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王超:讓紫砂瓶+甲骨文融為一體的濱州達人

在黃河畔的西紙坊,有一個小蒼紫砂工作室,那裡有一組特殊的紫砂瓶:名為“中華基因”,四個瓶上記錄了中國古文字的演變史,曾獲得第四十四屆山東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選金獎。其中,“甲骨文瓶”上雕刻了目前中國可識別的所有甲骨文字!

這是誰做的?他怎麼能讓甲骨文和紫砂瓶這兩種艱深的文化融為一體的?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王超:让紫砂瓶+甲骨文融为一体的滨州达人

“中華基因”瓶被邀請參加中國古文字博物館的古文化系列全國巡展

寒冬暖陽輕灑,黃河古建馨香。在古樸的葫蘆窯後,正是小蒼紫砂工作室。推開那具有魯北特色的厚重木門,映入眼簾的,是古式架落上、檯面上一應紫砂器皿,連茶几上的茶具杯託竟也是甲骨文片狀!

王超:让紫砂瓶+甲骨文融为一体的滨州达人
王超:让紫砂瓶+甲骨文融为一体的滨州达人

當然,最引人注目還是四個巨型卵狀紫砂瓶,它們頗具青銅器效果。工作室主人王超介紹,它們名為“中華基因”,四個瓶上雕刻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字體的文字,記錄了中國古文字的演變史。其中,甲骨文瓶上雕刻了目前中國可識別的所有甲骨文字。這組作品更是凝聚了紫砂大師邱玉林、小蒼紫砂工作室王寶軍與山東省甲骨文學會理事薛立厚的智慧與精力。僅甲骨文雕刻,王超就用時兩個月。

紫砂與甲骨文的結合,再加之仿青銅器效果,讓“中華基因”瓶在業內名聲斐然。2018年9月,“中華基因”瓶成功摘得第四十四屆山東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選金獎。今年是中國甲骨文發現120週年,“中華基因”瓶被邀請參加中國古文字博物館的古文化系列全國巡展。

從小與黃河泥土打交道,王超曾參加山東陶瓷藝術大師高級研修班

王超:让紫砂瓶+甲骨文融为一体的滨州达人

那麼,王超是個什麼人?

他是無棣縣人,是個八零後,濱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陶瓷協會會員、濱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無棣縣非遺項目《黃河泥陶》傳承人。

他說,自己從小與黃河泥土打交道。受家人影響,開始學習、傳承黃河泥陶製作工藝,後有機會從師於中國陶瓷大師邱玉林門下的小蒼老師學習陶瓷製作。

自小的經歷加上專業學習,王超的作品既有北方的粗狂又不乏南方的細膩,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此後,王超與各地書畫老師合作創作了很多藝術作品,深受認可。其作品用紫砂與黃河泥陶為材,以茶道及書房實用器為主,讓作品既源自於生活又返璞於生活。

2017 年,王超加入山東省陶瓷協會成為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2017年3月作品被中國國際工藝美術師協會收錄並加入會員。2017年,其作品在第四十三屆山東省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分別獲得銅獎與優秀獎。2017年參加山東陶瓷藝術大師高級研修班。2018年,兩件作品在山東省民間藝術博覽會評比中獲得優秀獎。

與西紙坊仿古柴窯博物館為鄰,充溢濱州味道的紫砂瓶逐漸成為家門口的好文創

王超:让紫砂瓶+甲骨文融为一体的滨州达人
王超:让紫砂瓶+甲骨文融为一体的滨州达人王超:让紫砂瓶+甲骨文融为一体的滨州达人

2018年,王超攜工作室入駐黃河古村西紙坊,彷彿找對了家門,對唾手可取的黃河泥沙如痴如醉般進行研製開發。

西紙坊村是黃河古村風情帶的代表性村落,它地處黃河河灘內,擁有眾多土坯房院落,有著鮮明的高臺民居特色,同時樹木豐茂,有很多渡口故事、船工號子流傳至今。在那,車坊、鐵坊、紙坊、皮影戲館、評書茶館裡的非遺項目美麗傳承。尤其世界級仿古柴窯博物館是西紙坊的獨特景觀,葫蘆窯、升窯、景德鎮窯、龍窯……6座千年古窯訴說著古代齊文化的歷史興衰。

與它們作伴,小蒼紫砂工作室更具活力。

今天,在王超的工作臺上,形狀各異、粗細不一、材料不一的上百件刻制工具整齊碼放,一盞白熾燈下一隻壺胚已見精緻形狀。他說,這都是用黃河泥沙製作的,他用宜興紫砂製作的細緻手法,研製黃河泥沙的茶室、文房系列。經過多次試驗,他已經掌握了黃河泥沙燒製不滲水工藝。而黃河泥沙的透氣性、富含礦物質的特性,使得黃河泥沙經過層層工序成為實用器皿的潛力非常巨大。

日復一日,黃河泥沙燒製,精雕細琢泥胚,調控記錄著爐窯溫度,一個個精緻、實用的具有濃郁濱州特色的黃河泥沙文旅產品正在西紙坊逐步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