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行走臨夏:河州回族腳戶,走沙漠絲綢之路販運貨物,常遇到劫匪


行走臨夏:河州回族腳戶,走沙漠絲綢之路販運貨物,常遇到劫匪

腳戶

腳戶,是西北地區人們對駕馭騾子、馬、牛、駱駝等大牲口,控制並跟隨馱隊從事長短途運輸的人的稱呼。它是我國西北地區舊時的一個行當。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腳戶的身影,它們結伴成群,用馬,牛,駱駝等馱運著各種貨物,走南闖北,進行貿易交換,把一個地方盛產的東西,販運到另外一個匱乏的地方,促使物資的雙向流動與交匯,同時也悄然地改變著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腳戶在整個經濟貿易中,不僅承載著不同民族所需要的物資,更承載著傳播各民族文化的歷史使命。

一、腳戶的形成

隨著商品經濟的出現和發展,逐漸產生了貿易的流通,商品的交換。於是早期就出現了一些小型的販運群體,它們一人一馬或騾子,或三五個人相約,一起販運一批貨物。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腳戶雛形組織,也叫臨時性的馬幫馱隊。可是這些早期的馬幫馱隊,由於都是臨時組織,往往只在農閒時候才聚集在一起,從事販運活動,由此它們對商品運輸的承載能力非常有限。

後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商品的長途運輸越來越迫切和頻繁,再加上大宗一般性商品的大規模流通和運輸週期的延長,臨時性的馬幫馱隊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要求了,於是就出現了專門性的馬幫馱隊。這些馬幫馱隊們早期都是由商幫自己組織的,後來由於有些趕馬或騾子的人熟悉了線路,也有了自己的勢力,就出來單幹了。它們成立了單純性的馬幫馱隊,只負責運輸,自己不經商,沒有商號。然而,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以前,西北地區仍舊是以單純性馬幫馱隊、商幫馬幫、馱隊和臨時性馬幫馱隊並存的局面。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不論長短途運輸,都需要人背馬馱。所以單純性馬幫馱隊和商幫馬幫馱隊主要做大活計,而剩下的一些比較靈活的,短途性的活計,就主要交給了臨時性的馬幫馱隊。

行走臨夏:河州回族腳戶,走沙漠絲綢之路販運貨物,常遇到劫匪

油腳戶

腳戶就是這些馬幫馱隊中的一員,它們主要負責馱隊中牲畜的飲食、負責馱貨,假如牲口病了,還要去醫治。腳戶的分工有很多,根據運輸貨物的不同或駕馭工具的不同,有不同的稱呼。比如駕木輪馬車的叫車腳戶,對從事清油運輸的叫油腳戶等等。

二、河州回族腳戶的興起和發展

河州即我國現在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古稱枹罕。河州在歷史上既是“內華夏外夷狄”的緩衝地帶,又是控制吐蕃,隔絕“胡羌”的南翼防線。據《河州志》記載:“縱觀形勝,西峙積石,雄圖天險,控番虜而藩秦隴”。河州地處甘青交界,境內有黃河諸津渡、關隘、驛道,自古就是通往青海、河西乃至西域的屏障,是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衝,也是中原農業地區與西部諸多遊牧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聯繫的橋樑。

河州人善於商賈,河州俗稱為西北貿易的中轉站,從唐宋開始,這裡就以茶馬貿易而名噪海內,明代更繁榮,明初,政府在河州等地設立了管理民間農牧貿易的行政機構“茶馬司”,主要負責中原地區與藏區的茶馬交易。洪武時期,西北的茶馬貿易,大都在河州進行。到了明朝後期,河州回族商人在進行茶馬貿易的同時,適應社會發展,開始經營飲食服務、小型皮貨加工、牛羊屠宰、雜貨零售等生意,進一步擴大了商業活動的領域。入清以後,河州回族腳戶的興起更加帶動了商貿的發展,,使河州成為當時甘、青、藏邊區中最重要的商業中心與商業市場,併成為推動清至民國河州商路沿線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從文獻記載,馬販、駝隊及其長途販運業是回民普遍經營的一個傳統行業。回民在歷史上就喜歡養馬、騾、驢、駱駝,還經常販運牛、羊、馬、驢、騾子、駱駝等。所以,過於回民習慣稱這些回族馬販和從事販運業的人為“馬幫”,“趕腳”,“駝幫”,“吆騾子”,把趕車馬、騾的人叫“腳戶”。

河州回族腳戶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元朝時期,根據《臨夏回族自治州志》記載,“元代有不少被稱為‘斡脫’的官辦穆斯林商人活躍在河州地區”。斡脫商人主要廣泛活躍在中原地區,它們既服務於朝廷,貴族皇室,同時又作為自己的生計門路。大部分斡脫商人都是普通經商者,下苦人,他們做著小本生意,深受官府壓榨。它們長途販運經商,做僱腳,牽著駱駝走沙漠,趕犛牛進雪上,繞道崇山峻嶺之間,畜駝肩挑,風餐露宿,賺些活命錢,拉家度日。當時河州地區有不少斡脫商人活動,並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構成了回族、東鄉族的族源。

到了清朝時期,由於河州茶馬互市的繁榮,商品經濟的活躍,全國遠距離的貿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回族腳戶開始大量興起,從事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多。它們大多都從事於傳統的回族商業行業,比如珠寶玉器行業、牲畜販運行業、皮毛行業、販鹽業、餐飲業茶葉販運等。

清代回族商業中出現了一些商業集團和大商人,但是主流仍然是小商業和小商販運式的商人。他們的資本很小,常常向大商人貸貨,然後深入周圍藏族牧區,換取土特產品和皮毛等回到河州倒販,再向批發商歸還錢幣。這些走街串巷,上山下河的回族小商小販,都稱為行商,他們“多畜驢之家,以趕腳為業”,許多人“負販遠及新疆、川陝”。到了民國時期,流動貿易的區域擴大,商品品種、數量大增,尤其是前往藏區經商的河州商人日漸增多,或者在臨近州縣之間,省份之間,來往販運,有些人還遠走上海、武漢,天津等地。由於河州交通閉塞,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裡,運輸全靠肩挑畜馱,於是有“多負販”、“多腳戶”、“河州商人通九州”之稱。

行走臨夏:河州回族腳戶,走沙漠絲綢之路販運貨物,常遇到劫匪

根據調查,河州腳戶的通商道路基本上是沿著歷史上的“沙漠絲綢之路”東段的一部分—“青海道”和以其為主幹衍生出來的各分支路線展開的。青海道從蘭州或洮州(今甘肅臨洮)西行,經河州—鄯州(今青海樂都)—鄯城(今青海西寧)至山丹縣,與北道合,至甘州—肅州—瓜州—敦煌。《河州志》載,“河州的歷史交通線,向以州東絲綢之路幹線上的狄道(臨洮)為樞紐,出狄道向北經蘭州、河西至西域;向南經岷州(今岷縣)至川黔。其中兩條古道在州境以外,其餘七條都經過州境。”河州回族腳戶們,以河州為中心,發展駝隊商貿網絡,遠到四川、雲南、陝西、新疆,等地,近到青海、蘭州、甘南。

河州腳戶販運的貨物,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主要是糧食、食鹽、糖、茶葉、絲綢、藥材、棉花、牛羊及獸皮等生活必需品。總之河州回族馱隊的商貨品種甚為繁多,幾乎包括了各種關乎社會民生的物資。

河州回族腳戶是促進河州及周邊經濟文化繁榮的生力軍,它們年復一年的行走和交通,使得河州及其周邊的文化相互串聯,相互影響和融合,它們是連接青藏高原和中原文化的橋樑。

三、腳戶與“花兒”

寂寞的長途販運之路,艱難的商旅生活,一路上伴著腳戶們的都是荒山野嶺,羊腸小道,作為出門人,為了排遣自己內心的落寞和苦楚,很多腳戶都唱起了花兒。

“花兒”發源於河州,在西北有句民諺:“陝西的亂彈,河州的少年”。在河州,“花兒”也被叫作“少年”。傳統的“花兒”大多反映的是出門人的生活和離愁別緒。花兒音樂高亢、悠長、爽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鮮明。不僅有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而且有豐富的文學內容。反映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演出。

行走臨夏:河州回族腳戶,走沙漠絲綢之路販運貨物,常遇到劫匪

花兒

在河州“花兒”中,有一種專門反映趕馬人生活的曲調叫“腳戶令”。“腳戶令”婉轉哀傷,旋律優美,展現了西北漢子粗獷善良的情感。一曲花兒,響徹天際,在崇山峻嶺之間盤旋,縈繞著情思,寄託著思念,表達著內心的真實感受,它不僅僅是腳戶們一種排遣心緒的方式,更是腳戶們內心的一種渴求和嚮往,一種執著與浪漫,一種對生活和愛的表達。

四、雲南回族馬幫與河州回族腳戶的比較

雲南馬幫與河州腳戶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地的運輸隊伍都有自己的組織體系,而且分工明確;都是進行長途的貿易販運活動,而且運輸都以馬騾為主;其次兩地運輸的群體在各自的社會中,都承擔著商品交換和文化傳播的角色;另外,它們都使用內部隱語,而其中包含有不少的阿拉伯的藉詞。

河州回族馱隊的規模有大有小,大點的馱隊,一般有十八九隻騾子,小幫馱隊通常只有四五隻騾子。山道艱難,路途遙遠,常有綠林強盜出沒,為了安全,幾個小馱隊都會結伴。

馱隊都有自己的組織,每個馱隊一般都分為三幫,每幫由5到6只馱騾組成。各幫領頭人都分管自己的腳戶,而每個腳戶負責1到2頭騾子。三幫領頭人分別稱為頭幫、二幫、三幫。頭幫騾子負責帶隊,二、三幫緊隨其後。花兒中唱道:“頭一幫騾子走開了,二幫騾子攆了。一步嘛一步走遠了,豆大的清眼淚淌了”。頭幫騾子也馱貨,不過馱的少些,就是為了頭幫能夠靈活地行走,在前面負責地形識別,嚮導,安全保護。

“掌櫃的”是馱幫的總統領,它們大多數集運輸與貿易與一身,既是經營運輸業,同時也是從事往來貿易的行商。“攬頭”是從幾幫腳戶中推舉出來的吆騾能手,通常資歷較深。其負責領導整個馱隊,尤其是對頭幫騾子的指揮。“腳戶”是馱隊中最基本的單位,其負責所在馱隊的騾子的飲食、馱貨等。

在雲南回族馬幫中也有掌幫、鍋頭、班和把的分工。它們的馬幫也是分工明確,組織嚴密。馬幫是一個商業運作的群體,他們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同時他們也要與別的形形色色的人來往打交道,為了自己的生存,也為了生意上的需要,他們都有著很好的寬容、親和與合作的精神。馬鍋頭與趕馬人組成馬幫,多以家族、民族、宗教、鄉鄰、夥伴等關係為紐帶,因此,趕馬人與馬鍋頭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密切,行動容易協調,運輸效率也就比較高了。馬幫與各家商號之間,也存在著互利互助的關係。

行走臨夏:河州回族腳戶,走沙漠絲綢之路販運貨物,常遇到劫匪

每次貨物運輸,他們的責任都十分明確,而且落實到每個人的頭上。馬鍋頭要負責全局,要完好無損地保證貨物運抵交接,到了目的地,一樣一樣由商號清點驗收,管的很嚴;趕馬人負責照看歸他管理的騾馬,每頭騾子,每樣貨物,都要負責到底。要是出了什麼紕漏,做了什麼手腳,下次就沒有飯碗了。只有好好做人做事,才有人請你。所以馬幫特別看重信譽信用,真要有什麼意外,哪怕自己吃虧貼進去,也要保證客戶的利益。

雲南馬幫與河州腳戶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也有許多差異之處。

首先,兩地運輸隊伍在活動區域、交易對象以及交易商品方面有很多明顯不同。雲南回族馬幫,因為毗鄰東南亞各國,所以不僅僅做周邊省份的貿易,而且主要做一些國際性的大宗貿易。而河州回族腳戶則主要活躍與我國西北地區,其活動是以沙漠絲綢之路東段道“青海道”以及各分支路線展開的,活動範圍,交易規模都比較小。

其次,雲南回族馬幫和河州回族腳戶雖然說組織形式上有很多類似之處,但是由於雲南回族馬幫處於西南的特殊地理環境,加上對外貿易的複雜性決定了雲南回族馬幫是一個更加組織嚴密的商幫,而河州腳戶都是臨時搭建的鬆散馱隊,一般都是一人身兼數職,沒有很細的分工。

再次,雲南馬幫擁有自己的武器,這也是因為許多商道上荒無人煙,且殺人搶劫貨物的組織比較多,而河州腳戶所經過的地區相對來說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危險係數比較小,所以河州腳戶大都用一些民防工具,一般不需要進行武裝。

最後,在隱語的使用上,雲南回族馬幫不僅有一套討價還價的行話,還有內部使用的黑話系統,而河州腳戶則沒有黑話系統。

河州回族腳戶與雲南回族馬幫,在各方面都存在相同和不同之處,但是它們都是善於把自然環境中的有利因素轉化為生存資源,都是歷史上為了適應生存,而產生的一種經濟活動形式。而且雙方都為不同地區的商品流通和文化交融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行走臨夏:河州回族腳戶,走沙漠絲綢之路販運貨物,常遇到劫匪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交通工具的改變,腳戶逐漸消失,艱難跋涉的馱隊已經逐漸被汽車、火車、飛機等先進發達的運輸工具所代替。不過雖然運輸方式放生了變化,但是現在仍然有很多回族人從事著貨運運輸,它們用火車甚至飛機做長途販運。在以前腳戶這一行不僅促進了當地商業的發展,而且各個商業區間的社會分工,從而有利於整個社會商品生產由低級向高級、由落後狀態向發達階段發展。

古往今來,腳戶們跋涉千山萬水,用自己的雙腳,把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串了起來,它們不僅僅促進了商業的繁榮,更加促進了民族的團結,文化的交流,還給我們大家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相互協作,團隊配合,勤勞努力不怕吃苦,誠實守信,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創新,在今天,這些美好的精神財富對我們的成長依舊有著非常積極重要的意義,可謂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