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忻州旅遊—定襄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地道戰嘿地道戰,

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

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

侵略者他敢來

打得他魂飛膽也顫

侵略者他敢來

打得他人仰馬也翻

全民皆兵

全民參戰

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莊稼漢嘿莊稼漢

每當耳畔響起這個鏗鏘有力的革命老歌,就會想起抗日戰爭時期,軍民一心,同仇敵愾消滅他、日本鬼子的壯烈故事,他們缺少軍用物資,巧妙的利用各種方式,打響了一個又一個勝仗,用了八年的時間,換來了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

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就有一個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戰遺址——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忻州旅遊—定襄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西二公里處的西河頭村,是抗日戰爭,尤其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當地軍民對敵鬥爭中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生動體現,是開展武裝鬥爭的偉大創舉。 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西河頭村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戰時處於五臺山抗日根據地的西線前哨,是扼守晉察冀邊區的兩大門。解放戰爭後期,西河頭村更是抵禦智村、忻縣、太原之西面之敵進犯定襄城東解放區的重要屏障和門戶。為了防禦敵人的襲擊,保存自己,消滅敵人,西河頭民兵從1942年開始挖掘地道,初為一般秘密地窖形式,只能藏人,不能作戰。後來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逐漸發展成為比較複雜的隱蔽地道並逐步完善。1947年秋,動員500餘人,經40個晝夜。地道全長5公里,南北中3條主幹線橫東西,縱橫交錯的52條支線網絡全村。其結構分為三層,上層有出入口,出擊口,上下翻口、卡口、陷阱、翻板、迷魂陣、暗槍眼、地堡、水井、廚房等,地道與高房工事、祠堂、廟寧、碾盤、矮牆等相互聯通,地道口以鍋臺、牲口槽、神像、夾壁牆等作掩護;中層設有指揮部、休息室、儲蓄室等;最下層是武器庫、機要室等。整個地道集中運用了當地人民對敵鬥爭的經驗,地道內既有保障安全的各種生活設施,又有便於作戰的各種戰鬥之事,可防火、防煙、防毒,一旦敵人發現並破壞了上層地道,我方仍然可以依託二三層地道堅持戰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西河頭人民和定襄武工隊依託地道,與敵開展地道戰,繳獲各種武器400餘件,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和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忻州旅遊—定襄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1947年由民兵群眾歷時40晝夜擴挖修築而成。自東向西的三條主道總長為5公里,52條支道縱橫交錯。地道分為三層,二層設有指揮所、休息室、儲藏室;三層有機要室、武器庫、會議室。此外,地道內還有翻口22個,卡口8個,陷阱和迷魂陣各12個,作戰槍眼22個,出擊口10個,出入口11個,連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處。地道具有防水、防毒、防煙、射擊等多種功能。地道築成後武工對和地方民兵與敵人展開靈活的地道戰,多次擊退國民黨閻匪軍及地方武裝的進攻,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教委首批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1998年被山西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


忻州旅遊—定襄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1940年,百團大戰告捷後,慘敗的日寇向晉察冀邊區軍民實行了野蠻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內的日寇也對西河頭、炭窯溝、藏孤臺等13個村莊進行了洗劫。為了躲避日寇的燒殺搶掠,抗日軍民遵照毛主席“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積極防禦思想,依據當地的地形條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據統計,從1942年開始至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定襄全縣150多個村莊,就有80多個村莊挖了地道,地道總長200公里,構成了一座密如蛛網的地下長城。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生動地記錄了晉北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光輝業績。


忻州旅遊—定襄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