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心臟不得癌症?

糕糕老爸的童話


我們總能聽到肺癌、肝癌、胃癌、腎癌、胃癌、腸癌、腦癌等等,但是很少聽說心臟癌症。心臟為什麼不會發生癌症?



其實心臟是會發生癌症的,只是發生的幾率非常低,我們很少遇到,自然很少聽到。

心臟腫瘤發生率0.0017%

研究調查顯示原發性心臟腫瘤的發病率可低至0.0017%,換句話說,每10萬人之中,才有那麼一兩個人會有患心臟腫瘤的可能。而這些人中,75%左右為良性,惡性腫瘤只佔25%左右,並且,其中一種叫做心臟黏液瘤的良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心臟腫瘤類型,約佔全部心臟腫瘤的一半。心臟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兩種類型是血管性肉瘤及橫紋肌肉瘤,得了這兩種腫瘤的患者,其存活率極低,並且轉移較早,通常情況下,這兩種腫瘤一經發現的時候就已經轉移到肺、肝臟和腦等部位了,如果不經手術迅速切除,90%的患者都會在診斷後9—12個月內死亡。當然,另外一方面,其他組織器官患的腫瘤也可能會轉移到心臟“生根發芽”,這就叫做轉移瘤,心臟中最常見就是黑色素瘤轉移到心臟中的轉移瘤,約佔心臟轉移瘤的50%—70%。

為什麼心臟發生癌症的比例非常低呢?

說法1:

癌症是由上皮組織化生來的,凡是有上皮組織的地方,都有發生癌症的可能。上皮組織覆蓋著人體表面,也覆蓋著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的內表面,還是構成肝、腎、乳腺、前列腺等器官的實質成分。這些組織器官,都有可能發生癌症。癌就是由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心臟中沒有上皮組織,自然也就不會有原發性癌症發生了。

說法2:

心臟和血管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血液循環系統,使其不易受到外界有害物質的直接侵襲。人們生活中面臨的許多致癌物質都可能對鼻咽、口腔、食管、胃腸、肺、皮膚等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進而引發惡性病變。比起這些每天接觸有害物質的器官,深藏在軀體核心位置的心臟就難以受到這些致癌物質的直接侵害。即使進入到血流的有害物質也能在經過肝臟、脾臟和腎臟時不斷得到淨化處理。這樣一來,血液中的一些有害物質也很難對心臟造成不良影響。

說法3:

與心臟的功能有關。在人的一生中,心臟分分妙妙都在不停地跳動,不捨晝夜,從不停止。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的泵站,因為流經心臟的血液永不停息,所以即使是轉移中的惡性腫瘤細胞,也不宜在心臟中停留。

說法4,也是比較有說服力的研究:

最新一期學術期刊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美國科學家篩選出細胞週期相關因子,其中CDK1、CDK4、cyclin B1以及cyclinD1這四個可以讓不再分裂增殖的心肌細胞再次進入分裂增殖狀態。心臟腫瘤相比較於其他腫瘤類型而言相當少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新研究給出了答案,即心肌細胞在成年之後退出了細胞週期,細胞分裂增殖被按下了“停止鍵”。

為什麼會發生癌症?

癌症的發生確實和外部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和環境因素,個人生活習慣等等都有一定關係,但最終還是歸結在細胞上,癌組織也是由細胞組成,只不過癌細胞屬於不正常的細胞,或變異的細胞,我們正常的細胞分裂增殖的次數有限,而腫瘤細胞則能夠無限增殖,不受控制,基因突變是導致腫瘤細胞無限增殖的根本原因。 心臟的心肌細胞成熟後幾乎不分裂 研究小鼠顯示,在胚胎時期的第10天到第12天以及出生後的第4天到14天左右,其心肌細胞可以分裂增殖,而成年小鼠心肌細胞幾乎已經陷入不分裂增殖的狀態,因而成年小鼠心臟組織一般不再具有再生能力。人類亦是如此,儘管有研究顯示成年人的心肌細胞有極低程度的更新,然而,絕大部分心肌細胞已不再分裂增殖。 因心肌細胞的分裂增殖幾乎已經停止,其心臟組織一生中更新率極低。而細胞不分裂增殖,相關基因突變就不會累積在細胞的基因組中,心肌細胞就不會變成腫瘤細胞。相反,別的組織器官再生能力強、細胞分裂增殖旺盛,導致腫瘤相關基因突變累積在細胞基因組中的概率大幅增加,因而更加容易出現腫瘤。

大白話解釋心臟為啥不發生癌症?

我們的臟器都是由很多細胞組成的,每個臟器相當於一個部門,每個細胞就相當於一個人;肝臟、肺臟、腎臟、胃腸這些部門,都有規定,那就是到了一定年齡就得退休。也就是每個細胞的新陳代謝、推陳出新、更新換代很快,到年齡就退休,就會有新人補充進來。這些部門在補充新人的時候,難免會被混入壞人;好人都是比較規矩和聽話的,退休一個,補進來一個;壞人不守規矩,拉幫結派,發展自己的勢力,不斷擴大自己的陣營,繁殖迅速,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變八個……正常部門對於這些壞人管不住,所以發展太快。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腫瘤癌症都發展很快,不得不通過手術切除這些毒瘤;或通過強硬的化療、放療來打擊這些壞人,在這期間難免誤傷好人,人體就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



但是心臟這個部門很有意思,實行終身制,就是一旦是心臟這個部門的人,那麼就是一輩子在這上班,直到死亡;正因為心臟這個部門實行的是終身制,所以不牽扯新人補充進來,所以幾乎不會有壞人混入,沒有壞人混入,自然發生壞勢力的可能性很低,也就不發生癌症。如果心臟部門的人死亡了怎麼辦?沒辦法,因為沒有補充隊員,這對於預防癌症來說是好事,但對於心臟其它疾病並不是好事。比如說心肌梗死後會發生心肌細胞死亡,因心肌細胞不可再生,死一個少一個,所以心臟容易發生衰竭,心衰後幾乎不能逆轉。

所以說,心臟發生癌症的可能性很小,和心肌細胞成熟後不再更新換代、不可再生有一定關係;這對於癌症來說是好事,多於心肌梗死、心衰來說不是好事。心臟發生癌症的比例低,但不是說心臟病發生率低,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經超越癌症成為頭號殺手。


心血管王醫生


心臟得了癌也不叫“癌”,叫“橫紋肌肉瘤”

從組織胚胎學上說,起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癌,起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稱“肉瘤”。“肉瘤”相對於“癌”要少見一些,所以老百姓把所有的惡性腫瘤都稱作癌症。如果用廣義的“癌症”概念,白血病也算是一種“癌”。

雖然心臟也得“癌症”,但是非常罕見。這是為什麼呢?

心肌細胞基本不可再生。

心肌細胞分化形成了以後,基本上也喪失了分裂和再生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心臟病只能延緩加重,不能治癒的原因。)

而腫瘤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細胞基因突變,這種突變不是一天突然形成的,而是多次基因突變積累的結果。父代的基因錯誤會遺傳到子代,子代在父代的基礎上,又一次發生錯誤,傳給孫代... 最終多次巧合促成了癌症的發生。

同時,細胞最容易發生基因錯誤、產生突變的時候,就是在增殖和分裂的時候。分裂的次數越多,突變的幾率也就越大,產生癌症的幾率也相應變大。

因為心肌細胞基本不存在分裂和再生,同一個細胞發生多次基因突變,恰好激活癌症基因的概率非常小,因此,心臟的癌症是非常少見的。

心臟較少受到各種炎症因子和有毒化合物的刺激。

基因突變是癌症發生的內因。而癌症的外因就是各種物理、化學性刺激、微生物的感染、反覆發作的炎症等等。

心臟在人體的核心部位,機械性摩擦、損傷的刺激幾乎沒有;各種輻射也被周圍其它組織遮擋了一大半;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雖然可以隨血流而來,但是基本不停留,很快會被其它器官攔截蓄積;炎症性的刺激也不會在心臟常年累月地反覆出現。這些因素都是心臟不容易出現惡性腫瘤的原因。

心臟的轉移性惡性腫瘤也非常少。

惡性腫瘤往遠處轉移有三個途徑: 直接播散、血行轉移、淋巴轉移

心臟外有一層心包膜保護,因此周圍如果有癌症直接播散傳播,也只是種植到心包膜,無法直接浸潤心肌細胞。

心臟血流速度非常快,不利於腫瘤細胞定植,所以血行轉移難度也很大。

心臟沒有淋巴系統,所以通過淋巴管轉移這條路也行不通。

總結

心臟不容易出現惡性腫瘤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因為自身基本不分裂再生。而與之相反的例子,比如肝臟,正是因為再生能力強,分裂活躍,所以惡性腫瘤高發。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學習更多常見多發疾病知識。


鄭醫生百嗑


心臟不容易癌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心肌細胞幾乎不會再生。而細胞的癌變首先和細胞的再生速度有關,再生速度越快的細胞就越容易發生癌變。

  • 上皮細胞
  • 間葉細胞
  • 血液幹細胞
  • 神經上皮細胞

這些細胞都有共同特點,它們都在體內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而在不斷進行著快速更新換代的細胞分裂。而快速的細胞分裂,就給了DNA突變的機會,也讓DNA更容易受到傷害,因此引發的基因突變是細胞癌變的關鍵步驟。

圖示:細胞在分裂傳代中積累起的有害基因突變,最終將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

而心臟基本上由幾乎不再分裂繁殖的心肌細胞構成,這就讓心臟很難患上腫瘤,不管良性的還是惡性的。人們曾經認為心肌細胞絕對不會再生,死一個少一個,但後來發現心肌細胞也能以極慢的速度再生,雖然沒啥實際用處,心肌梗死嚴重的患者,根本不能指望心臟自己的再生,必須尋找心臟移植。

除此之外,也有人認為,心臟這種重要器官的癌變會被自然選擇淘汰,其它器官癌變往往還能活許多年,唯獨心臟癌變,死人太快,所以經由進化的原因,那些心臟容易癌變的人早就絕種了。這個說法也並非毫無道理。

當然,理論上任何細胞都有可能癌變,尤其當環境中存在各種誘發癌變的因素時,比如致癌的化學品以及電離輻射等。


裸猿的故事


惡性腫瘤比其他癌症更頻繁地襲擊某些器官,如結腸或乳房。在一篇發表於8月9日“ 癌症趨勢”的觀點中,研究人員提出,這種器官的脆弱性可能是由於自然選擇。人體可以容忍大的或成對的器官中的腫瘤,而不是像心臟這樣的小的關鍵器官中的腫瘤,因此較大的器官可能已經發展出較少的防禦癌細胞的機制。

進化生物學家弗雷德裡克·托馬斯(FrédéricThomas)說:“保持活力和生殖能力最重要的器官,如心臟,大腦或子宮,可能對癌症有更好的保護,所有其他的東西都是平等的。法國生態和進化癌症研究中心。“我們並不是說這是解釋器官對癌症不同敏感性的主要因素,但是這是一個與其他因素有關的因素。

許多腫瘤學家通過觀察吸菸或紫外線照射等外部風險因素或內部因素(如細胞在器官中分裂的頻率)來解釋器官癌症發生率的差異。托馬斯和他的合著者,包括資深作家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進化生態學家貝塔烏瓦里(Beata Ujvari),現在提出這個進化論來補充當前的認識。

該研究小組認為,自然選擇有利於對人類生存和繁殖至關重要的小器官進行強有力的抗癌保護。托馬斯說:“大或成對的器官可能積累大量的致癌表現,而不會受損,而像胰腺這樣的小而重要的器官很容易受到損害,只有少數腫瘤在裡面。因此,理論認為,如果所有其他因素相同,胰腺應該比腎臟這樣的器官更好地防禦癌症。不同器官的抗癌保護機制不同,但一般來說,它們會使器官抵抗腫瘤的形成。

研究人員還建議,癌症生物學家將個體器官視為具有自身環境條件(如氧氣,酸度或水平)的專門化島嶼,癌細胞的生存依賴於當地環境的熱情。“惡性細胞是生物體 - 它們不受生態條件的影響是不可能的,”托馬斯說。“這顯然意味著某些器官比其他器官更有利於惡性擾動。”

Thomas,Ujvari和他們的同事現在正在測試他們的假設。“一個完整的分析需要我們考慮到所有可能的混雜因素,”托馬斯強調。“我們不能只看現有的癌症統計數據和器官的大小,並且關聯一下它是否有效。” 目前,該小組正在對小鼠進行長期實驗,以測量不同器官內癌變和癌前變異的積累。這項研究是迪肯大學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之間新的國際合作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穎假設,”托馬斯說。“我們希望這篇論文能夠刺激這方面的研究。”


指尖上的芳香


這個問題,提問的非常好。當年我的研究生導師就曾經問我,為什麼心臟和小腸的癌症不常見呢?我一時想不出答案,怔怔的站在那兒。為什麼心臟和小腸很少得癌症呢?

後來老師講述,心臟與小腸在五行上屬火,小腸為丙火,心臟為丁火,一陰一陽,相輔相成。心與小腸互為表裡,經絡相互連接,上下相同。心為君主之官,掌管其他臟腑,地位最高。

癌症在《黃帝內經》中多認為是寒氣凝滯,寒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就想天氣寒冷,水便會結冰。結了冰的氣血運行失常,結聚在一起,變形成了不正常的癌症。

因此溫化寒邪,使氣血得溫,則行。心為火髒,寒邪難以入侵,小腸亦為火髒,寒氣不得入侵,氣血難以結聚,因此便難以形成腫瘤。


金匱真言


惡性腫瘤按照來源不同分為兩種:癌症和肉瘤。

來源於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叫癌症;來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叫肉瘤。心臟沒有上皮細胞,所以不會發生癌症,但是會發生惡性腫瘤的另一種:肉瘤。

我們看個病例大家就瞭解了——

男性,57歲,大腿腫疼:

骨盆CT發現,右側髂骨溶骨性骨質破壞,周圍還有一個巨大的軟組織腫塊。

這種形態首先考慮轉移瘤,需要全身檢查,尋找原發病灶。做了胸部加強CT,發現了心臟的肉瘤:

在右心房的位置,橢圓形的大腫塊,病理證實是血管肉瘤。

關於心臟腫瘤的概述:

心臟腫瘤較為少見,約75%為良性,以心臟粘液瘤最常見。原發性心臟惡性腫瘤更少見,75%為惡性,其中最多的是血管肉瘤,其次是橫紋肌肉瘤。

心臟血管肉瘤最常見於30-40歲。絕大多數腫瘤發生於右心繫統,尤其是右心房。文獻報道心臟血管肉瘤約66%-89%的病例發生肺轉移。其生長方式包括兩種:向腔內生長、邊界清晰和向心包瀰漫性浸潤生長。

事實上,胸腔的血管肉瘤多發生於心髒、主動脈、肺動脈等。位於段及段以上的肺動脈肉瘤,表現為肺動脈內充盈缺損,往往容易誤診為肺動脈血栓。磁共振動態增強成像顯示肺動脈內腫塊不均勻強化,此時考慮到肺動脈肉瘤診斷。

這樣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有些懷疑肺動脈栓塞的疾病,需要做增強ct或者磁共振檢查。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這一篇內容有點深,而且發病率不高,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太費神。🙏

當然還是歡迎關注我!關注通俗易懂的醫學科普!😄


影像科豪大夫


發生在心臟的腫瘤不是沒有,只不過比較少見而已。不要誤認為心臟不會發生腫瘤!


心臟腫瘤頗為少見,其中原發性腫瘤更為罕見,轉移性腫瘤約為原發性的20~40倍。原發性心臟腫瘤大多為良性,其中又以心房粘液瘤居多數。

一、心臟良性腫瘤

1.粘液瘤心臟粘液瘤約佔良性原發性心臟腫瘤的50%。年齡30~50歲,性別無明顯差異。臨床上,常有血流受阻和栓塞症狀。本瘤多發生於左心房(約佔75%),發生於右心房的佔20%,心室5%。腫瘤大小不等,呈息肉狀或絨毛狀。切面呈灰白色半透明膠凍狀,質軟易碎。鏡下,粘液瘤細胞呈星芒狀或梭形,核呈卵圓形或梭形。瘤細胞稀少,散在或三五成群,分佈於大量粘液樣基質中,基質內富含蛋白多糖。關於本瘤的組織發生,觀點仍不一致,許多學者認為本瘤來源於心內膜下的多能性原始間葉細胞。

2.橫紋肌瘤 心臟橫紋肌瘤多見於15歲以下兒童,約50%病例伴有結節性硬化。臨床上,腫瘤小者可無症狀,大者可向心腔突起,引起阻塞症狀,多發性腫瘤常引起嚴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肉眼觀,腫瘤多位於左和右心室的心肌內,常為多發性,直徑數毫米至數釐米。鏡下,瘤組織疏鬆,細胞較大(直徑可達80μm),呈卵圓形。胞漿空泡狀,富含糖原,核居中,核仁明顯。核周圍的胞漿呈疏網狀,細胞形似蜘蛛,故有蜘蛛細胞之稱。目前認為本瘤是一種源自胚胎心肌母細胞的嬰兒錯構瘤。

3.纖維瘤 心臟纖維瘤多見於嬰兒和兒童。臨床上,可引起左、右心室流出道阻塞症狀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肉眼觀,腫瘤多位於左心室或室間隔內。多為單發,大小不一,直徑有時可達10cm。鏡下,與其他部位的纖維瘤相似。

二、心臟惡性腫瘤

心臟原發性惡性腫瘤甚少見,可有惡性血管內皮瘤、橫紋肌肉瘤、惡性間皮瘤、纖維肉瘤等。

三、心臟轉移性腫瘤

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轉移至心臟者少見。但亦有人認為,如果仔細檢查也並非很少。心臟轉移瘤中以惡性黑色素瘤較多。心臟轉移瘤可從鄰近器官的惡性腫瘤蔓延而來,如支氣管癌、胃癌、食管癌和縱隔腫瘤等,但大多系經血道轉移而來。


馬佳健康學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得先說說為什麼會得癌症。

什麼是癌症

通常“癌”是指來源於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而來源於上皮組織以外,如結締組織或者肌肉組織的惡性腫瘤我們通常稱為“瘤”。惡性腫瘤有個很大的特點即具有無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分化和增殖的能力則是得腫瘤的一個重要條件。

心臟的構成及為什麼不容易得癌

心臟的結構決定了其相關癌症幾乎沒有

  • 心臟主要由血管或心肌細胞構成。心肌細胞是終末分化細胞,即沒有分化和增殖的能力,則不會表現出腫瘤典型的特性,因此心臟的原發癌症是幾乎沒有的;

  • 對於轉移癌而言,癌細胞需要在組織表面粘附才能正常生長。心臟處的血流較快,轉移的癌細胞很難在心臟表面停留,因此心臟也很難見到轉移癌;

  • 心肌細胞一來是屬於肌肉細胞,就算其發生了惡性腫瘤,通常也會叫做“瘤”而不是“癌”。

有沒有關於心臟的癌症

前面說了,心臟除了心肌細胞,還由血管組成。而血管是有可能發生腫瘤的,主要就是血管肉瘤,或發生於心髒瓣膜的乳頭彈性纖維瘤,但均比較少見。


性情媽媽


那要看你是怎麼定義癌症cancer的?

中醫的[癌症],是得了腫瘤之後的各種症狀。

cancer是[拉丁語],意思是:西醫治不好的疾病的統稱[uncontrolled disease]。心臟病不就是西醫治不好的疾病嗎?而且心臟病還有很多種類。其實包括許多比如四肢不溫,心肌炎,低血壓高血壓,都有可能是心臟疾病導致的,而且這些都是西醫治不好的疾病,所以,從這個概念角度出發,心臟當然也會得【癌症】。

其實,西醫的cancer,有兩個含義,一個就是[毒瘤]【病變細胞迅速破壞其他細胞】[附圖1],另外一個就是uncontrolled disease[不受西醫控制的疾病]【附圖2】。你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你就很難理解西醫提到[癌症cancer]的時候的說法。因為他們談到[癌症cancer]的時候,有的時候指的是[毒瘤],說著說著又變成了[uncontrolled disease]了。不過,你要知道,毒瘤也是西醫治不好的疾病呃。毒瘤只是腫瘤發展到迅速嚴重地步的腫瘤uncontrolled不受控制了而已[脫韁的野馬]

out of control 不在控制範圍

uncontrolled 已經失去控制

undercontrol在控制中

心梗,心肌炎,心臟病,心絞痛,心臟性風濕


太素老道


因為心臟主要是心肌細胞,是已經高度分化的細胞,沒有上皮細胞。幾乎不再分裂。

細胞只有分裂,才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分裂越頻繁,就越容易出現癌細胞,舉個例子,假設在某射線輻射下,細胞分裂1000次產生一個癌細胞。那一個月分裂好幾千次的跟一個月分裂不到100次的相比,顯然是前者更容易出現癌細胞。

這就是為什麼幽門螺桿菌感染正常情況下沒事,但是感染之後引起胃潰瘍就容易誘發胃癌。發生胃潰瘍之後,胃粘膜會迅速分裂產生新細胞倆修復,而幽門螺桿菌又會過來破壞,這樣在反覆修復、又反覆被破壞的過程中,就更容易出現癌細胞。HPV感染之後,更容易得宮頸癌,也是同樣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