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很多人經過系統培訓之後,畫出來的畫就沒有了靈性?

崔中鶴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為什麼許多人經過美術系統培訓之後,畫出來的畫變得很嚴謹,甚至呆板,失去了靈性

比如你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四五歲的他喜歡自由創作,在家裡牆上,地上隨意塗鴉,隨意發揮色彩

你看見一片狼藉,牆上雜亂無章的色彩,孩子全身的顏料

於是你開始指責孩子亂塗亂畫,不知道畫的什麼玩意兒,甚至剝奪了孩子畫畫的工具和顏料

你甚至要求孩子如同成年人一樣思考,畫畫必須按照成人模式,草必須是綠色,太陽必須是紅色,火車必須按照軌道上行走

某天,你覺得孩子不能這樣亂塗亂畫

於是你把孩子送去了美術培訓機構學畫畫

孩子的試聽美術課,畫了一幅抽象的色彩畫

於是你一頭霧水,甚至質疑美術老師的教學水平,甚至你找美術老師理論,說她亂教

後來,美術培訓機構為了讓你愉快地續費,迎合你的思想,開始教孩子繪畫技術,畫像一個動物,一個人,一座房子

孩子的模仿能力越來越強,畫面越來越具象,於是你開始覺得孩子畫畫很有進步,於是你開心地續費

殊不知,某天孩子的學校舉行繪畫比賽需要交作品

眼巴巴望著比賽的主題,孩子一臉懵逼,呆坐了半天還是一張白紙,什麼都畫不出來,索性在網上搜一幅兒童畫照抄下來,甚至不願意動腦筋思考

於是你又開始大罵孩子沒創意,想象力

殊不知孩子的思想被禁錮,想象力被抹殺,也有你的一份功勞

所以個人拙見,你的繪畫作品,會不會失去靈氣,你會不會被抹殺了想象力和創意

關鍵在於你是否參加了正確科學的美術培訓機構,還有你家長對於你的引導和支持

而不是一概而論,你參加了正規系統的美術培訓,你就一定會失去繪畫的靈性

繪畫神童女孩埃麗塔·安德魯,兩歲開始辦畫展,接連辦好幾次畫展,被譽為波洛克再世抽象畫家

埃麗塔·安德魯在亂塗亂畫,父母沒阻止,而是給他創造了自由的創作環境,任由她天馬行空發揮創意

父母只確保顏料無毒即可





現在許多美術培訓機構,都流行教學員繪畫技術,模仿能力

而想象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也並不是每個老師都能細心挖掘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意

許多美術培訓機構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想方設法吸引家長續費

許多美術老師為了讓家長續費,教孩子模仿畫像一個動物,房子,人物,家長看見孩子模仿能力越來越強,自然愉快地續費

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抹殺了孩子的想象力,繪畫失去了靈氣,原先那種純真的感覺

但是你一旦遇到了正確的導師啟蒙你的繪畫,科學按照兒童心靈發展規律引導你創作,認可你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不干涉你的創作想法和創意,同時你爸媽也沒有干涉你的創作,全力支持你發揮繪畫創意,那麼你參加了美術培訓也不會失去靈性的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條友們,你們有什麼高見呢?


藝術狂人2


因為教你的老師總會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要這樣,要那樣。最後畫出來的都一樣了,何談靈性?!

但是,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也會犯很多低級的錯誤。

這也許是藝術的必經之路。就像我兒子彈琴,4歲半,他彈著琴會有身體的表達,都是一些國外的練習曲,老師也沒講過這些曲子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一首憂傷的曲子,他彈的激情澎湃。老師說,不對不對,不是這樣的,應該是那樣的。。。

在藝術的道路上,我也不知道是對是錯。(你怎麼知道那些已故很久遠的藝術家當時的那個曲子是憂傷的呢,也許你知道,是因為你老師就是這樣教你的。)

你沒有成名之前,什麼都是錯的,要保證不犯錯。你成名成家之後,想怎麼做都是對的。


艾納納


這個問題問的較好,值得推敲。

個人也遇見過此類情況,所以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簡單說下我的看法吧。

首先,我們要知道畫畫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表達和呈現畫者的內心和思想。而系統的培訓,這是為了提高畫者的繪畫知識和技能,讓作品效果顯現得更加專業和美觀。

但是,所有的專業繪畫知識和技能都是為我們在紙上宣洩靈感所服務的。打個不知恰不恰當的比方,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不管是走路還是開車,而鞋子和車子就相當於知識和技能,是為我們旅行而服務的。而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到達意義上的終點,而非單純去考慮怎樣走好路和怎樣開穩車。

說到這裡就比較好理解了吧。沒有經過培訓的時候,往往不會考慮太多專業因素,只是單純的來宣洩自己的靈感和想法。而專業知識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大多數人往往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更多考慮的是知識運用的到不到位?技法夠不夠專業?不知不覺中就牽絆了最初的想法。

但這種情況是可以解決的。那就是越過這個瓶頸期。

至於怎麼越過這個瓶頸期?當然就是繼續學習深造。在不斷的學習和練習中,知識和技法也在不斷的熟練,熟練到不知不覺中已經融入到自己的骨髓。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只需要考慮“靈魂”性的東西就OK了。多餘的牽絆也就逐漸不復存在。

所以,該提問說明一個情況,就是“很多人”是專業的,卻還不夠專業。

不過,凡事不怕不專業,就怕半途而廢。努力總會有回報的。

個人看法和結論。有異議的歡迎提出或補充。喜歡畫畫的,歡迎加關注。相互學習,一起進步!





花蝶炫影


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現象,那麼這種存在一定有它產生的原因。一個愛天生熱愛美術有強烈學習繪畫技巧慾望的人,他學畫畫應該是如飢似渴,並且是一串心中疑問被解答中的茅塞頓開的過程,他會不由自主的練習,揣摩這些技法,一旦有機會接受系統培訓之後,他應該是如虎添翼的感覺,這是應該有的正常結果。我就喜歡畫畫,但沒有整片的時間畫,到網上看看別人畫自己用毛筆練習,那我也只是看別人的基本技法,讓這基本技法為自己腦中想表達的意願服務,把我的想法從我的腦子裡挖出來放到畫紙上,直觀展現出來給人看。也是給自己的這一意象留個影,自己欣賞,我不覺得有什麼失去靈性的現象,下面是我畫的一副牡丹圖,傳到這顏色變難看了。先不說這,先解答問題,


那為什麼系統培訓完以後畫畫沒了靈性?我想,這是因為心中的技法太多,擠佔了本應屬於自己靈性生存的空間,就像內心的靈感像小魚只是在寂靜中偶爾游到你的心湖,而你卻擺了一系列的漁具大張旗鼓地來撈它。怎麼會撈到?對於繪畫,不要只強調技術,忘了自己想表達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技術永遠是為人的思想服務的,沒了靈性,機器很輕易就做到了,相機一秒就搞定了,要你畫畫有多大意義呢?老師都畫的那麼好,我們再複製他的技法幹什麼呢,那就老師多畫點得了。所以說,培訓班學的一定是你渴望得到的表達自己意願或思想的基本工具,對這工具,熟練掌握,但要呵護扶持自己的獨立思想長大,在幼小的時期它的確很弱,但它是你的獨一無二的珍寶,讓學來的東西都給它服務,別擠佔或嚇著它。


閒人清婷


首先,這裡說的系統培訓應該是指正規的培訓,比如正規大學裡的美術專業,美術學院的附中,或者民間跟有一定水平和成就的專業畫家接受系統培訓。那些本身就不專業的人士,自學成才的人,或者美術高考培訓班所提供的培訓不能算正規的系統培訓。你接受了不正規的系統培訓,畫畫失去了靈性當然是很有可能的。美術高考培訓班有很多是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辦的,有一定的專業性,但這是為考試進行的特訓,通常時間較短,也不能算系統培訓。

其實正規的系統培訓不會也不應該讓一個人的畫畫失去靈性,相反正規的系統培訓應該以發掘發揮學畫人的天賦和靈性為目的。正規的系統培訓的大部分練習都是建立在更好地把握和感受所要描繪的客觀對象上的。也就是說真正好的系統培訓正是要讓你的畫更有靈性,而不是相反。

其次,什麼樣的畫算是有靈性的畫。並不是說造型和用筆隨意的畫就是有靈性的,而寫實嚴謹的畫就沒有靈性。比如羅中立的寫實油畫《父親》,這是一幅現實主義的作品,沒有經過系統嚴格的訓練是不可能畫出這樣的畫的。但你能說這幅畫沒有靈性嗎,不生動嗎?這樣有著紮實的功力又充滿靈性的畫比比皆是,比如倫勃朗的肖像畫,費洛伊德的人體畫等等。

最後總結,畫畫有沒有靈性與接受系統訓練並不矛盾,但與你接受怎樣的系統培訓有很大關係。如果你接受的培訓讓你越來越討厭畫畫,那你肯定是學錯了。但是不管接受怎樣的培訓,學畫的人要永遠保持對繪畫的新鮮感,保持對所要表現的對象的敏感。






爾東層


經過系統學習後畫有沒有靈性,應該是從兩個方面去理解:第一,初級階段的,如果初級階段去系統的,科學的去學習素描,學習色彩,這種學習是比較枯燥,而且比較嚴謹,沒有自己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和餘地。比如素描,你畫的東西造型一定要準確,不準確,那就不叫基礎訓練。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如果你想學畫人的肖像畫,表現事物的對象,你必須有最基本,最堅強的,最紮實的造型能力,也就是畫什麼像什麼,這是基本功!充分發揮個人主觀意識及靈動性較弱!第二,現在很多畫家為了入選全國美展,去到北京找一些名師學習班學習。這些人經過學習班的學習後,那麼他們畫的畫就千篇一律成了展覽風,展覽派了。也就是說導師畫的什麼畫,學生千篇一律,都學他那種風格。哪一種畫風能夠入選美展,能夠獲獎,大家一窩蜂都去學習這種風格。經過跟風學習以後,他們的作品就沒有個人特色了,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把名字蓋上,就不知道是誰的畫了,作品更談不上有靈性了!有個人特色了!



趙寒翔


為什麼很多人經過系統培訓之後,畫出來的畫卻沒有了靈性?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晰的界定“系統培訓”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是怎麼樣的一個系統,訓練的週期和方法又是什麼呢?如果這些東西沒有弄明白,那麼這個問題就不會有答案。

按常理來說,凡是能取得好成績,有成就的藝術家,都必須經歷嚴格系統的訓練。而不應該是經過了系統訓練後,作品反而變得呆板、庸俗、沒有靈氣。這種因果關係是完全不成立的,也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更找不到合適的實際案列來加以佐證。

其次就是要明白什麼樣的作品算是有靈氣的作品,什麼樣的作品又算是沒有靈氣的作品。評判他們的各項條件與標準又是什麼。總不能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每一個人說的都是衡量與判斷的標準吧?這樣的話,那就是沒有標準了。

最後事實是:系統的訓練一定有嚴格的要求,具體的方法,各階段時間的分配,以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樣判斷一件作品是否有靈氣也有相對的標準。只是“畫家的系統訓練”和“作品是否有靈氣的評判標準”比較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完的,甚至這是兩門學科,一個是關於藝術的訓練與創作。另外一個是關於藝術的鑑定與欣賞。

總之,我個人認為,如果想讓作品有靈氣,就必須經歷嚴格合理的系統訓練。天才也同樣無法越過這道門檻,只是天才所花的時間會比普通人少很多。





無心齋手稿研究


現在的美術專業,是在側重培養學生就業技能,而不是藝術創造。一個商品要設計一個形狀或者是一個包裝,那就必須滿足大眾需求。所以這只是技術而不是藝術。國家各類大學開設美術專業課,目的也就是在培養專業的技術人員,服務國家大經濟建設。試看現在的各類商品設計和10年前20年前相比哪樣不是相當的精緻?真正的藝術家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多,就說中國九大美院,每一屆培養出一兩個就夠了,更何況全國幾百所大學裡,再出那麼一二百美術天才,幾十年下來,算算有多少?總歸還得以謀生為主,這是當前教育的一個宗旨,任何一家教育機構不會單純的去培養你的藝術和想象,也培養不出來,他們只會把所有學得到的技能交給你,靈感和想象力是教不來的,想學純藝術,純想象的話,那要看學生自己是否真愛美術,是否願意真誠地去觀察這個世界,心態是否平和?是否有能力平息浮躁,抵禦周圍的戾氣?看到美女,看到遊戲是否驚動意志?將來在就業的壓力下,是否能做到乞丐一般淡定?


孤靈羚


沒有經過培訓,畫手畫出來的作品,會有自己的想法在裡面,他覺得心中的眼中的花就是他畫出來的樣子。但是經過了系統培訓,老師會告訴你,畫畫你要先學習基礎,告訴你怎麼構圖,怎麼畫第一筆,怎麼上色,怎麼配色。

基礎統一

老師有個東西叫教案,而學生要在教案下,框框內進行創作,你一步步都要按照要求來,固定的模板教育處固定模式的學生。


模仿過多

雖然說多模仿可以知曉你的不足,他人的優秀,但是過多的模仿,會讓畫手失去了創作的積極性,懶惰的只想模仿他人的思路和風格。


市場需求

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審美,而很多畫手在作畫時候,不僅要考慮的是年代的審美問題,還要考慮的是,迎合市場,他人讓我畫什麼,他們讓我怎麼做,於是就會慢慢的失去了靈性。


系統培訓並沒有錯,錯的是在培訓中失去了追求獨一無二的勇氣,懶惰的只想聽從老師的命令,模仿他們的作品和思路,慢慢的養成了習慣,原本的靈性也早就被遺忘了。


九思品文


因為經過系統培圳出來,學生畫出來就是一種模式,沒有個性和靈性。就如系統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個模式。

這從小孩第一任老師說起,小孩塗鴉是天生特有,把自已心中所想,用塗鴉的方式去表現出來,就如開口講話,由咬字講話不清楚,由家長去更正,如果連家長對普通話都不標準,老是用地方鄉音語言去教,小孩長大了也帶有地方口音。如果小孩在塗鴉時,家長不懂教育小孩,小孩看起來隨意亂畫,有一些家長就給小孩拔冷水,以家長的眼光去審視小孩說,不準在牆上亂塗亂畫,或過多批評和指責小孩畫得不似。那當然,小孩未經系統訓練學習,把控不準太複雜的具體外形,只能用想像中用極簡單的線條去表出來,去探索在幼小的心靈中所表現那種夢幻童真。這種想像力是天生的,也是天斌的一種。所以做家長要懂些兒童心理學,不要抹殺小孩繪畫的天份。

如果這個小孩對繪畫有興趣,想進入系統培圳,老師將傳統的技藝,不斷複製學生,學生也照單全收,都按老師的畫法不斷複製下去,就會變成一種模式,如果下按老師的傳統評價標準,就打低分。這畫得不好,那又畫不準。學生完全沒有本人的個性和靈動和想法,久而久之,師出同門,全是老師的畫法,跳不出老師的條條框框,學生也沒有集百家之長為已用,去跳出個固化的模式。國畫大師齊白石也說過:“學我者生,似我去死”的道理。學生要以基礎學起,學技法是必要的,老師怎樣指導學生去學,不要千篇一律地學,根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要再如小孩在塗雅時就扼殺了他們的天斌和靈性。要因材施教,用啟發式的方式去教,適當發揮學生的創新性和靈動性。學生也應融匯貫通,發揮自己的創作個性,想像空間,集百家之長。要潛得深(學得更深入),出得來(從學馬模仿老師中走出來,斷奶期(畢業後)學生就要學會變通,尤如蜜蜂一樣,取百家的精華,去釀製自已的蜂蜜。.

所以說,並不是說,經過系統培圳之後,很多人畫出的畫就沒有靈性,而是老師怎樣去教好,學生要怎樣去學的問題,這兩方面是相互雙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