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父母對孩子的照顧總是無微不至的,但是看孩子久了,也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小時候明明挺聽話的,為什麼年級大了一點之後,反倒開始調皮搗蛋了呢?尤其是到了2歲之後,簡直就是家裡的小霸王。

父母又總想讓孩子聽話,於是兩代人會產生矛盾,到了孩子3歲之後,他們自我意識慢慢變得清晰了,那就更不聽家長的話了,甚至自己還開始有主見了,想要決定自己的一切。

其實這種變化是正常的,3歲之後尤其重要,因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如果你家孩子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孩子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

  • 發脾氣就摔東西

孩子到了2.5歲的時候,就會產生自我意識了,隨著年紀的增長,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烈,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很容易鬧小脾氣,嚴重的還會摔東西

甭管是家裡的玩具,還是桌子上的勺子、筷子,都會成為孩子發洩的工具,如果家長非得慣著的話,孩子長大之後很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到時候想改就難了,所以得從娃娃抓起。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 達不到目的就威脅

一般來說,父母把孩子的2歲稱為“可怕的2歲”,因為他們在面對孩子壞脾氣的時候,非常無可奈何,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滿足他們,但是時間長了,孩子會把耍小脾氣當成自己達成目的的手段。

他們會覺得,只要自己耍耍脾氣,家長就會滿足要求,這種達不到目的就威脅的方式實在讓父母感到無奈,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孩子越來越任性,家長越來越管不了。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 不尊重長輩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當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老一輩人的教育方式不一樣,思想觀念不統一,老一輩人總是愛溺愛孩子,所以一旦孩子在父母那裡受到委屈了,就很容易找老人哭訴。

而老人一遍又一遍的原諒就會讓孩子變得驕縱蠻橫,從小就敢對長輩動手,長大以後想想就可怕,而且現在不孝順老人的新聞比比皆是,家長要適當管教才好。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 撒謊

不同年級的孩子說謊也有不同的情況,一般來說,4歲以下的孩子說謊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強,表達的不夠準確,造成了撒謊的假象,而5-6歲的孩子都是害怕父母的責罰,才選擇撒謊的,如果家長髮現了,但是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話,那他們就更容易說謊成性了。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 沒有規矩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自然也不例外,要想讓孩子守規矩,就要從娃娃抓起,甜甜現在外出在公交車上或者地鐵上,還總能看見大哭大叫,但是家長放任不管的孩子,即便周圍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他們也不覺得害羞。

更有些家長以孩子還小的藉口拒絕管教,其實千萬不要覺得等到他們長大了就知道守規矩了,越不管就越放肆。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孩子雖然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也是家長們捧在手裡的寶貝,但是不要心軟,做錯了事情之後就要為自己犯的錯誤買單、承擔責任,等到以後再想管教可就難了。

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

  • 超前滿足

孩子小時候的壞毛病大多都是在3歲之前養成的,在這個時候,沒有形成獨立的性格,表達能力也不清晰,所以最容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家長們可以多給孩子講講關於壞毛病不好的故事,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改掉自己的壞毛病。

  • 建立明確的規矩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個獨立的個體,就要守這個社會上的規則,如果沒有規則和底線的話,長大之後很容易被社會淘汰,被身邊的人疏遠,所以儘早的為孩子建立明確的規矩是件好事。

可以從最簡單的小事情做起,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許看電視、不許看手機,晚上睡覺之前、刷牙之後不準吃零食,等到孩子們適應了規矩之後,他們就自然會按照規矩做事了,也會養成好習慣,而這些習慣將會伴隨他們一生。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以後這張白紙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所以甜甜建議各位父母,要在孩子小時候就做好積極的引導,否則很有可能會耽誤孩子的一生,千萬不要等到錯過了關鍵時期再後悔,別讓自己的錯誤教育傷害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