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小夥伴們,科幻經典《星球大戰》正在熱映。這個系列電影雖然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的故事,但電影中的很多武器原型卻來自於現實。

例如帝國士兵常用的一種T21型重型激光槍,粗壯的圓筒形槍管感覺是不是很眼熟?沒錯啦!T21的原型正是百年前的一款老槍——劉易斯輕機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款槍到底有何魅力,能讓《星球大戰》道具師們念念不忘。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黃色坎肩機槍手拿的就是T21


步兵需要輕機槍

一戰中,曠日持久的塹壕戰使重機槍大放異彩,無論是水冷的馬克沁系列,還是氣冷的哈奇開斯,都堪稱“步兵收割機”。但是重機槍太過於笨重,用於戰壕防禦是得心應手,伴隨進攻提供火力支援就非常吃力,步兵進攻時需要重量更輕的機槍。

在輕機槍的發展上,嚴謹的日耳曼人居然取得了領先,他們將MG08馬克沁水冷重機槍做了一系列“瘦身”,率先裝備了使用兩腳架的MG08/15輕機槍。但德國人顯然過於保守,輕機槍直接繼承了“母版”得水冷系統,導致全槍重達25公斤,空有輕機槍之名。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MG08/15人高馬大的日耳曼人應付起來都非常吃力


法國也不甘落後,他們充分發揚了法蘭西人的浪漫創造力,鼓搗出來一款“紹沙”輕機槍。該槍超現實主義的圓月彎刀彈盤在實際使用中問題多多,導致機槍的可靠性令法國士兵抓狂。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彈夾讓士兵抓狂的“紹沙”


其實當時在歐洲並不是沒有性能優秀的輕機槍。1913年,美國陸軍軍械局的劉易斯上校,由於自己設計的機槍不被採納憤而退役,隨後他帶著4挺樣槍離開美國,前往歐洲碰運氣。劉易斯在第一站布魯塞爾演示了自己的機槍之後,立刻獲得了訂單,比利時成為了他的第一個客戶。隨後大名鼎鼎的英國伯明翰輕武器公司(BSA)關注到了這款機槍,並買下了該槍在英國的生產許可證。這款被BSA看上的武器就是日後大放異彩的劉易斯輕機槍。

BSA買來生產許可證後,沒等英國軍方採購便開始量產,先向比利時供貨。英國軍方的機槍供應此前一直被“維克斯-馬克沁公司”所壟斷,直到一戰爆發後才暮然醒悟,陸軍於1915年開始列裝劉易斯機槍。

獨樹一格的被動式氣冷+旋轉彈盤供彈

劉易斯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口徑為7.7毫米。採用彈盤供彈,彈盤容量47發。槍重12.7千克,長1283毫米,射速500-600發/分,使用兩腳架時有效射程730米,最大射程1830米。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現代槍械愛好者正在用劉易斯射擊

該槍最大的特色就是粗壯的“槍管”和巨大的彈盤,讓人見過後就印象深刻,圓滾滾的粗“槍管”甚至會被誤認為是1門“手持火炮”。其實那個大圓筒並不是槍管,而是一個鋁製散熱套筒

,套筒罩在槍管外面,並通過格柵同槍管相連。這種散熱方式被稱為“被動式氣冷”。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劉易斯機槍套筒內連接槍管的格柵散熱片


馬克沁機槍採用水冷方式,一舉解決了火力持續性同槍管耐受力的矛盾,只要別死扣著扳機不松,就可以實現長時間火力壓制而不用擔心槍管損壞。馬克沁在改行造槍之前可是電氣設計師,同“愛迪生公司”長期的恩恩怨怨使他非常重視專利權,因此在研製出馬克沁機槍之後,就馬上

申請了專利保護,其中包括了水套筒冷卻、彈鏈供彈、槍機後座自動原理等核心技術。嚴格的專利保護機制直接在其他槍械設計師面前砌起了一道牆,促使他們不得不另闢蹊徑,所以在一戰時,使用導氣自動原理、容器供彈的氣冷式機槍開始粉墨登場。

機槍的氣冷也分兩種方式,一就是通過散熱孔、散熱片將熱量自然散發,這種叫“主動式風冷”。還有一種就是通過加大散熱面積或加裝其他設備強迫性地將熱量帶走,這種叫“被動式風冷”。在當時機槍發展還處於初期,快速更換槍管還未普及,風冷機槍槍管打紅後,只能等機槍自己冷卻。被動式風冷的冷卻效率更高,顯然是更先進的模式。劉易斯機槍一般打完2個47發的彈盤就得“冷靜”一會兒,槍管冷卻時間大約是2分鐘。這2分鐘可不是戰場抽菸喝茶的休息時間,失去機槍火力支援的步兵此時只能自己硬扛。到後來快速更換槍管技術普及,“布倫”機槍只需要6-8秒就可以更換打紅的槍管,“被動式風冷”曇花一現就被迅速淘汰。

另外,當時的輕機槍不能設計成彈鏈供彈,所以在供彈方式上出現了更多奇葩設計,可謂是“百花齊放、腦洞大開”。例如紹沙機槍的半圓彈夾、哈奇開斯機槍的彈板供彈、

劉易斯機槍的彈盤供彈等等。

劉易斯機槍的彈盤為圓盤形,47發子彈除了1發位於彈匣口,剩下的全部彈頭指向圓心,分上下兩層排列。劉易斯的彈盤也是獨樹一格,並沒使用壓簧,而是整個彈盤圍繞中央固定的軸承轉動,使子彈不斷落入進彈口。這種彈盤供彈方式也是堪稱奇葩,隨後再沒其它槍械使用過。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彈盤圍繞中央軸承轉動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進彈口的位置


劉易斯機槍在英軍中的配置

一戰時期,英國陸軍的基本戰術單位是步兵營,每營轄4個步兵連,每連轄4個步兵排,每排轄4個步兵班。步兵班共12人,班長為下士。

戰爭初期,只有營一級才配屬有1個機槍排,裝備4挺維克斯重機槍。步兵連以下的單位不配備機槍。到了1915年10月,隨著劉易斯機槍開始裝備部隊,英軍做出了配置調整。步兵營裡所有的維克斯重機槍全部換成4挺劉易斯機槍,維克斯機槍用來組建獨立的機槍部隊。

英軍步兵起初以為只是將重機槍換成輕機槍,對於火力支援變弱表示非常不滿。他們不知道的是BSA公司此前只向比利時供貨,每週產量只有150挺。

隨著英國訂單的陸續到來,新工廠陸續投產,到1916年索姆河戰役結束時,每週產量已經達到了1000挺。步兵營的火力配置這才變得闊氣起來,每個營劉易斯機槍的數量增加到了16挺,每個排都可以分到1挺。因此英軍對步兵排進行了改組,轄1個機槍班、1個擲彈班(扔手榴彈)、1個槍榴彈班、1個步槍班。

機槍班由於承擔了全排的火力支援任務,因此彈藥配給量非常大。除了裝滿2068發子彈的44個彈盤之外,還有營部配給的2250發子彈、師屬彈藥保障部隊提供的額外2000發子彈。為此機槍班不得不裝備一輛手推車用於運輸彈藥。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機槍子彈必須得管夠,步兵才有信心


到戰爭快結束時,每個步兵營裝備的劉易斯機槍已經達到了36挺,除了每個排分配2挺之外,營部還有4挺的用於防空。步兵排的編制也變更為2個機槍班和2個步槍班,劉易斯機槍的供應終了還是未能達到班用輕機槍的數量。

劉易斯機槍的戰術使用

1、 為前進中的步兵提供即時火力支援。

一戰時法國和美國傾向於為衝鋒的步兵裝備大量自動武器,因此紹沙輕機槍與勃朗寧輕機槍(BRA)會配屬在第一梯隊的進攻散兵線上,機槍手會跟隨進攻站立持槍射擊。英國卻不鼓勵自己的機槍手“邊打邊衝”。

在英國陸軍出版的《劉易斯機槍的戰術應用》條例中,先由炮兵徐進炮擊,步兵再跟隨徐進彈幕發起攻擊。此時劉易斯機槍小組不配屬在第一線衝鋒的步兵中,而是位於第二梯隊進行火力支援。

2、 鞏固已經奪取的敵軍陣地。

當時德軍的戰術條例中,陣地丟失後必須立刻反擊奪回。英軍往往利用火炮或者維克斯機槍來火力阻斷,幫助己方步兵鞏固陣地。可是火炮和維克斯機槍都移動不便,這些支援火力到達陣地之前,步兵們只能依靠劉易斯機槍來對抗德軍反擊部隊。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劉易斯機槍轉移陣地機動靈活,甚至不用打開兩腳架就能射擊


另外在防禦戰中,劉易斯機槍比維克斯機槍更加機動靈活,可以通過快速轉換陣地來彌補維克斯機槍的火力盲區。

結語

一戰結束後,劉易斯機槍一直是英軍和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直到1935年,隨著布倫輕機槍的列裝才逐步淘汰給二線部隊,如本土國民警衛隊、防空部隊等。但在亞洲的英軍,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陸軍,直到太平洋爆發後,還在把劉易斯機槍作為一線裝備。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美國海軍陸戰隊劉易斯機槍組正在訓練


此外還有很多國家把劉易斯機槍作為制式裝備,如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美國海軍陸戰隊、日本海軍等等。直到1946年最後一挺下線,全世界一共生產了178550挺(BSA生產145000挺)劉易斯機槍。

劉易斯機槍誕生於輕機槍發展的初期,很多設計都是曇花一現。但同時代的其他輕機槍早早被淘汰時,劉易斯機槍卻能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可見大家對其性能的認可。再加上劉易斯機槍獨特的外觀更是獨樹一幟,現今仍然是槍械愛好者樂於收藏的明星武器,被《星球大戰》道具師們帶去“穿越到未來”也就不奇怪啦。

《星球大戰》帝國士兵手中的科幻武器,原型居然是百年前的老槍

手端T21的黃坎肩機槍手,當然要站在C位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