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奮鬥的中國會更加美好

趙淵傑

前些天,時光博物館在全國巡展。人們走進時光屋,駐足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三轉一響”等老物件前追憶光陰的故事,感慨時代變遷,感受發展變化。這不只是懷舊,更有對奮鬥成果的自豪、對奮鬥前景的自信。

英國《經濟學家》週刊曾指出一個事實:中國用10年使人均實際收入增加一倍,而英國用了58年、美國用了47年、日本用了34年。一位上世紀90年代在駐華使館工作的國際友人這樣談再來中國的感受,“以往熟悉的老地方,逐漸建起四通八達的鐵路,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中國快速的發展變化常常帶給我驚喜,我從中更多感受到‘非凡的中國速度’。”這種發展變化的“推背感”,正是中國速度給人最直觀的感受。

今日中國,每1分鐘就有35217名旅客出行,每24小時就有1.8萬多戶企業誕生,高鐵半日千里往返,快遞半小時到貨。不僅如此,中國還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託舉起全球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創造出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的脫貧奇蹟,擁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1億多個市場主體。持續提升的中國速度,不斷刷新著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提振著中國人對未來的信心。

當今世界,數以萬計的經濟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從事多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建構出複雜的數學模型,嘗試從人口紅利、改革紅利、規模優勢、市場經濟等角度闡釋中國速度、解碼中國奇蹟。最終,大部分研究都指向一個關鍵詞——奮鬥。告別“票證時代”、走過“溫飽階段”、迎來“全面小康”的中國人早已明白,美好生活從不在溫室裡,也不在真空中,有溝有坎、有風有雨才是生活本身,更懂得不懈奮鬥才能在掌握命運中改變命運,在把握機遇中創造機遇。

有溝有坎需爬坡過坎,有風有雨要風雨兼程。無論晨光熹微還是華燈初上,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等都在辛勤工作,創造美好生活。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重要講話中22次提到“奮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10次強調“奮鬥”。奮鬥,已成為新時代中國人最鮮明的精氣神。

涓涓細流匯成江海,大河奔騰成其浩蕩。中國速度,是近14億中國人長途跋涉一步接一步跑出來的;中國奇蹟,是中國人依靠勤勞和智慧不懈拼搏出來的。正是無數追夢者以“小我”的無聲付出、風雨兼程,得來中國這個“大我”的長治久安、繁榮興盛。在中國,無數“小我”的奮鬥推動著“大我”的跨越式發展,而“大我”的發展又進一步孵化著無數“小我”的夢想。解碼中國奇蹟,解讀中國人何以自信而樂觀,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密鑰”。

當代中國,奮鬥者的幸運在於享有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可以憑藉個人努力改變自身命運、實現人生價值、贏得社會尊重。中國的發展,為每個奮鬥者提供了實現夢想、彰顯價值的廣闊舞臺。在緊張忙碌的城市,在蓄勢振興的鄉村,在熱火朝天的車間工地,在揮灑汗水的田間地頭……無數夢想在中國夢的奮鬥中變為現實,越來越多的奮鬥者憑藉自身拼搏,住進美觀舒適的高層公寓、配套優質的花園小區,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深圳為拓荒者立起的“孺子牛”雕塑、海南鐫刻著“闖海魂”的褐色紀念石、上海中心大廈為4000多名建設者豎立的榮譽之牆,無不刻錄著奮鬥者為時代、為國家付出的心血、作出的貢獻,也標註出時代進步、國家發展給每一位奮鬥者成就夢想、實現價值提供的機遇和舞臺。

中國人相信,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創造出來,奮鬥中的中國會越來越好;中國將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治理,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為世界繁榮穩定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的奮鬥會讓世界越來越好。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22日 09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