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農民兄弟將趕集稱為趁圩呢?

情緣直說


我是廣西玉林的,我們那裡趕集叫(行圩)就是是圩日。

什麼是圩日?我們那個鎮叫永安鎮,農曆初一四七是我們鎮的圩日,各種賣衣服的,賣吃的,賣農產品,小生活用品的都在那天彙集在鎮上。隔壁鎮是二五八是圩日,跟我們鎮錯開日期,避免一些流動商販的趁圩賣買。

另外有一個鎮不是同我一個市的,他們的圩日,三天一圩,有時候跟我們鎮同一天圩,流動商販很難選擇去那個鎮。

喜歡電音舞曲,遊戲戰歌,影視混剪,極限運動的點我主頁關我。




環球金曲


北方人稱去集市買賣東西和看熱鬧為趕集。南方的兩廣和海南則叫做趁圩。趁是“趁熱鬧”的“趁”,“圩”就是“圩日”的“圩”,也寫作“墟”,是集市的意思。

圩日是以前商品交易不很繁盛的小地方,達不到每天保持有足夠專門營業店鋪數量、規模每日以足夠貨源、專門人員開門迎客,小農經濟社會形成的傳統交易方式,是過去經濟不夠發達的年代那些家裡有剩餘的物品的人,每隔兩三日,大家齊齊依照一定時間間隔,到一個地方擺攤和彙集,形成一定的交易規模,讓附近人們可以進行交易,互通有無。

圩日在各地有約定傳承習慣。有些地方為舊曆逢“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的日子。逢這一天,大家早早趕到習慣圩街和交通要集附近,進行交易,買完和賣完或人流稀少就散圩,圩的擺攤形成和熙熙攘攘的熱鬧氣氛有更多的臨時性,去遲了就少了很多交易機會和熱鬧場面,所以人人要趕早。


(粵西茂名電白電城的圩日一景)

“趁圩”的“趁”字在廣東、廣西和海南的當地農民口語中有“趁熱鬧趕赴”的意思。雖然在這三省區的人也把“圩鎮”並舉,等同於北方人的“集鎮”並舉,但沒有人會表達為“趁集”,更不會表達為“趁鎮”,因為,在他們當地農民口語中,集市和集鎮相比於圩顯得更正式,更大一點,交易更固定,更有場所保證,交易更能保持常態化和固化,不像“圩”的人氣構成那麼臨時,所以,不用“趁”。

當然,這一切的口語表述都是適合過去的社會現實的指稱。現在,在兩廣和海南,很多地方都強調入室經營,隨街擺賣影響交通的“圩”已因受整治,交易場所也更固化,“圩”在很多地方特別熱鬧是因為“圩期”的意識仍在,人氣更旺而已。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其實,趁就是趕赴的意思,墟就是一塊臨時擺賣的場壩而已。所以說,趁墟就是趕集。另外,墟日往往有時間限制。這樣一來,不掌握好鐘點,趕赴而至,怎麼行呢?



古時,嶺南分粵東、粵西。這個粵東、粵西,不是指的今日的廣東東部和廣東西部,而是指的兩廣,即廣東和廣西。海南與徐聞隔海相望,也是涵蓋在這個大的粵語文化環境之中的。


粵語方言,有時用詞古奧,趁墟就是一例。剛才說過,趁墟就是北方說的趕集。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


唐宋時期,趁墟也叫趁虛,是否有趁著閒暇的意思呢?那就不得而知了。唐代柳宗元記錄了廣西柳州的民俗,其詩云: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宋代黃庭堅也說:


幾時得計休官去,筍葉裹茶同趁虛。


看來,那時的普通鄉民與文人墨客,在趁虛的時候,都有自帶便當的習俗。


元代以後,趁虛一詞,一般就改為趁墟了。如清代周興譽說:


趁墟人散村扉掩,一路書聲竹裡多。


清代金武祥,也有詩云:


趁墟歸向斜陽晚,結寨居從絕壁遙。


可見,在古時,趁墟也許是文言字面的用法;而趕集可能算是民間的口語吧。


2020年的春節快到了。朋友們,可別忘記老家墟日的時間,到時,與親朋一道趁墟呀。


俚言雜談


廣東,廣西,還有江西,福建有些地方農民兄弟哈,他們這個地方把趕集叫做趕圩。

為什麼這麼說話呢?

這個說法,目前還找不到這個詞,意思最初的來源。

嗯,江西曾經有個朋友跟我說過趕圩,他們意思就是:趕集市上去,去買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他認為是這個最初的意義的來源。

但是他最初的一個目的就是說:這些農民兄弟們,這個約定俗成的,這個固定的一個日期,裡面來進行,大家人為去製造了一個集市,在這個集市裡面呢大家有買東西的,賣東西的,有看熱鬧的,有維護秩序的,商品進行交換的,有做買賣的,有賣吃的,賣喝的,賣魚苗,賣雞苗,是賣豬小豬仔,看命看相的,算命的,農村的這種生活用品的,有那個勞動生產資料的,有賣扁擔的這些東西,大家每到一個固定的節日的時候,他們就在這個地方來來買東西或者賣東西。

是最早的集市的形態。


本文原創於《三農創業坑》,三農創業活下去,是第一位,活不下去,別談夢想和情懷了,

小故事,大教訓,少走彎路,不掉進坑裡,是我們的初衷。

親愛的三農回鄉創業的朋友們,是否能給你提供一些幫助,如果能給你一些幫助,給一個點贊吧,

如果覺得能夠幫助到身邊的朋友,就轉發給他哦,這也就是《三農創業坑》的最初出發點,本文章原創,請監督版權,謝謝!


饅想你


“趕圩(xū)”也寫做趕墟,是湘贛閩粵地區對趕集的稱呼,也叫趁圩。圩(墟)也就是集市的意思,在客家地區最為普遍。圩是多音字,又讀做(wéi),在讀[wéi]時,圩指的是江淮低窪地區周圍防水的堤。

那麼,這些地區為什麼把趕集稱為趕圩呢?從圩字的字形看,似乎與場地沒有關係,倒是這個墟字能讓人想到一些畫面,那就是有很多人聚集在一些廢棄的場地上進行買賣交易,因為這個墟字的原意是有人住過而已荒廢的地方,如廢墟,廢棄的場地,荒地等。也就是人把那些廢棄的場地利用起來成為一個交易的市場。

由於無相關資料參考,以上觀點出自個人初淺理解,不一定對,原聽高人卓見。


若愚趣談


茂名、湛江、陽江、海南、北欽防、玉林、嚴格來講應該是這一片域的人叫趁圩;圩日叫趁圩、不是圩日一般叫去圩、出圩;這一區域的人儘快成立個廣南省、[奸笑][奸笑][奸笑]


粵西高涼城一鎮隆


因為廣東,廣西,海南是以前都是粵語區,趕集是普通話先這樣説的,趁墟是粵語白話先這樣讀的。即古時貨品買賣個地方或交換的地方。所以現今海南,廣西粵語白話都淪陷了。趁墟都好多人都唔識講了。用普通話“趕集”了。現在廣東都快守不住這個詞了,都不懂這詞是啥意思了。


君子某道


“趁墟”這個叫法,是古漢語的稱謂,相當於北方的“趕集”。“墟日”分大小,大“墟”更熱鬧。每個地方的大墟日,都不一定是相同的日子。是每個月,在農曆上約定俗成的。


leigei72150818


我們這也是這麼叫的,特別是老一代的喜歡這樣叫,我們這些80後的就改口叫街了


不裝飾你的夢569335


廣東西北部也是叫趁墟(趕集),趁墟那天叫墟日。趁就是熱鬧,墟就是小販呼賣聲,趁墟人的討價還價已經熟人聊天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