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赤壁之戰到底有多激烈,傷亡多少?

兔牙傳說


赤壁之戰,發生在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交戰的雙方是來自北方的曹魏軍隊和來自東南一帶的孫劉聯軍,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三國時期,這一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它基本確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統治地位和孫權在江東的實際權力。曹操的自大自負、周郎的胸有成竹、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都在這一戰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但是這樣一場規模壯大的戰役,雙方的損傷究竟有多少呢?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描述說曹操南下大軍一百五十多萬,而孫劉聯軍不過五萬人。然而在之後諸葛亮遊說東吳時,他口中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小編認為,一百五十萬可能純屬是曹操的吹噓,十五六萬也是諸葛亮為了讓孫權心安故意打壓,曹操軍民應該有三十萬左右,最後只剩下了曹操本部人馬,三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於孫劉聯軍,損傷應該也有三萬。

然而,在正史的記載中,曹操所率的軍隊,只有十二三萬,而孫劉的聯軍有八九萬之多。從這個角度看,赤壁之戰雖然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但並不是那麼明顯和經典。戰後,曹操所剩士兵不過千人,孫劉聯軍也損傷六萬之多。

除此之外,在陳壽的《三國志》一書中,對於雙方的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說的很明確。曹操的大軍有八十餘萬,而孫劉聯軍有四十萬,經過赤壁一戰後,曹操士兵傷亡五十萬,而孫劉聯軍傷亡二十二萬。小編認為這個說法是最符合邏輯的,畢竟八十萬人如果想逃跑,孫劉聯軍是攔不住的。


扶不上牆的阿斗菌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這樣描述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案例,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孫權和劉備聯合五萬大軍在赤壁相遇。孫權和劉備聯軍利用曹軍不熟悉水性的弱點,用火攻擊敗曹操水師,隨後水陸並進,大破曹軍。赤壁之戰後,孫權穩固了江東的統治,劉備則佔據荊州和益州,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操南征荊州的時候,從十五六萬的北方軍人中篩選出了步兵8萬,騎兵1萬,但是調集來南征的軍隊並沒有全部參戰,因為旱路的運輸問題限制了參戰人數,也就是說上限兵力也就五六萬,如果超出這個人數,道路堵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後方補給也沒有辦法保證。

而至於荊州兵,總計的數量達到七八萬人,但是南四郡僅僅被安撫,曹軍都沒有去過那裡,所以調集的兵力便是襄陽的兩萬餘人。

如此算來,曹操南征的總兵力,也就是七八萬人,而孫權方面基本上和《三國志》的記載出處不大,孫權給周瑜3萬將士參與戰爭,劉備方面則是一萬加一萬,雙方總兵力一共五萬人參戰。後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誇張、附會的成分。對於曹操的兵力有八十萬、一百萬等誇大。

所以說,這場戰役並不是以5萬兵力打20萬兵力,而是5對7,所以雙方的兵力並不十分懸殊,所以也談不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赤壁之戰雙方傷亡人數:

曹操原有人數:曹軍20餘萬(稱80萬)

死亡人數:曹軍“傷亡過半”,多為荊州降兵

周瑜原有人數:12萬人

死亡人數:2萬左右

死亡總人數:約847600人左右

赤壁之戰歷史意義

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作用,赤壁之戰之後,三國頂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木札


 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裴松之作的注,都沒有講清楚此事件的人數。易中天先生的說法是,曹操說八十萬,我們給他打三個對摺,也還有十萬。 曹操208年7月份下江南只有10萬軍隊,收降荊州10萬,這才有20萬。但荊州方面10萬是總編制,也沒有參加赤壁之戰。當然如果按諸葛亮所說的日行三百里的話,那確實只有五千騎兵而已。

  曹軍潰敗,曹操領殘餘部隊從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損大半(約6萬餘人),無力再戰,退卻而走。我還是比較支持這個說法的。畢竟當時周瑜帶三萬水軍來助戰,劉備方面有關羽的一萬水軍及劉琦的一萬人,總共也有五萬人,但劉備卻對周瑜說“恨少”,曹操方面也應該有個十萬人吧。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軍與孫、劉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發生的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軍大敗,孫、劉聯軍取得了勝利,此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雙方參戰兵力:據《三國演義》裡記載,曹操有大軍八十萬,孫、劉聯軍二十萬,實際上沒有這麼多,有誇大成份存在。一是曹操要防止西關軍。二是曹操要分出部分兵力守合肥。故曹操大軍南下時也就十五萬左右,加上荊州的降軍六萬人,共計二十餘萬。孫權有兵力三萬多,劉備經長坂坡之戰後,剩餘一萬多,加起來不足五萬人。

這次戰役由於曹軍多系北方兵,水土不服,很多人傳染了疾病,加之糧草不足,同時孫、劉聯軍又充分利用了曹軍的缺點以及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大借東風,火燒連營,致使曹軍大敗。

據記載,此戰曹軍死傷大半。曹軍死傷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因病死亡。二是因火燒戰船而死亡。三是撤退時因大雨相互踩踏而死亡。其中死傷者荊州降軍較多。

曹軍敗退後元氣大傷,已無力再戰,只得休養生息。孫、劉趁機發展勢力,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





魚頭聊史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戰役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迎降之議

曹操寫信給孫權說:“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叛逆,軍旗指向南方,劉琮降服。如今,我統領水軍八十萬人,將要與將軍在吳地一道打獵。”孫權把這封書信給部屬們看,他們無不驚惶失色。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動不動就用朝廷的名義來發布命令。今天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就更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況且將軍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長江天險。現在,曹操佔有荊州的土地,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包括數以千計的蒙衝戰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計全部船隻沿長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陸並進。這樣,長江天險已由曹操與我們共有,而雙方勢力的眾寡又不能相提並論。因此,依我們的愚見,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只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追到房簷下,孫權知道魯肅的意思,握著魯肅的手說:“你想說什麼?”魯肅說:“剛才,我觀察眾人的議論,只是想貽誤將軍,不足以與他們商議大事。現在,像我魯肅這樣的人可以迎降曹操,但將軍卻不可以。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會把我交給鄉里父老去評議,以確定名位,也還會做一個下曹從事,能乘坐牛車,有吏卒跟隨,與士大夫們結交,步步升官,也能當上州、郡的長官。可是將軍迎接曹操,打算到哪裡去安身呢?希望將軍能早定大計,不要聽那些人的意見。”孫權嘆息說:“這些人的說法,太讓我失望了。如今,你闡明的策略,正與我想的一樣。”

二、孫權發兵

當時,周瑜奉命到達番陽,魯肅勸孫權把他召回來。周瑜來到後,對孫權說:“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是漢朝的賊臣。將軍以神武英雄的才略,又憑藉父、兄的基業,割據江東,統治的地區有幾千裡,精兵足夠使用,英雄樂於效力,應當模行天下,為漢朝清除邪惡的賊臣。何況曹操自己前來送死,怎麼可以去迎降?請允許我為將軍分析: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還駐兵函谷關以西,是曹操的後患。而曹操捨棄鞍馬,改用船艦,與生長在水鄉的江東人來決一勝負。現在正是嚴寒,戰馬缺乏草料。而且,驅使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區,不服水土,必然會發生疾疫。這幾方面是用兵的大患,而曹操都貿然行事。將軍抓住曹操的時機,正在今天。我請求率領精兵數萬人,進駐夏口,保證能為將軍擊破曹操。”孫權說:“曹操老賊早就想要廢掉漢朝皇帝,自己篡位了,只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現在,那幾個英雄都已被消滅,只剩下我還存在。我與老賊勢不兩立。你主張迎戰曹軍,正合我意,是上天把你授給了我!”孫權就勢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說:“將領官吏們,有膽敢再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與這個奏案一樣!”於是散會。天夜裡,周瑜又去見孫權,說:“眾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說有水、陸軍八十萬而各自驚恐,不再去分析其中的虛實,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意見,太不像話。現在咱們據實計算一下,曹操所率領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長期征戰,早已疲憊;新接收的劉表的部隊,至多有七八萬人,仍然心懷猜疑。以疲憊的士卒,駕馭心懷猜疑的部眾,人數雖多,卻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只要有五萬精兵,就足以制服敵軍,望將軍不要顧慮!”孫權拍著周瑜的背說:“周公瑾,你說到這個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張昭、秦松等人,各顧自己的妻子兒女,懷有私心,非常使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和我的看法相同,這是上天派你們兩個人來輔佐我。五萬精兵一時難以集結,已挑選了三萬人,戰船、糧草及武器裝備都已備齊,你和魯肅、程普率兵先行,我當繼續調集人馬,多運輜重、糧草,作為你的後援。你能戰勝曹軍,就當機立斷;如果失利,就退到我這裡來,我當與曹操決一勝負。”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自帶領萬餘人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又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戰略。

三、孫劉合兵

劉備駐軍樊口,每天派巡邏的士兵在江邊眺望孫權的軍隊。士兵看到周瑜的船隊,就立即乘馬回營報告劉備。劉備派人前去尉勞。周瑜對慰勞的人說:“我有軍事任務在身,不能委派別人代理,如果劉備能屈尊前來會面,實在符合我的願望。”劉備就乘一隻船去見周瑜,說:“現在抵抗曹操,實在是很明智的決定。不知有多少戰士?”周瑜說:“三萬人。”劉備說:“可惜太少了。”周瑜說:“這已足夠用,將軍且看我擊敗曹軍。”劉備想要召呼魯肅等來共同談話,周瑜說:“接受軍令,不得隨意委託人代理,如果您要見魯肅,可以另去拜訪他。”劉備既很慚愧,又很高興,於是帶領關羽、張飛兩千人跟在周瑜的後面,不歸周瑜統領。

同年十二月,孫劉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四、火燒赤壁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於是,選取蒙衝戰船十艘,裝上幹荻和枯柴,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當時東南風正急,黃蓋將士艘戰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時升起船帆,其餘的船在後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官兵都走出營來站著觀看,指著船,說黃蓋來投降了。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那十艘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駛,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頃刻間,濃煙烈火,遮天蔽日,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

五、赤壁之戰

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奮勇向前,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濘,道路不通,天又颳起大風。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但已經來不及。

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唐明國亮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因為它幾乎包涵了所有戲劇性的元素,比如強弱對比鮮明的軍隊,意志力堅強的統帥,反敗為勝的曲折歷程,還有氣貫長虹的英雄故事。這場被後人認定為意義重大的戰爭,是否真如人們傳統認識的那樣傳奇多姿?

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因為它幾乎包涵了所有戲劇性的元素,比如強弱對比鮮明的軍隊,意志力堅強的統帥,反敗為勝的曲折歷程,還有氣貫長虹的英雄故事。這場被後人認定為意義重大的戰爭,是否真如人們傳統認識的那樣傳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樣的?  

一、雙方兵力懸殊不大  

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沒有現成的數據,只能根據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  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參戰。旱路運輸限制了出戰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後勤無法保障。不僅道路擁塞,伕役本身也要消耗糧食及其他物資,牲畜也要消耗糧草。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將所統大約三萬五千兵力沒有從徵至赤壁。南進到達江漢間的北兵數量應當是不滿六萬人。  至於荊州兵,總數或許可達七八萬,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南四郡僅僅被撫定,曹軍從來沒到過那裡,所能動用的就是集結在襄陽等地的二萬餘人。這樣,江漢間的曹操水、步、騎諸軍,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荊州兵在內,共約八萬人。  隨後,曹操又留徐晃駐紮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駐此是絕對必要的。江陵南連長沙等郡,西與劉璋為鄰,派曹仁坐鎮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來,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萬人。由於長江水運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軍需儲備豐富,後勤沒問題,所以曹軍東進兵力不受限制。  對於孫權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國志》的明確記載,是孫權給了周瑜三萬人馬參戰,這個沒有爭議。而對於劉備方面,則多數以諸葛亮自己說劉備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二萬為準。大致上均認為是孫劉聯軍五萬人參戰。  以五萬抵抗七萬兵力,人們普遍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屬實,但雙方兵力對比並不十分懸殊。  赤壁之戰應為“赤壁—烏林之戰”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從北方帶來的陸軍;小部分才是劉表次子劉琮送來的水軍(極小部分,是曹操在許縣鑿了人工湖訓練出來的水軍)。曹操的水軍分為兩路,沿江兩邊順流而下,陸軍也分成兩路,沿著長江兩岸,在陸地上行進,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著長江南岸行進的曹軍,與周瑜指揮的前鋒部隊剛一接觸,便受到挫折。這個接觸地,叫做“赤壁”,不叫“烏林”。烏林在長江北岸,赤壁則在南岸,兩地隔水相對。  南路的曹軍,在赤壁吃了虧。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陸軍全部上船,駛向北岸,與原來沿著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紮營。  曹軍退過長江後,全軍龜縮在北岸,固守陸口上游斜對岸的烏林,安頓傷病員。從赤壁到烏林,單就戰場形勢而言,曹操由進攻轉為防禦,周瑜由防禦轉為進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決定意義。  這個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赤壁之戰”,應該稱為“赤壁—烏林之戰”。在赤壁的兩軍相遇,只是一個序戰;在烏林的大燒大殺,才是決戰。曹軍的船與軍營是在北岸,黃蓋的大火燒的是長江北岸的烏林,不是長江南岸的赤壁。  後世的說書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與“火燒”兩字聯想在一起,以為赤壁之所以赤,由於火燒,其實,赤壁由於土質的關係,本來就是赤的。  

二、“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孫劉聯軍連箭都很缺乏,還談什麼抗曹?“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線索可查。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平定關中,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孫權領兵迎戰,兩軍戰於長江水入巢湖的濡須口。曹操受挫,堅守營壘以待戰機。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穩後,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起初他沒料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使得船要傾覆,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並沒有計劃“借箭”, 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自從有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多數人只知道有《三國演義》,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三、“周瑜打黃蓋”子虛烏有  

人們通常認為,曹軍將戰船用鐵鏈相連,使得黃蓋的火攻奏效,實際上,曹軍的戰船之間並沒有用鐵鏈相連,只是首尾相連、銜接緊密,看上去好像連成一串。實際上,曹軍的船艦是用木板兩兩釘在一起,這樣船身晃動幅度大大減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戰鬥力。同時,兩大船一體,可以即時進行接舷戰的步兵數量增多,特別令江東軍頭疼。江東水軍歷來以接舷戰制勝,如今接舷戰的難度變大,就不得不為此發愁了。  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武鋒校尉黃蓋向周瑜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在孫劉聯軍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黃蓋提出的火攻的確是上佳的方案。  三國曆史上並沒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但詐降確有其事。黃蓋為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寨,便向曹操投書詐降。《江表傳》記載了黃蓋的詐降書,他在詐降書裡認為以江東地區六個郡的兵力,不能夠抵擋中原的一百多萬兵力,但是孫權、周瑜執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為了避免與孫權、周瑜一起被消滅,情願向曹操投降。  曹操告訴黃蓋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於指定的日期帶自己的部隊與兵器糧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來。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為了使得曹操深信黃蓋不是詐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計”,先叫黃蓋在舉行軍事會議的時候,公然冒犯周瑜。於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黃蓋拖下去斬首,眾將領紛紛求情,黃蓋才倖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  事實是,黃蓋不曾吃這個苦,也不需要吃這個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黃蓋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孫劉聯軍的兵力多。黃蓋這樣的人之所以不願與周瑜同歸於盡,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關於黃蓋的情形是:黃蓋曾經做過孫堅的部下,資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幾年來各方的將領背棄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習慣,因此對於黃蓋之降,沒有存太多懷疑之心。再說,黃蓋降了之後,落入自己的手心,想處置隨時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黃蓋投降。  

四、沒有東風,火攻依然可實施  

一直以來人們均認定,黃蓋要火攻曹軍沿江停靠的船隊,必須藉助東南風。如果沒有東南風,則黃蓋火攻絕不能成功,得出這個結論是很片面的。  黃蓋在建議長途火攻突襲時,並沒有提及風向問題,而只提到曹軍船隻首尾相連,就可以進行火攻。根據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席龍飛的《中國造船史》一書分析,中國風帆技術出現在戰國時期,而到漢代則已經很成熟了。其中以三國東吳萬震所撰寫的《南州異物志》中對帆船技術的記載最為寶貴(《太平御覽·卷七七一》),這裡面就詳細記載了可利用側向風力的用盧頭木葉製成的帆,這種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當時東吳水軍戰船裝備有可利用側風的帆是可以確定的。所以,黃蓋的火攻船,並不是必須正好沿風向開進,而可以利用側向風。加之周瑜、黃蓋多次在長江流域進行水戰,周瑜方面已經確認這個季節的風向均可以進行火攻。  退一步說,沒有風力的作用,火攻的計劃依然可以實施。黃蓋完全可以把裝滿了乾草的船,由南岸的上游之處,斜對著北岸的下游之處行駛,倚仗水力,而不是風力。 

 

五、蔡瑁、張允沒有捲入“反間計”  

歷史中的蔣幹確係周瑜的同郡,也確實被曹操派去說服周瑜。但並非在赤壁之戰中,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把它記在赤壁之戰後,並且只有蔣幹勸降,沒有中周瑜的反間計。  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縱然是這樣靈巧的辯士卻無法撼動周瑜的意志,歸來見曹操時蔣幹還讚譽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這一段情節旨在為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的胸懷作佐證,但卻成為小說家為赤壁之戰添油加醋的作料。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幹傳遞了偽造的降書,使得曹操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產生了懷疑,並最終處死了二人,從而為周瑜去掉了一個大隱患,成為赤壁之戰周瑜取勝的關鍵。  事實上,史書上的蔡瑁、張允並沒有被捲入“反間計”之中,他們甚至壓根就不是曹操的水軍都督。《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談及蔡瑁、張允的時候,只論及二人是劉表的次子劉琮的黨羽,在劉表臨終時阻止劉表長子劉琦進見,而極力扶持劉琮上臺。隨即曹操南征大軍將至,第一個跳出來勸劉琮投降的卻不是蔡、張二人,而是蒯越、傅巽、韓嵩等一班劉表舊臣。這幾個人共同的特徵都是躲避戰亂、客居荊州的中原人士,相比起蔡瑁、張允等荊州本土人來說,荊州的利益對於他們毫無意義,他們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更有好感,更願意納土歸降以求得一官半爵。因此曹操在得荊州後也大施恩惠,給蒯越等十五人封了侯。但點名的名單裡並未出現蔡瑁、張允,可見二人雖然也位列歸降眾臣中,也得到了封賞,卻實屬才智平平,未能得到重用。  至於曹操的水軍都督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以曹操用人的習慣而言,不可能用外人指揮這支龐大的水師。而曹操早在年初就在鄴城掘玄武湖操練水師,相信都督水師的人選在那時就已經選定。後來的文學作品出於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虛構了蔡瑁、張允統領水師又被冤殺的情節,也使曹操水軍一擊即潰在理論上趨於合理化。  從讀史的角度看,有關赤壁之戰的諸多細節與人們的傳統認識大有不同。當今學者對1800多年前戰爭真相的探尋能有多大程度的相合,已經無從考證,就算是更為客觀紀實的《三國志》所談及的赤壁之戰,可能也與真實戰役過程大相徑庭。今天留在人們印象中的赤壁之戰,更多的只是揚劉貶曹後一個失真的歷史故事。


歷史的塵埃HISTORY


赤壁之戰,發生在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交戰的雙方是來自北方的曹魏軍隊和來自東南一帶的孫劉聯軍,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三國時期,這一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它基本確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統治地位和孫權在江東的實際權力。曹操的自大自負、周郎的胸有成竹、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都在這一戰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但是這樣一場規模壯大的戰役,雙方的損傷究竟有多少呢?

1、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描述說曹操南下大軍一百五十多萬,而孫劉聯軍不過五萬人。然而在之後諸葛亮遊說東吳時,他口中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小編認為,一百五十萬可能純屬是曹操的吹噓,十五六萬也是諸葛亮為了讓孫權心安故意打壓,曹操軍民應該有三十萬左右,最後只剩下了曹操本部人馬,三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於孫劉聯軍,損傷應該也有三萬。

2、史書記載

在野史的記載中,曹操所率的軍隊,只有十二三萬,而孫劉的聯軍有八九萬之多。從這個角度看,赤壁之戰雖然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但並不是那麼明顯和經典。戰後,曹操所生士兵不過千人,孫劉聯軍也損傷六萬之多

3、三國志

在陳壽的《三國志》一書中,對於雙方的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說的很明確。曹操的大軍有八十餘萬,而孫劉聯軍有四十萬,經過赤壁一戰後,曹操士兵傷亡五十萬,而孫劉聯軍傷亡二十二萬。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推斷出赤壁之戰雙方人員傷亡少則20萬多則70萬。


柿子殿下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也是一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再之後同樣類型的戰役歷史出現了好幾次,如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和明朝偉大思想家王守仁平定江西,都用到了火燒赤壁的原理。

曹操平定北方之後,準備南下,此時劉備和孫權首當其衝。諸葛亮建議聯孫抗曹,劉備答應後,諸葛亮遊說江東,最後二人聯合抗曹。

我們很熟悉的周瑜打黃蓋和草船借箭的故事都是源於那個時候。作為北方士兵的曹軍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孫權得知後大喜,於是選戰船十艘,裝上幹荻和枯柴,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並在這些大船身後綁著快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信,假意投降,當時東南風正急,這些穿快到時候,他們將船隻點上火,乘快船就往回跑,此時曹操的大船連接在一起,無法散開,全部被引燃,死傷不計其數。

史書記載死傷近半,按照曹操這裡統領80萬水軍的記載,死傷得40萬。但是古人打仗,都是號稱,估計曹軍也就50萬人,死傷20多萬左右。



shadow背影


據說曹操南下大軍一百五十多萬,而孫劉聯軍不過五萬人。然而在之後諸葛亮遊說東吳時,他口中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一百五十萬可能純屬是曹操的吹噓,十五六萬也是諸葛亮為了讓孫權心安故意打壓,曹操軍民應該有三十萬左右,最後只剩下了曹操本部人馬,三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於孫劉聯軍,損傷應該也有三萬。


青菜湯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描述說曹操南下大軍一百五十多萬,而孫劉聯軍不過五萬人。然而在之後諸葛亮遊說東吳時,他口中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可以認為,一百五十萬可能純屬是曹操的吹噓,十五六萬也是諸葛亮為了讓孫權心安故意打壓,曹操軍民應該有三十萬左右,最後只剩下了曹操本部人馬,三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於孫劉聯軍,損傷應該也有三萬。

然而,在正史的記載中,曹操所率的軍隊,只有十二三萬,而孫劉的聯軍有八九萬之多。戰後,曹操所生士兵不過千人,孫劉聯軍也損傷六萬之多。

除此之外,在陳壽的《三國志》一書中,對於雙方的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說的很明確。曹操的大軍有八十餘萬,而孫劉聯軍有四十萬,經過赤壁一戰後,曹操士兵傷亡五十萬,而孫劉聯軍傷亡二十二萬。可以認為這個說法是最符合邏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