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970年代解放軍軍營中有“三大怪”


本文為大漠單騎原創首發,網站、移動APP、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如轉載請務必取得本作者同意,個人自媒體、論壇等如轉載請務必保留本作者署名,違者將追究其侵權責任。


1970年代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是個戰爭氛圍濃厚、物資又相對匱乏的年代,兵多軍費少,但錢少樂趣多,這軍營“三大怪”就是大兵們無聊時調侃出來的,也是當兵的人生活之中的有趣之處、無奈之舉。這些“鏡頭”現在年輕人無法見到,可能也無法理解,卻是那個年代軍營的生活縮影和時代印記。為什麼專說1970年代?一來是那個年代本人都在軍營中;二來1970年代是65式軍裝唯一完整貫穿的年代,“三大怪”中的兩怪都與65式有關。

1970年代解放軍軍營中有“三大怪”

身著65式軍裝的海軍戰士麥賢得,1965年“八·六”海戰的戰鬥英雄

第一怪:解放帽洗了吹成球曬

要說起解放帽每個老兵都是有情結的,“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當年多麼令人驕傲和自豪的形象。我軍統一戴解放帽,可以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這也是“解放帽”名稱的由來,據說最早的解放帽是由東北野戰軍的軍工廠生產的。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統一著50式軍裝,官兵都戴大簷帽;1955年實行軍銜制,換髮55式軍裝,軍官戴大簷帽,士兵戴船形帽;三年後又換髮去蘇化的58式軍裝,再啟用解放帽;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全軍換髮65式軍裝,全部取消大簷帽、無簷水兵帽,全軍官兵一律戴解放帽(海軍軍裝改為灰色);1974年女軍人換戴無簷軟帽,海軍幹部換上白下藍海軍裝(冬裝全藍)、戴大簷帽,海軍戰士恢復國際性的無簷水兵帽和水兵服;到1985年換髮85式軍裝,官兵又恢復戴大簷帽(女戰士仍戴無簷軟帽)。解放帽前後歷經近40年,才在我軍制式服裝中退出歷史舞臺。

1970年代解放軍軍營中有“三大怪”

細說起解放帽來,有不少故事。全軍官兵1950年換裝大簷帽後不久,部隊就普遍反映戴大簷帽行軍作戰中穿雨衣或戴鋼盔很不方便,而且成本比解放帽也高三倍。1951年2月軍委決定:陸軍幹部、戰士的大簷帽改為輕便、實用的解放帽,大簷帽留作觀禮用,海空軍仍戴大簷帽。55式軍裝是全盤蘇聯化,船形帽是被吐槽最多的,戲稱“牛逼帽”,士兵們都不願意戴;軍官戴的大簷帽在西藏平叛作戰中太過顯眼,成為康巴叛匪神槍手的目標。因此,58式軍裝士兵和軍官(海軍除外)又重新啟用解放帽,但仍保留了軍官的55式大簷帽在觀禮場合穿戴。65式軍裝多少有些極左色彩,大簷帽、水兵服、軍銜領肩章被當成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而拋棄,海軍官兵也戴了9年解放帽。解放帽最輝煌是在“文革”時期,也是紅衛兵的“標配”。

言歸正傳,我們那時候軍營宿舍前面都有一長溜晾曬衣物的水泥樁和鐵絲,一到週日早上,到處可見鐵絲上掛有洗後吹成氣球狀的解放帽。為什麼要把帽子吹成氣球狀?很簡單,主要是為了幹得快,再就是帽子幹了有形不打褶子。因為新兵只發一頂單帽,老兵帽子雖多可也捨不得都戴,新帽子要留著復員回家再戴或者送給家裡人,也是盡著一頂帽子戴。這就出現了矛盾,當兵的或訓練或施工出汗多,帽子很容易髒,部隊平時要求著裝整齊,這洗帽子就只能在週日洗(那時沒有雙休日),可週日放假想要外出又必須戴軍帽(也沒有上街著便服一說)。於是,不知從何時起有大兵腦洞大開,洗完帽子就鼓足腮幫子往裡面吹氣,脹得大大圓圓的帽子水分已不多了,再讓陽光一曬、小風一吹乾得非常快,晚上或早上洗的話還不耽誤上午出門。這種帽子吹氣速幹法在軍營中就一代一代傳下來,有效解決了軍人外出著裝與清潔衛生的矛盾,可謂土法上馬,兩不耽誤。

第二怪:褲子肥得像麻袋

在那個買布憑布票的年代,老百姓自己做褲子一般不會做得肥肥大大的。可部隊官兵不像現在還有作訓服、常服、禮服之分,是一套軍服不管幹啥全天候地穿,由於軍裝布料的彈性差,為了戰士們做摸爬滾打等戰術動作時褲子不至於礙事,軍工廠只好將軍褲製作得肥大一些,穿在身上確實像兩條咣咣噹當的大麻袋。

1970年代解放軍軍營中有“三大怪”

那時的軍服用料全是棉布,夏服是平紋布,冬服是厚一點的斜紋布。因為夏服穿著時間比冬裝要長,平紋布質地又較薄不太耐磨,褲子的膝蓋和臀部經常會磨出破洞,只好在褲子上面打補丁。這種補丁褲子很多老兵都穿過,但一般週日上街不會穿的,實在是有損兵哥哥的形象。就是打補丁的補丁布也並不好找,好在那時發新軍裝時要求交舊領新,舊軍裝不是全部上交,連隊可留少量在“上士”(給養員)手裡,專門當全連的補丁布用,但不一定何時都有。我們部隊1973年開始換裝“的確良”質地的夏服,這“的確良”實際就是滌綸,穿慣了棉布軍裝的官兵都是第一次穿,感覺真好,既挺括又結實,基本不會被磨破,這有礙瞻觀的打補丁軍裝才逐漸退出了軍營。

一直以來這肥軍褲看順眼了也不覺得什麼,可到197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了,社會上開始流行喇叭褲、雞腿褲,這肥大的軍褲在一些人眼裡就顯得不合潮流了。部隊裡有個別愛美的女兵就偷偷把褲子改瘦,穿在身上果然比原來好看,讓男兵們看得又羨慕又眼熱,個別膽大的男兵也學著改褲子。為此,部隊大會小會真沒少說,嚴令禁止私改軍服,誰改就批誰,可挨批歸挨批,改瘦的軍褲也改不回去了,仍有人是照穿不誤。不過實踐證明,穿著瘦腿褲訓練是很難做翻越障礙等高抬腿動作的,戰時可是要小命的,肥褲子的設計是有科學合理性的,就是平時穿肥褲子也較為舒坦,實用與養眼還是前者更重要,這股華而不實的改褲之風逐漸就失去市場。

第三怪:被子不分裡和外

軍用被子和一般老百姓的被子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分被裡與被面,裡外都是一樣的綠軍布,再是沒有條件使用活動被套,就是摁著一床光被子蓋。那時軍營衛生條件差,我們連隊一週只能洗一次大澡堂,小夥子們活動量大油灰多,被子自然也髒得快,尤其是被子蓋頭的一面逐漸會變得黝黑鋥亮。被子髒得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部隊那時經常搞野營拉練、施工生產什麼的,扛著揹包到處跑,人累了不管是哪就把揹包扔地上當凳子坐,乘大卡車也是如此。

1970年代解放軍軍營中有“三大怪”

可這拆洗被子加縫被子對兵哥哥來講可是一項大工程,一是連隊那時沒有洗衣機,用手洗一大盆子可是個挺費事的活,二是洗好了也不會縫納針線活啊。這男人生性懶散,能不幹就不幹,能不洗就不洗,這髒被子一般都是等到地方搞擁軍活動讓大姑娘小媳婦幫忙拆洗。可這擁軍活動不是三天兩頭都有的,為了延長被子的衛生“壽命”,懶人自有懶辦法,反正這被子不分裡外頭腳,索性蓋髒了裡面再換外面,蓋髒的這頭再換那頭,這樣一床被子裡外頭腳的可來回調換多次,哪一面也不至於顯得太髒,聰明吧?有懶人就有勤快人,愛乾淨的人會將兩條白毛巾連起來縫在被頭,一來毛巾髒了拆下來洗簡單些,不必拆洗被子,二來可分出被子的頭腳,不致於把臭腳丫子味傳帶到口鼻,這是講究人。

說到讓地方大姑娘小媳婦擁軍拆洗軍被,那時各部隊都會碰到,尤其是野營拉練到農村去,也就都會演繹出各種各樣問詢和解釋“畫地圖”的故事,這既是當兵的糗事,又是軍營閒暇時經久不衰的話題,但不能細說,你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