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葬禮時,摔盆子是什麼意思?

初扇08


在河北邯鄲一帶,家中有老人過世。在埋葬的當天,孝子要摔一個瓦盆,靈柩才能起檳。這個儀式叫摔老盆。

這個摔盆取義‘歲歲(碎碎)平安’之意。當然是摔得越碎越好。

摔盆得在起棺(亦即要抬棺材去埋)時摔; 摔盆是家中長子摔,無長子長孫。無長子,長孫則次子,若無次子。以其它各子長幼輪序、嫡庶倫序 ,無子由同姓親族中血緣最近的堂侄子摔。

摔者謂之‘孝子’,按舊例,可以承繼死者的大部份家產,這也就是為何已婚堂侄不可摔盆的主要原因----繼承別人遺產的同時也是要盡做別人“兒子”的義務的。 無子無侄不屬善終...不摔。

亦即所謂的無人送終也。

老 盆兒,又叫“吉祥盆”、“陰陽盆”“老盆”等,一般直4寸左右,深2寸有餘,瓦質。

老盆底部要鑽七個小孔,這七個小孔要由死者的兒子手工鑽成。每個兒子都要鑽,七個孔幾個兒子分攤。

為什麼要摔老盆?

據說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喪家兒要準備有眼兒瓦盆,有眼兒的瓦盆可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

盆兒在起槓時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盆兒沒摔碎忌摔二次(由抬扛者踩碎)。

為什麼要鑽7個孔呢?

據說是諸葛亮弔孝留下的。諸葛亮至柴桑口弔祭周瑜,東吳在靈前地下埋了火藥,其引芯就在喪盆底下,所以盆底特意鑽了孔。等孔明一燒紙,引著炸藥,必定炸死孔明。而孔明能掐會算,命趙雲預先帶一塊新磚放在盆子下面,假說是視周瑜“財帛高升”,於是破了東吳的火藥之計。

由於以前的街道都是泥路,遇上下雨有水。泥路軟糯,盆會摔不碎。而老盆是要一次性摔稀碎的。所以會在摔老盆的下面墊方磚或者石頭,以保證把老盆摔碎。

如果逝者無子,女兒不能摔,女婿不能摔。要請逝者最近門的侄子來摔老盆。以保證逝者死後不受罪,早日投胎做人。

但是摔老盆不是誰都願意給你摔的。你要協商給別人報酬。要是給錢,要是給繼承家產。侄子才肯為你摔老盆。因為談不攏,這事在農村打架生氣的事大有人在。

逝者已逝,一路好走。是多數人的心願。

我是老郭地腳絲,我在河北邯鄲。

你們那裡有這風俗嗎?


老郭看世態


“摔盆子”這一幕我去年親眼見到過,也借這篇問答來寫下大伯出殯那天發生的事兒。

2019年10月的某一天,我大伯壽正終寢,他的靈柩停放在院子裡已有三天,棺材前方放的是一張擺滿貢品的供桌,供桌腳下放的便是一個陶盆。

出殯的這天,從一大早,親戚近鄰都前來送大伯一程,每來一撥人,守候在棺前的子侄就要點燃幾張紙錢,然後放在那個陶盆裡,待其燒成灰燼。

出殯的時辰到了,大伯的長子,也就是我大堂哥,他拿著之前那個放在棺前燒紙錢的陶盆走到大門外,只見他高高舉起陶盆,使勁往地上摔去。

隨著“啪”的一聲,大堂哥的哭聲響起,其他親友的哭聲也一同發出,然後抬棺的抬棺,拿花圈的拿花圈,最後大家都往墓地方向走去。

以上就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摔盆子”一幕,接下來我們再細說下這一詞的來龍去脈。

《禮記·祭義》中就提到,在祭祀雙親之時,孝子不但要把祭品準備齊全,還要齋戒和沐浴,在獻祭時更是要按照禮制來奏樂,即“序其禮樂”,以表達孝子虔誠行孝之意。

說到祭祀中奏樂,不同身份的人因為經濟狀況等因素,而使用不同的禮器,比如貴族一般用的是鐘鼓等禮器,平民老百姓自然用不起這些貴重器具,那他們用的是什麼禮器呢?

他們用的是“缶”,也即百姓用“擊缶”來奏樂,以行祭祀的禮節。

說到“缶”,在此解釋一下,《說文解字》中說:“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爾雅》注曰:“盆也。”缶的形狀像小缸或火缽,屬於中國八音中土類樂器之一。

澠池之會中,“秦王為趙王擊缶”,提到的便是這個,而2000多年後的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中,更是有萬人擊缶的宏大場面。

那為什麼說“摔盆子”來源於“擊缶”呢?這得從莊子身上說起。

莊子的老婆死後,莊子是這樣做的:岔這雙腿,像簸箕那樣坐著,一邊擊缶一邊歌唱。他用“擊缶而歌之”這樣的方式來祭祀自己的妻子,而他這種祭祀的行為也逐漸被民間接受了。

二、“摔盆子”的具體含義

從開頭我敘述的親身經歷可以知道,首先摔盆子之前要先在盆裡燒紙錢,每來一撥磕頭送行的親友,都要燒幾張,就是為了能讓去世的親人帶上,用來打發陰間的小鬼。

其次,“摔盆子”這一儀式,要有死者長子來主持,因為傳統上認為,長子是要繼承上一輩的遺產的,而“摔盆子”則意味著死去的長輩帶著伙食去了陰間,長子要負責家中的飯碗生計了。

如果死者沒有兒子呢?那就由女婿來摔。如果女婿也沒有,就由女兒來摔。如果兒子女兒都沒有呢?那便由侄子來摔。

最後,摔盆子時要使勁摔,別摔不碎,要越碎越好,碎得越多,代表長輩可以保佑兒孫,也代表著長輩可方便帶著去陰間,不會餓著;而摔得越碎,意味著聲音也很大,它提醒要去黃泉路的親人該上路了。

結語

“摔盆子”這一葬禮儀式的進行,表達了人們對死者能在陰間繼續美好生活的一種希冀,同時人們也希望去世的家人在陰間能夠庇佑陽間的子孫們。

自古以來,無論身份貴賤,人們對喪葬一事都很重視,而“摔盆子”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經過千年時間的洗禮,依舊傳承至今,並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才是真正的文化遺產啊。


姬家九少


我是山東淄博人,我們這裡風俗和山東其它地區相似。二零零零年,我父親去世,我是長子,拿著一個黑碗,站在一個凳子上。高喊:向西方走啊,走西方明光大道。連喊三遍,登倒.登子,將手中碗摔的粉碎。送葬隊伍起靈,我雙手託著父親遺像,去火葬場火化。俗話說,十里不同俗,但基本差不多,。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


俗話說,生老病死,人生大事,不可隨意。歷史上,在各個民族農村的土葬儀式中,喪禮摔盆子這個活動廣泛存在並且持續到現在。

由於地域性差異,名稱各有不同,另外有摔瓦,摔火盆,摔喪盆,摔屍盆,摔紙盆,摔老盆,香灰碗等不同稱謂。摔火盆是死者起靈出殯之後,入土之前在家裡的最後一道儀式。什麼是火盆呢?根據地區不同,可能是罐子盆子,也有可能是瓦片。就是喪禮期間燒掉的香火盆,在棺木起靈時由親屬在門口摔破,有的地方需要把紙灰收集起來,和棺材一同入土。不同的地方不同人摔,有的是長子長孫,有的是舅舅外甥,有的是兒媳婦或女婿,略有差異。

如果火盆一次性摔不破,是不能丟掉的,有的地方認為這是聚寶盆,拿回家裡裝糧食,因此也叫吉祥盆。也有一些地方認為,摔不碎是兒女不孝導致,那就多次摔碎,解釋有所不同。

在不少地區,那些閱歷深、聲望高的長者,作為村落喪葬儀式大總管,還有摔火盆效果監督功能。這是喪葬儀式對傳統農村孝道文化的隱形折射和制約,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一些村落的管事人認為,火盆有符號意義,生人吃飯用碗,死者用火盆乘裝香火,這是死者的吃飯用品。而且,由孝子摔碎的一瞬間,表現了陰陽相隔,生命斷裂以及無法挽回的意義,還有人說摔盆表明了即使傾家蕩產,也要給父母過好葬禮。因此,民俗學家稱其為陰陽盆。

其實,摔火盆也有承認誰是第一繼承人的意思。一般來說,誰來摔火盆,誰就是繼承人,農村中大多由長子來摔火盆,在棺木起靈期間,頂在頭上,到家裡門一下子摔破,不能遲疑。有的村落,火盆底必須有眼,沒眼的不能用。據說是逝世的人要用這個盆接孟婆湯,孟婆湯漏了一點,死者就忘不掉親人朋友,來世投胎還可以找到親人,很有意思。

而且,火盆往往是和長明燈擺在一起,表明了香火鼎盛,子孫綿延的意義。村落裡喪禮的管事者,根據以前的經驗和程序,指揮著喪禮的進行。有的地方要求必須摔碎,而且聲音儘量要大,顯示出靈魂的徹底遠去。可以看出,傳統村落中很多儀式中的智慧,具有非常現實的價值和秩序的塑造作用,是真正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和保護,也是每個人心靈寄託的文化內涵。

可惜的是,這些農村生動的民俗畫卷和村落生活,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下,逐步消逝,慢慢地成為一個歷史記憶。簡單總結一下,這一篇是和之前起靈之前為何要摔火盆問題文章的姊妹篇。希望大家多關注民間文化,我對於這方面比較熟悉,也做過一定研究,可以多交流,互相學習。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老人去世後,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長子長孫來完成,如果死者沒兒子,那麼就由血緣關係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當然請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摔盆就意味著自己變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財產應該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來繼承,如果家族沒有後人,那麼就沒人給死者摔盆,而死者就會淪為不得善終之列。這在古代是非常忌諱的。

在中國古代,對親人的死去是非常重視的,其程度遠遠甚於現在。在《禮記》中有記載,在喪禮中,親人會做出“毀”的行為。什麼是毀,就是自我傷害,自我虐待,要打傷自己,甚至有人自毀到失去生命。想想看,連身體和生命都可毀,家裡的財產當然也能毀,甚至也必須毀。所以,必須把家裡的最重要的財產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這種喪葬風俗也見於澳洲的原始部落。 現在喪禮中摔的盆一定是最簡單和原始的陶盆,不會用瓷器,也不會在陶盆上雕刻任何的花紋,這說明這一習俗一定產生在中國陶器業的初始階段,那時還不會在陶器上進行修飾和裝飾,其時間至少應該早一萬年以前。 在現在,一個陶罐是對一個家庭而言,是最不值錢的東西;而在一萬年以前,一個陶罐是一個家庭的核心財產。 所以,摔盆的初始意義應該是以毀滅全部家庭財產的態度來哀悼逝者,來顯示對逝者的尊重。當時摔一個盆相比在現在摔一套房損失還要大。

貨運百曉生


歡迎打開垃圾寶藏。


摔盆子是葬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傳統的喪葬習俗中,壽終正寢,棺材放在正廳的時候,棺頭就放一個陶盆,鄰里鄉親,親戚朋友們到了之後都要吊銷,就將紙錢點燃,在這個盆子裡燒成灰燼。停屍三天之後,就要出殯了。就要派孝子,一般是長子,將這個瓦盆摔碎。伴隨著啪的一聲脆響,頓時吹樂齊鳴,哭聲大作,抬棺出殯。這個場景,體會過還是比較讓人難忘的。

這個摔陶盆的舉動,有什麼含義呢?

這個陶盆又叫老盆,還有地方叫火盆,摔老盆的內涵就是一別兩寬,從此陰陽兩隔,生死殊途。

據說這個陶盆,叫做陰陽盆,代表著死者生前用的鍋,就這樣摔碎之後,逝者就可以將其帶入陰間繼續開鍋生活,並且摔的越碎越好帶,所以一般都是要摔碎的。還有一點就是,在這個陶盆的底部,一般會有一個孔。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孔會讓逝者過奈何橋的時候,喝孟婆湯時候,漏下一些,防止迷迷糊糊全喝完,就把世上的親人全忘了。

有沒有一次沒有摔破的情況呢?這種情況可能是比較少見,因為就一個陶盆,很容易摔破的,如果真的一次沒破,就不能摔第二次了,而要用腳將其踩碎。

我親歷過的一次摔老盆,是一個親戚病逝,留下一對不大的兒女,小兒子八九歲的樣子,還不懂人事,親戚朋友到了吊銷,小傢伙還挺開心的,全然不知親人逝去的悲傷。在摔老盆的這個時候,因為小傢伙是長子,就讓它去摔。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小傢伙像是看到什麼一樣,哭著就不讓摔這個盆子,最後在大人的協助下,才摔碎了老盆。

老盆一摔,陰陽相隔。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摔的那個盆蚌埠一帶叫摔老盆,學名聚寶盆,基本全國各地都有。在出棺前,這個老盆一直放在棺材前頭。親朋來弔孝的都要在盆裡燒紙。出棺那天,老盆要跟著棺材走。在親朋擺過路奠儀式後,宣佈死者要上路了,這時由死者長子將老盆摔碎。為防有的人力氣小一摔不碎的尷尬,所以會事先找塊大點的石頭放在盆邊,照著石頭摜!

沒有子嗣的,就由過繼之子摔老盆。

古代帝王駕崩,由皇子摔老盆,誰摔,江山就是誰的。


淮水山羊公


農村喪葬習俗“摔老盆”,也就是題主說的“摔盆”,在喪葬習俗中“摔老盆”有啥說辭呢。上善若水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農村喪葬習俗“摔老盆"。

傳說,農村喪葬習俗“摔老盆”是這樣的。人死後,到了閻王殿是要受審的,大家都知道盆是用來盛水用的。這個盆盛的是汙水,到了閻王殿,閻羅王根據調查,你一生所作的孽水,都要用一個瓦盆盛著喝掉,什麼是孽水呢,打個比方,人小時候不懂事,會搞點惡作劇,尿到井裡等。可想一井水誰會喝完呀,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摔的老盆底部要鑽個眼,這裡要說的是這個眼和摔碎,這個眼是讓屚髒水的,把這個盆摔碎也就不能盛髒水了。因此,家人在盆底鑽個眼和把盆摔碎就是不讓盛髒水,盆底下的眼會把髒水屚掉,把盆摔碎就盛不了髒水。

這就是農村喪葬習俗“摔老盒"的說辭吧。


XGC上善若水


家裡長輩去世以後,摔盆儀式一般是由長子長孫來完成,如果沒有兒子,就由血緣關係最近的子侄來完成。當然,如果是請侄子摔盆也是有代價的,摔盆意味著自己成為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遺產應該是由摔盆者來繼承。

如果一個人死了,沒有人摔盆,就意味著:死者不是善終或者沒有子嗣,這在古代是非常忌諱的事情。

中國古代平民百姓最注重的就是“喪禮”,在《禮記》中記載,喪禮的時候,親人必須要做出“毀”的行為。什麼是“毀”?首先是自我傷害,當然這種傷害除了肉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比如守靈、穿破爛的孝衣、不能吃肉等等,以這樣的方式守孝三年,完全是一種苦行僧的生活方式。

除了自我的“毀”之外,還有對器物的“毀”,死者的生命已經逝去了,為了表示哀痛,還要將家裡最重要的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打破的瓷器越貴重,代表死者生前越受到人的敬重。

為什麼呢?中國古代是農耕國家,普通百姓的生活很簡單,一個家庭的財富水平與付出的勞力高度相關,打破的陶瓷越貴重,代表這個人為家裡面的貢獻越大。

這個習俗大約起源於1萬年前,也就是人類剛剛進入農耕時期,那時候的陶器比現在要貴重得多,可以說一個陶器完全可以代表一個人的貢獻。這個習俗漸漸地演變到後來,就從原來的摔陶器變成了摔盆,其實道理是一樣的。摔盆的含義就是以破壞家庭財產來哀悼逝者,來顯示對逝者的尊重。

您的問題回答完畢,“王庶文講壇”致力於文化領域的創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願意去了解、學習和闡述,如果您感興趣,歡迎關注


王庶文講壇


參加葬禮的時候總能看見把死去的人裝到零車裡以後,然後汽車打著火準備出發到殯儀館的時候,這時一些孝子賢孫們就會齊刷刷地跪在靈車的前面。然後一般是由死者的長子,高舉呢?給死者燒紙的瓦盆。然後在知客的一生要吩咐下把舉高的燒紙的瓦盆摔在地上,這時候靈車就該緩緩的啟動了。

這種場面不管是南北風俗都幾乎是一樣的。我也參加過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對孝子摔瓦盆兒的意思也基本上知道一些。摔瓦盆的意義就是老人家已經駕鶴西遊了,你的長子接過了你的衣缽,繼承了你的財富和傳統。今後這個家庭所有的事情將由長子來做決定,這個家將會繼續的走下去,以告慰死者,放心的去天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