡母幼子,家道日趨貧困。


八九歲時,母親將他送到城區縣城隍(今公園路)底一傢俬塾讀四書五經。十二三歲時,他進入三官殿巷永嘉第一高等小學學習。因家庭貧困,冬天寒風刺骨,鄭振鐸仍穿一身單薄衣衫,從而患上慢性鼻炎,經常掛著兩行鼻涕。調皮的同學給他起綽號叫“鼻涕佛”。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積穀山一帶是鄭振鐸兒時經常遊玩的地方


而比鄭振鐸大兩歲的夏承燾是鄭振鐸要好的玩伴。那時他常拉著默默讀書的鄭振鐸玩耍,做這個年紀男孩子喜歡做的事,如去池塘撈蝌蚪、去古墳堆裡逮蟋蟀。


學校裡的國文老師黃小泉和藹、忠厚、熱心又開明,對破衣爛衫的鄭振鐸格外愛護。每逢假日,他常帶鄭振鐸、夏承燾等人去附近的積穀山春草池、飛霞洞等處遊玩。給鄭振鐸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的回憶性文章《記黃小泉先生》裡,這樣寫著:假如我對文章有什麼一得之見的話,小泉先生便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真正的指導者。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黃小泉 像


鄭振鐸後考進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因交不起學費,他曾斷斷續續輟學,但最後還是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中學。1917年,他考進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難忘溫州人

1919年起,鄭振鐸開始發表作品,並與沈雁冰等人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文學週刊》《小說月報》等。1927年,鄭振鐸旅居英法等國,回國後曾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以及任職上海商務印書館等。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期間,鄭振鐸與商務館元老之女高君箴結婚。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鄭振鐸創辦的《小說月報》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全家出遊之前。後排左起:鄭爾康、鄭振鐸、高君箴;右側抱小女孩者為女婿薩空了;攝影者為女兒鄭小箴。


在離開溫州後,無論在北京還是上海,凡家裡有溫州人來訪,鄭振鐸總愛用溫州話與他們交談。如他常往來的溫州文化人中,有當時復旦大學著名教授、瑞安人周予同以及著名詞學家夏承燾、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等人。


而鄭振鐸和周予同(1898-1981)關係最為密切。他們是同鄉又同齡(鄭生於1898年12月19日,周生於同年1月25日),在北京曾一起參加五四運動。到了上海,他們又同在商務印書館做事。鄭振鐸先編《兒童世界》一年,後編《小說月報》多年,周予同編輯《教育雜誌》多年。在鄭振鐸《回過頭去“附錄”》一文中,有周予同的描寫:“予同,我們同伴中的翩翩少年,春二三月,穿了那件湖色的紡綢長衫,頭髮新理過,又香又光亮,和風吹著他那件綢衫,風度是多麼清俊呀!”


夏鼐和鄭振鐸真正相識在1947年的南京。那時,鄭振鐸正在編《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為蒐集材料來到夏鼐工作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比他小十幾歲的夏鼐領著他參觀考古組的古物標本。後來他們又有過數次接洽和拜訪。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被任命為文化部文物局局長,1950年中國科學院設立考古研究所,鄭振鐸兼任所長。他數次發信催促夏鼐北上,並鼓勵他擔任考古所副所長職務。周予同,夏承燾、夏鼐等溫州人常到鄭振鐸家相聚,他們說溫州話、喝溫州楊梅酒。


1958年10月17日,鄭振鐸根據工作需要,要率一個文化團出國訪問,這天的早上,他起的特別早,在整理完隨身需要攜帶的衣物後,他匆忙給上海的好友寫信,信中說“我要動身去阿富汗訪問,先到莫斯科,再轉塔什干,然後換機直飛喀布爾……”。寫完信,他看了下時間,就匆忙的吃下早餐,然後跟家人說他要走了,便由兒子陪著趕往機場。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結果到達機場後,因為天氣不好,航班被取消了,他又回到了自己家中。下午,他接到飛機可以起飛的通知,便再一次跟母親和妻子道別:“我走了,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別的話,竟然一語成讖。


在客機起飛不久,便在飛往莫斯科的中途發生故空難,鄭振鐸不幸殉職,他和妻子的簡單道別卻成了永久的訣別。鄭振鐸的遇難讓妻子高君箴萬分悲痛,其後高君箴遵照鄭振鐸的遺願,將他一生收藏的10萬多冊書籍和珍貴的字畫、文物和手稿等全部捐獻給了國家,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夏承燾在鄭振鐸飛機失事20週年後,寫下一闋《減字木蘭花·有懷西諦學兄》,回憶七八歲時一同就學情景:“崢嶸頭角,猶記兒時初放學。池草飛霞,夢路還應繞永嘉;百編名世,十載京華攜手地,傑閣秋晴,遙指層霄是去程”。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筆下溫州情

溫州是鄭振鐸的出生地,給他留下深刻烙印。這些烙印留在他的生活裡並付諸筆下。他一生寫過眾多文章,與溫州相關的也不少,如詩歌《雁蕩山之頂》《小弟弟之死》;小說《五老爹》《家庭的故事》;散文《宴之趣》以及紀實性文章《黃小泉先生》等。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鄭振鐸手稿


散文詩《雁蕩山之頂》是他的遊覽雁蕩留下的印跡。而對小說感興趣,也是在溫州開始,當時的他讀了不少“繡像小說”。除了文字,鄭振鐸還特別喜歡“繡像小說”中的插圖。年少的他還給插圖塗上顏色,如關公的臉畫上紅色,張飛的就畫成黑色。他後來說的“書籍要有插圖”,就是在溫州讀小說時想到的。在他的著作《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文學史》裡,也是特別突出插圖。其中《中國俗文學史》是1938年在長沙出版的,當時印刷條件很差,沒有插圖,留下遺憾。後來他組專門研究木刻,補上這一缺憾。而鄭振鐸小說《家庭的故事》,寫的也是溫州的人和事。小說中的人物原型大都生活在溫州,如文中孔乙己式人物就是溫州親友,經常給他講三國故事,對他的童年影響很大。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鄭振鐸全集


1927年,由周恩來領導的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後,蔣介石發動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參與起義的鄭振鐸離開上海赴歐避難。在輪船上,他寫下散文《燕子》。


“這便是我們故鄉的小燕子,可愛的活潑的小燕子,曾使幾多的孩子們歡呼著,注意著,沉醉著,曾使幾多的農人、市民們憂戚著,或舒懷的指點著,且曾平添了幾多的春色,幾多的生趣於我們的春天的小燕子!”


鄭振鐸的兒子鄭爾康曾說過,當父親看到海上的海燕時,心中泛起了鄉愁,這鄉愁就是對溫州的思念。

一場空難帶走這個溫州人60歲生命!財產全部送給國家

《我與鄭振鐸先生》 作者 夏鼐

《鄭爾康:憶先父鄭振鐸在溫州》作者 金輝

《溫州百年風1876~1978》

《全才大師鄭振鐸》 作者 小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