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大話近代史2

公元1840,農曆庚子年。對中國來講,是個重要年份,自這一年起,發生了鴉片戰爭,中國歷史進入近代,社會性質發也生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階級,人們生活等,都和過去有了巨大的不同。

每個國家資本主義發展進程快慢不一,有的還沒有資本主義社會,所以每個國家近代史節點也不一樣。

為什麼1840年鴉片戰爭被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這個問題不好論述。用衡量世界近代史節點那把標尺,就不適用。 這把尺子,是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找的,可是中國沒有發展壯大自己的資本主義制度。

中國明朝後期,資本主義萌芽了。甚至有人進行精準定位:萬曆九年即公元1581年。這一年,首輔張居正以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雖然發展緩慢,也將沿著人類社會文明形態,緩緩步入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在明朝中後期萌芽後,沒有如期發展、壯大、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它如同一個嬰兒,最終胎死腹中。原因就是中國封建力量太強大,兩百多年時間裡資本主義也沒發展起來,反而產生了康乾盛世,達到了封建社會最高峰,然後慢慢衰落,盡顯制度弊端。

落後就要捱打,西方等不及了,在1840年,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半推半的被拽進近代社會。

16世紀,是世界近代史開端,而1640年英國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正式確立資本主義制度。1840年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200年+跨度,就是當時中國和世界的距離。

鴉片戰爭對中國衝擊太大了。1840年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入侵的開端,中國發展軌跡被打亂了。戰爭前後中國國情,在性質上完全不一樣。鴉片戰爭影響了中國近代一系列歷史事件。

僅僅從衝擊大,就說明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起點?似乎說不通。

我弱弱的問一句,如果沒有鴉片戰爭,中國就不進入近代社會了嗎?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難道僅僅是因為落後了,在1840年捱打了,難不成還要感謝英國的堅船利炮?把中國帶進了近代文明社會?

顯然不是。

中國把鴉片戰爭這一年作為近代史的開端有很多原因。

這裡涉及有個重要問題:資本-帝國主義入侵,與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關係。所以,那把尺子還是適用。

世界範圍內在資本主義產生髮展中,確立近代史起點。如果1840年中國進入近代社會,按照尺子說法,社會中應該有近代性因素。於是,眾裡尋他千百度,史學界開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尋找近代性因素,這是中國步入近代社會的動力。

這種近代性因素,是中國近代史開端動力,它本身從哪裡來?扯出三種模式:衝擊-反應模式、侵略-革命模式、早期-啟蒙模式。

第一種模式以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為代表,他寫《中國與美國》《中國對西方的反應》,書裡對於中國歷史進入近代的動力,提出了衝擊-反應模式。

按他說法,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中,雖然王朝週而復始的更迭,可每一次改朝換代,社會內部沒有新生產關係和近代性因素產生,是一個僵死、停滯的社會。直到1840年,在西方列強衝擊下,中國社會被動做出反應,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於是把1840年鴉片戰爭作為近代中國歷史的開端。

這種觀點不僅費正清,其他歷史學者亦有很多認同。不僅在美國,中國和世界範圍內都有很大影響,民國主流歷史學者如蔣廷黻、郭廷等也認同。

不同於“衝擊—反應”模式,以蘇聯學者拉迪克為代表,其在《中國革命運動史》中,以及後來莫斯科中山大學編譯的《中國19世紀與20世紀之革命運動史》,描述出另外一種模式,叫侵略-革命模式。

此觀點認為,1840年以後,西方對中國不是什麼衝擊,而是一種侵略。中國社會做出的反應,也不是什麼一般性的反應,而是革命。

這兩種模式有區別嗎?不大。

有一點相同:都認為中國傳統社會內部沒有近代因素。等於承認中國社會的近代性因素,是西方列強給送來的,區別是這個過程叫“衝擊”還是叫“侵略”。

以上兩個模式,又可以總結為一種模式:就是中國近代性因素的“外發-賜生”模式,說近代因素不是中國內部產生的,是外發的;不是原生的,是賜生的。

以此邏輯,中國資本主義的近代性因素,要感謝西方列強所賜。

對此,中國人不答應。史學家侯外廬1945年出版《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通過大量資料和深入研究,認為中國不是如同美國學者費正清,以及蘇聯人拉迪克所說那樣,他認為在中國明朝中後期,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產關係萌芽,這種敘事模式,被稱為早期-啟蒙模式。

此模式認為,在中國傳統社會母體內部,明朝中後期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這種因素是內發的,不是外發的,是原生的,不是賜生的。

相對於美國、蘇聯給我們定義的“外發-賜生模式”,“早期-啟蒙模式”也稱為關於中國近代性因素的“內發-原生模式”。

按此理論,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毫無疑問要定在明朝中後期。可是這個萌芽沒長大,沒有下文。用它來定義近代史,中國人自己也心虛。

畢竟,到1840年鴉片戰爭,這260年間,沒有誕生公民意識,國家法律沒有戰勝君權,中國沒有加入任何國際法公約,也沒通過資本主義發展使工業文明取代傳統農業文明,反而誕生了康乾盛世,走上了封建最高峰。

盛極必衰,按照正常邏輯,中國是可是緩慢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然後西方等不及了,開始對中國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文化滲透,把中華民族推進了水深火熱之中。

費正清畢竟是學者,不是政客。到了晚年,他認識到自己關於中國近代史開端的“衝擊-反應模式”敘述存在問題,在晚年所著《劍橋中國百年史》中,承認中國近代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社會內部引發的結果,否定了他早年關於中國近代性因素是“外發-賜生模式”的描述。

以上是,中國近代史動力問題的三種描述。

中國選擇1840年鴉片戰爭作為近代史開端,是採用以上哪種模式?早期-啟蒙模式?是衝擊-反應模式?還是侵略-革命模式?

都不是。

在中國教材裡,以早期啟蒙模式為前提,承認中國明朝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但是,也承認這種萌芽一直到鴉片戰爭之前,始終處於萌芽狀態,沒有能夠正式產生。

馬克思講過:“社會的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說明什麼?

說明當生產力水平進入到使用青銅器時代的話,生產關係方面就發展到了奴隸制生產關係。

說明當生產力水平進入到鐵器的廣泛使用,那麼生產關係進入到封建生產關係。

大機器時代,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一個標誌。

資本主義發展常規鏈條上,有三個階段:家庭手工業階段、工廠手工業階段、大機器工業階段。中國明朝中後期雖已經出現了萌芽,但在1840年以前,始終沒有進入到大機器工業階段,甚至沒有進入到工廠手工業階段,還只是停留在家庭手工業階段。所以,不足以在民族資本主義這條線上找中國近代史起點。

1840年以後,由於西方列強入侵,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軌道,人為的被帶進了大機器工業階段。所以,中國近代史起點問題,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聯。這不是感謝,更多是辛酸和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