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日本有一個村,村民都是中國人,如今依然使用漢姓,希望回到祖國

在中國的民間,一直有一個傳說:相傳在秦朝,徐福帶領著五百童男和童女,出海替秦始皇去尋找長生不老藥。最後落腳扶桑,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至今,日本民間依然還有“徐福祭”。因此,很多人認為國人乃是日本人的先祖。但是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不過,最近在日本沖繩,有一個叫“久米村”的地方,村中人自稱是“中國人”的後代。他們不光一直沿用漢族的姓氏,甚至還希望能回到祖國的懷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日本有一個村,村民都是中國人,如今依然使用漢姓,希望回到祖國

原來,日本的沖繩在1879年之前,一直叫做“琉球”,曾經是大明的屬國。公元六世紀中後期,隋煬帝派朱寬出海探尋“海外異俗”,偶然發現有一片海島像珍珠鏈一樣浮在海面上,因此給它起名為“琉虯”。後來,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把這一片島嶼更名為“琉球”。琉球群島,原來有三個小國,彼此常年征戰不休。最後中山國的國王,嚮明王朝求助,借兵統一了三個國家,最終成立了琉球王國。

自1372年(洪武五年)起,直到明亡,琉球一直是大明的藩屬國,朝賀納貢,接受大明的庇護。在琉璃王統治期間,一度海上倭寇氾濫,來勢洶洶。大明屢次派兵幫助群島平寇,但是每一次朝廷的大軍一到,海寇就逃走;等朝廷的大軍一撤,海寇又都回來了。由於琉球人煙稀少,海岸線卻十分長。對於海盜的進犯,是很難預防的。琉球王不堪其擾,便請求明王朝向其島中移民。

日本有一個村,村民都是中國人,如今依然使用漢姓,希望回到祖國

明王朝為了一勞永逸地幫助琉球抵抗倭寇,終於決定在洪武初年,遷福建三十六戶精擅造船與航海的工匠,到島上定居。從此往後四百多年間,琉璃一直向中國稱臣。直到清末第二次鴉片戰爭過後,中國國力日漸衰微,自顧不暇,再也無力庇佑琉璃王國,方才讓日本有了可乘之機。1872年,日本強行將琉球王國納入自己的版圖,並把琉球國民,改為華籍日本人。

當年遷入島上的福建船工後代,一部分逃回了中國,另一部分則是在島上開枝散葉,生根難離。1879年4月,日本正式將琉球更名為“沖繩”,琉球至此亡國。而駐紮在島上的“三十六戶船工”後人,為了不讓血脈中斷,唯有集聚在沖繩的“久米村”中居住。

日本有一個村,村民都是中國人,如今依然使用漢姓,希望回到祖國

到了二戰結束的時候,好不容易日本被打敗了。沖繩本來由美、中兩國共同接管,可是國民黨政府,因為忙著打內戰,索性和美國簽訂了《美日舊金山和約》,把琉璃群島的管轄權,拱手讓給了日本。“久米村”中的人,自洪武初年西遷,六百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著漢人的姓氏和生活習慣,他們一直在都在等待著迴歸祖國。

中國上下五千年,經歷過十幾個大朝代,無數個小朝代。國家的疆域也在一直不斷地變換著。歷次朝代更迭中,有許多的中國人都失散在海外。他們在東南亞的緬甸果敢(南明後裔)、在印度(曼尼普爾王室,唐朝後裔),他們在西北吉爾吉斯斯坦(李陵後代),甚至還有人曾在海外建國。

日本有一個村,村民都是中國人,如今依然使用漢姓,希望回到祖國

無論國土怎麼分崩離析,無論人民怎麼遷移失散,即使再經過異族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統治,這些人始終都忘不掉,自己的身體裡,依然流淌著中國人的熱血。過去中國貧弱時,遊子在外,得不到國內的消息。現在國家強大了,國門打開了,才發現原來全世界都是我們中國的“親人”。

這些先朝遺民,全都是鼎盛中華,千百年輝煌歷史的“見證者”。儘管時代滄桑變遷,歸途仍然遙不可及,但我們現在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也足可慰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