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唐朝人都留鬍子嗎?

三花貓的夏日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唐朝人非全部留鬍子,只是古人以須為美。

鬚髯,亦即吾所謂之鬍子,從面上看是男子主之外貿體徵一焉,謂生於口四及頤上之毛,或亦可抵鬢。長鬚者,男子長之志,亦丈夫可成立之一象,在昔,必留之。

鬍鬚發展史

一、三國關羽。

三國時有一著之戰神,則留著一把黑順溜之長鬚,為世譽為“髯”,信皆思得此關羽。是時多男子亦將留須為男子氣概也,亦論美男子之法一,顧電視劇中多上者思之時手捋須者,別有一種奇之俊味。


二、魏晉美男。

魏、晉之大務觀上之美男,且如女子之面若桃花,但須於頭上簪,又在面塗脂粉,故此一世之男子,不好留髭者,非其年大者。故至今尚多在貶魏晉之風,試思之滿街的男子似女也花枝招展,實雌雄難。

三、唐後之變。


唐以後之男子雖復留須的習矣,然此非強制性也,一切可以意而定。且有言若家中有長者子中之男子則不可留須,以此為成也,亦衰老之象,而“百”此字亦有時指代家長者卒,故孝順之男子於長世莫留須。且此時之男子於髯者亦有數種可擇,時上亦為美觀,美須亦能示己之形加分。

四、近代。

至於近今後,男子多之時為美與衛生不再留須矣,以此會給人一種不潔或過宿之印象,而今人皆願歲月於其面之刻能輕也。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我們現在人說的鬍子,我們都很明白是指的哪裡。但是在古代,鬍子不一定就是指“鬍子”。

基本知識:

先秦兩漢時期多用“須”,指的是下巴上的鬍鬚。

“髭”出現在戰國初期,指唇上鬍鬚,而“髯”則是出現在戰國中期,指耳旁臉頰上的鬍鬚。

魏晉到宋元期間,“須”指代所有鬍鬚的意思,而“髭”“髯”(zī rán,音同孜然)二字仍舊保持原有用法。

唐朝,“髭”有了引申義,鬍鬚也可以用髭來指代。而“胡”之一字,在漢代僅發展出“動物頷上的鬍鬚”一義,尚未用來形容人。直至南北朝時期,“胡”才有了“人的鬍鬚”的表達,還與與“須”“髭”“髯”連用。

唐朝時候是什麼情況?

唐朝的時候,關於鬍鬚有幾個特點:

1.佛像上有鬍子。

這是的佛像,多以王侯的形象來表達,帶上鬍子表達說和藹自然的意境。從這一點看,唐朝人是有鬍子的,而且還會做簡單的打理和收拾。

2.唐朝時的人們對鬍子的態度比較自然。唐代王燾編撰的《外臺秘要》裡記錄瞭如何將白髮染黑,如何毛髮永不再生的方子。這足以說明當時人對鬍子的隨意態度。


慢讀老故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只唐朝男性留鬍鬚,中國古代男性都有留鬍子的習慣。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男性的髮式、服飾、社交禮儀有了很大變化,男人理髮和剃鬚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蓄鬚的傳統才漸漸消失。

鬍鬚是男性性成熟的標誌,“鬚眉”是成年男子的代稱。古代中國男人對鬍子是非常重視的,到了一定年齡,都要留鬍子。沒有鬍子的人被稱之為“天閹”,古人認為生理上是有問題的。古人不厭其煩的對鬍鬚進行了分類,唇上的鬍鬚叫作“髭”,唇下的鬍鬚叫作“糶”,頰旁的鬍鬚叫作“髯”,下巴的鬍鬚叫做“襞”,如此體貼囉嗦,可見對鬍子有多麼的衷心愛戴。古人以多鬚髯為美,“美髯公”關羽(身高九尺,鬍鬚兩尺),萬曆首輔張居正(面目秀麗,須長至腹),都是其中的代表。

長期的蓄鬚習慣就發展出了蓄鬚文化。一般來說,長髯象徵著有智慧(關公),虯髯象徵著勇猛(張飛)。而一個長著茂盛鬍子的男人,不僅僅讓人覺得英武,往往還和這個男人強大聯繫在一起。所以《漢書》中盛讚漢高祖“美鬚髯”,而據《酉陽雜俎》記載,唐太宗曾當著眾多文武的面,用自己的鬍鬚當弓弦表演射箭,這直接傳達的信息就是:老子就是牛!!!你們服不服?!

所以說,在古代鬍子代表著陽剛,代表著成熟,而且,還是智慧和能力的外在代表。





飛寒湖582


唐朝人從成年開始留鬍子。但是一般來說是不剃鬍子的,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當然他們也修一修鬍子啥的,“美髯公的名聲可不是平白來的”。其實時尚的唐朝人甚至還染鬍子——“近來年少輕前輩,好染髭鬚作後生”。

同時因為黃種人鬍子和體毛本身相對偏少,大部分人也不會太難看了。

至於說古裝劇,甄嬛傳從頭看到尾我估計也沒幾個鬍子吧。


心安歸幾何


中國古代男子的儀容尷尬----鬍鬚

古人奉行“人之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左右,所以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男子是留髮蓄鬚的。大概也只有兩種成年後的男子是無須的:一是太監;二是天生就不長鬍須的人。前者是生存條件的無奈;至於後者,顯然是要忍受一生別人譏笑和嘲諷的。而且中國古代幾個外族入侵併最終建立政權的民族,如蒙古及滿清也只是對頭髮有或多或少的要求,於鬍鬚卻是“放任自留”的,男子留鬍鬚一直到清末民初時隨著封建王朝的破滅才漸有剃除者。所以說華夏幾千年中,鬍鬚一直作為男子儀容的必備條件,並且一直是男子 尊嚴、權力、個性、風度……的象徵!

翻看中國古代史,幾許偉大的皇帝及名燥一時的英雄豪傑幾乎個個都有一部極其“氣魄”的鬍鬚。除了古代流傳的畫作可以顯示外,就是後人的臆想也都脫離不開這個“既定的模式”。秦皇、漢武都是雄偉、霸氣的大鬍子形像;而唐宗、宋祖則又顯示了智慧和儒雅並存的三絡或五絡墨髯…… 蓋因鬍鬚是男人必不可少的形貌特徵,同時又是不可言喻的氣勢需要。偉人英雄如此,平民百姓也是如此。一部漂亮好看的鬍鬚自然而然便成為了儀容美的一部分,人們愛惜保養自已的鬍鬚也是小心加著小心,生怕有所損減。《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形貌人們都記憶深刻,除了面如重棗,唇若浮脂;丹鳳眼、臥蠶眉之外,那長有二尺的鬚髯更為這位傳奇英雄增色不少。原著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中有段話這樣寫道:操問曰:“雲長髯有數乎?”公曰:“約數百根。每秋約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紗囊裹之,恐其斷也。”操以紗錦作囊,與關公護髯。次日,早朝見帝。帝見關公一紗錦囊垂於胸次,帝問之,關公曰:“臣髯頗長,丞相賜囊貯之。帝令當殿披拂,過於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以上詞句說明擁有一部美的鬍鬚打理起來是很費時費力的。關羽這樣一位粗獷、豪邁的大英雄,看待自身儀表卻是十分上心的,似乎還頗有“自戀”的傾向。一部鬍鬚還要用“上好的紗錦口袋”貯藏起來,這和現在的美女們修眉、畫眼、減肥、穿塑身衣的道理是一樣的,為的只是“好看”而已。然而這才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其實除此之外還有更麻煩的。

明朝話本小說“三言二拍”中的《初刻拍案驚奇》的第八卷 :“烏將軍一飯必酬,陳大郎三人重會” 這節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說的是有個叫陳大郎的人,在經商的途中偶遇一位長了滿臉大鬍子的人。這個人鬍子長的大半個臉都遮住了,樣子十分怪異;就是沒有鬍鬚的所在,又多長長毛,長有寸許,剩下眼睛之外,把一個嘴臉幾乎遮盡。好奇心驅使之下,陳大郎有心看看他是怎麼樣進食的,於是向前攀話,存心相交;並把這位壯士請到酒店中叫了一桌好酒菜相待。“只見那人接了酒盅放在桌上,向衣袖中取出一對小小的銀扎鉤來,掛在兩耳,將鬚毛分開紮起,拔刀切肉,恣其飲啖……”故事的後來是這位烏將軍因此一飯之緣而輾轉幾倍報了陳大郎的恩情,我們這裡只看重這位大鬍子英雄進食的奇怪舉止而已。可是在那個時代裡這種滿臉大鬍子的人,可真不在少數,在嘴臉都層層掩蓋的情況下,日常起居生活是多麼的不便啊!可是再怎麼不方便,也不能動鬍鬚分毫,因為“人之髮膚受之父母”的封建思想深扎人心,使人切不可“妄為”。

由此我想到古代男子多麼的不容易啊!長長的頭髮打理、梳洗起來就同女子一樣費時費力不算,下巴上還多出比頭髮少不了多少的鬍鬚,這東西也需要梳洗打理,可不是比女人還要麻煩嗎?鬍子雖然樣子各異,但都是圍繞著嘴周圍長的。我們現在人喝點湯湯水水,下巴上光溜溜的,還時不時潑灑一些,古人豈不是更麻煩嗎?年輕時費點力就是不方便還能吃到嘴裡些!趕上上了年紀的,嘴裡又沒了牙,撕扯食物不便。就是喝上口熱粥,不是把鬍子沾在了嘴裡;就是把粥順著鬍子流在了衣服上,襖袖上;沾沾延延……真不方便啊!條件好的也許還真有兩個銀鉤鉤,至於條件差的也只有用兩個鐵鉤鉤,再至於條件更差的也只好用兩個樹杈杈了…… 也許吃飯時還要有個配套的“圍脖”什麼的,用以圍在脖子上防止滴漏。趕上有急事出門,忘了帶這些配套的設施,也就只有一手拔拉著鬍子,一手端碗趕著緊的向嘴裡狠“倒”了…… 另外古代高官們餐宴時,一定不太盡興。一個個威儀出眾,一吃飯,舉杯前都要忙著打圍脖,掛鉤鉤…… 那樣子有多滑稽啊!我看了許多古代的“飲宴圖”,以及古人關於歡飲聚會的文章,似乎沒有關於這方面的敘述。看來一個個歌舞昇平,杯盤交錯之間,每個人都是要拿捏著十二萬分的小心…… 表面的歡會之下掩映著許多的尷尬,難怪古人舉杯時都是用大衣袖遮掩著嘴進行的,看來除了禮儀之外,也在有意的避免著各自出醜。

另外對於青壯年男子滿嘴鬍子,晚上和老婆被窩裡幹那事時,親個嘴都極其不方便,搓來蹭去的扎裡扎煞真是煞足了風景,而且老婆還動不動的會啃上一嘴的“茅草”。至於有幸成為關羽這樣的美髯公的話,來上一回夫妻生活,大概也要提前給鬍子扎個辮子,且拋過肩頭去,或者乾脆再用一繩固定在脖子上才行……

所以不管一名男子留鬍鬚有多麼的風光,多麼的飄逸,他所付出的代價只有他自已知道。吃,吃不好;喝,喝不好;夫妻生活都會受影響!所以歷史前進的步伐才會讓我們現在人乾脆剃掉它。至於現如今喜好留鬍子的一些藝術家、學者、文藝界的大腕們…… 標新立異也罷;特立獨行也罷;張揚個性也好,他們輝煌的光圈背後,永遠重複著古人的尷尬!所以“美”不管什麼性質的美,付出的代價都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