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夷陵之戰中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還會失敗嗎?

北斗星NO1


為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

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我認為: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很可能不會失敗,但也不會取得勝利。

01

劉備與諸葛亮的戰略分歧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劉備佔據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一上將出荊州向宛、洛,劉備親率益州之眾出秦川,霸業可成。

而“夷陵之戰”是在啥情況下發生的哪?

其一,荊州已失,本來是兩條腿走路,現在就剩一條腿啦。

其二,天下之變。此時曹操已去世,作為曹魏集團的核心出現了變化,這可以看作是一個時機。但劉備要進攻的不是出現變化的曹魏,而是作為聯盟的孫吳。

其三,諸葛亮一直主張連接東吳,共據曹操。本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卻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局勢。

在夷陵之戰上,可以看出劉備與諸葛亮出現了明顯的戰略分歧,而且這一分歧早已存在,甚至在關羽失荊州前就已經存在啦。

從史實可以看出,諸葛亮堅定地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進行。

而劉備卻不是如此。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忙活了大半生,啥結果也沒有,二十三歲出道,四十七歲還依附劉表,屯兵新野,還得不到信任。

可以說走投無路來投奔劉表,一呆幾年,也看不見出路在哪裡。

《隆中對》讓劉備茅塞頓開,對諸葛亮也是十分的崇拜。

也如願取得了荊州和益州,劉備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隆中對》戰略意義重大,荊、益的取得,也是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不是靠諸葛亮一句話就得到的。

事實也證明,在這一過程中,劉備並沒有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具體而言,就是沒有聽取諸葛亮的建議,強取劉琮佔據的襄陽;取得西川還是依靠龐統的策略。

君臣之間,並不像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所言: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那是外交語言而已。

在取得荊州、益州之後,對於北伐,劉備、諸葛亮出現了嚴重的戰略分歧。

諸葛亮依然堅持靜待天下之變,而劉備卻要積極進取,要與魏、吳決戰。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與孫吳的聯盟,形同虛設;二是主動與曹操對戰。

劉備與曹操漢中對峙,持續一年多,曹操主動撤軍啦,對劉備來說,應該是取得了戰略的勝利。

此時,莫名其妙的是,關羽放棄了荊州的防守,大舉進攻襄樊,欲一舉擊敗曹操,攻下許都。

事實是,搞得曹操很緊張,據說遷都的打算都有啦。

沒有史料具體說明,關羽進攻襄樊的具體原因和戰略意圖,但絕不是關羽心血來潮,異想天開。

很大可能就是在蜀漢內部出現了重大戰略分歧。

劉備自恃天下英雄,借漢中之戰取勝的餘威,趁機拿下曹操,一舉統一北方。

這是夷陵之戰的前奏。

02

夷陵之戰的戰略意圖

夷陵之戰,一般以為是關羽被東吳謀害之後,劉備一怒之下舉蜀漢全國之兵 東伐孫吳,為了替關羽報仇。

仔細分析,似乎不是這麼回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與長子關平一起被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十月,曹丕接受獻帝禪讓登基為帝。

《三國志·先主劉備傳》記載: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改年號章武元年。

章武元年七月,劉備惱怒孫權襲擊關羽,於是率兵伐吳。孫權遣使求和,劉備盛怒不許。

從關羽被殺到劉備伐吳,至少有一年半的時間。劉備除了登基做皇帝之外,恐怕就是準備伐吳的事啦。

這個時間的準備,不能算作是一怒之下,倉促為之吧。

如果是盛怒之下為了替兄弟報仇,一年多的時間,這股怒火也差不多消失啦。

最大的可能,就是劉備戰略考慮,要改變以前的戰略防禦,趁曹操去世,曹丕年輕,根基未穩,要採取全面的戰略進攻。

劉備的戰略就是順江而下,拿下東吳,隔江與曹魏對峙,最後與之決戰,一統天下。

天下英雄唯有曹操與劉備,今曹操已死,劉備還怕誰哪?

劉備不想偏安一隅,蝸居西南,要做天下的帝王,自己也覺得蜀漢雖然也是皇帝,畢竟小了點,與自己這個英雄名號不相符。

這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真正戰略意圖。

但諸葛亮不這麼認為。

佔據荊州,有關羽、張飛這些久經戰陣的大將在,還不具備與曹魏集團決戰的實力,何況,等來等去,等到這個結果,如何出益州而爭天下哪?

劉備也有這個考慮,按照丞相的戰略,做縮頭烏龜,何時能平定天下?

自己再不出徵,等有一天也掛啦,就更不要想爭天下啦。

因而,在夷陵之戰的戰役發動上,諸葛亮與劉備出現了巨大的戰略分歧。

人越是上了年齡,越容易急躁冒進,因為留給他的時間不多啦。反而是年輕人更有等待的資本。

諸葛亮後來,屢出祁山,也是這個原因。

這個是自然規律,是很難協調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即便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征,也不會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

因為蜀漢不具備與曹魏、孫吳決戰的實力。

如果劉備與諸葛亮能夠實現戰略的妥協,採取折中的策略,穩紮穩打,劉備必然不會大敗,但取勝很難,除非出現奇蹟。

劉備夷陵失利之後,退軍白帝。

孫權聞知劉備駐守白帝,而不是退兵成都,十分懼怕,就遣使求和。

劉備也感覺,當初出兵是天真了些,想一口吞掉東吳不現實,也就認賬啦。

重新回到連接東吳,共同對抗曹魏的戰略上來。

僅就戰略眼光來看,劉備不必說與諸葛亮相比,就是與孫權相比也差的不少。

諸葛亮儘管很高明,但畢竟左右不了天下大勢。

即便諸葛亮跟隨劉備一起出徵,也改變不了三足鼎立的現實。

否則,諸葛亮也不是諸葛亮啦。

一舉而下吃掉東吳,趁勢再下曹魏,如此好的戰略時機,諸葛亮都看不出來,諸葛亮豈不浪得虛名嗎?

事實是,劉備被臣屬們忽悠的失去了方向,最終導致了失敗。

天意如此,諸葛亮也迴天無力。



豹眼看歷史


這個問題我一直以來想了很久,首先最重要的在於,諸葛亮能不能去,劉備親征,蜀中內務需要諸葛亮處理這是其一,其二,諸葛亮蜀中防衛空虛,諸葛亮劉備都走了,有人入侵,誰來主持大局。因此諸葛亮是不會去的,但若是假設諸葛亮去了,還會有夷陵之敗嗎?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不會有火燒連營七百里之敗,我常常在想,法證若在,何至於有夷陵之敗,可惜法證已死,諸葛亮不在,劉備發怒喪失理智,斷送蜀國根基,成為了三國最弱的一國。



小輝聊三國


即使劉備帶上諸葛亮,夷陵之戰一樣會失敗,只是不至於慘敗。

首先,夷陵之敗主要敗在劉備一意孤行。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藉口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為了奪回荊州。

對於劉備的行為,諸葛亮、趙雲等人至始至終是反對的,特別是諸葛亮,一貫主張“連孫抗曹”,並不贊同東征,並且在站前勸諫過劉備,但劉備沒有采納諸葛亮的意見。

在這裡,我們要破除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諸葛亮並不是劉備信任的大臣,諸葛亮的勸諫並不會起太大作用。

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後,特別是漢中稱王之後,最信任、最仰仗的大臣是法正。

此時的劉備,已經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諫,而在此時唯一能在劉備面前說上話的法正已經去世。

因此,即使諸葛亮與劉備同行,大概率劉備也不會採納諸葛亮的意見。

其次,夷陵之敗的第二要素在於劉備的戰略失誤

劉備舉全國之力,千里遠征東吳,士兵遠途勞累、糧草供應不足,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蜀國都不具備優勢。

因此,劉備採取的戰略是“速戰速決”,併為此不惜“連營紮寨”以強化兵力,也正因此被陸遜看到破綻,以火攻大敗劉備。

而諸葛亮的才能在於治國理政,軍事並非諸葛亮的強項。一則劉備在軍事上並不仰仗諸葛亮;二則諸葛亮未必能提出好的意見建議。

此外,東吳同仇敵愾、一致對外;陸遜指揮得當等等外部因素也不是諸葛亮所能左右的。

基於以上判斷,就算劉備帶上諸葛亮同行,對戰爭的大局影響不大。並不是說諸葛亮一出場,形勢就能馬上逆轉,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也只能在演義小說中出現。

但是,諸葛亮如果能同劉備一同出征,我相信諸葛亮還是會再次向劉備勸諫、並在知道失敗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提前採取後續措施:如向東吳求和、謀劃退兵道路等等措施,減少士兵的傷亡、降低失敗的程度,儘可能保存蜀漢的有生力量。


曉東筆談


關羽和劉備、張飛三人情深義重,後關羽鎮守的荊州被東吳所取,關羽本人亦遭擒被殺。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於是就出兵征討東吳,留諸葛亮坐鎮本土,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陸遜打敗。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不僅讓蜀漢元氣大傷損失慘重,而且他本人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

那問題來了,夷陵之戰中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還會失敗嗎?

諸葛亮確實很有才能,若劉備在征討東吳孫權時帶上諸葛亮,確實不會敗的那麼慘,但是蜀漢想大勝而歸還是不易的。

首先,諸葛亮雖然才智過人,但是東吳陸遜也不遑多讓。蜀漢雖然氣勢洶洶,但東吳卻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再則東吳以守為主,東吳謀臣、武將亦不在少數,在形勢上,兩方可謂還是有一比的。

如此,諸葛亮想大勝還是不易的,當然以諸葛亮之謹慎,也不會像劉備敗的那麼慘。

其次,劉備若帶上諸葛亮,以諸葛亮的才智,定然會提醒劉備步兵時的失誤,給劉備提供良好的建議。劉備雖報仇心切,但多少還是聽從諸葛亮建議的,畢竟諸葛亮是他的肱骨大臣。如此就可避免大的傷亡和失敗。

最後,劉備在征討東吳時,之所以不帶諸葛亮,一則是因為劉備率大軍攻吳,蜀國本土還是需要有人鎮守的。二則,諸葛亮是反對征討東吳的。

諸葛亮之所以反對攻吳,是因為他對局勢的掌握,在當時魏蜀吳雖然天下三分,但卻是曹魏最強,如此孫劉是需要聯合抗曹而維持三足鼎立局面的。同時蜀漢是東漢的延續,而東漢是被曹丕所篡,如此曹魏才是蜀漢的最大敵人,如此劉備攻吳諸葛亮覺得是錯誤的決定。

諸葛亮的本意是聯合東吳抗曹,就算劉備帶上諸葛亮,諸葛亮也會以這個原則的基礎上去和東吳相戰,當然這樣話的,他就不會把戰事擴大,是希望把戰事控制到最小的程度,這樣的話,當然不會有如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慘敗,同樣就算勝利,也不會是很大的勝利。

然話雖如此,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一去不復返的,歷史事件是沒有假設、如果的。歷史就是劉備攻打東吳時沒有帶上諸葛亮,之後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陸遜大敗。


中孚鑑


夷陵大戰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應該仍然無法取勝東吳奪回荊州,但不會敗得那麼慘。

至少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在身邊,劉備不會犯低級失誤導致被陸遜火燒連營一敗塗地,劉備也不會元氣大傷含恨病死在白帝城,仍然有東山再起一統天下的可能。

有人擔心諸葛亮與劉備一起離開四川,會被曹丕趁虛而入,這完全是多餘的。

曹操活著的時候都被劉備打敗奪走漢中,何況曹丕,正如劉備說的那樣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即使諸葛亮與劉備一起離開四川參加夷陵之戰,有趙雲魏延等名將留下防禦曹魏,曹魏也無機可乘。

劉備集團放棄討伐篡奪漢朝天下的主要敵人曹魏集團,去攻打擅長防守的孫權集團,是戰略上的致命失誤,是不可能取勝的,這也是諸葛亮趙雲等人堅決反對的原因。

如果劉備不意氣用事,先帶著諸葛亮趙雲等北伐曹魏,由於曹丕的才能不如曹操,劉備消滅曹魏恢復漢朝仍然可能性很大,到那時孫權只能對劉備俯首稱臣,劉備像劉邦劉秀那樣一統天下並非不可能。


厚德載物49847


蒼茫大地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給孔明準確定位。

真實的孔明並不像羅爺在《三國演義》中吹噓的那樣“多智而近妖”,屬於神的範疇:文武全才,打遍天下無敵手。

也不像網友們對陳壽《三國志》過度解讀所誤解的那樣,只懂政治、軍事非其所長。

孔明是個大戰略家,有《隆中對》為證,你可以像主席說的那樣認為:即便從荊州、益州兩路北伐,不能握緊拳頭,也不會成功。但孔明力主攻佔荊州、益州、漢中,作為根據地,徐圖進取,沒什麼錯誤。

其次,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孔明沒有明確反對,甚至也是贊成的。

東吳孫權偷襲並奪取劉備荊州的地盤,並不是什麼衝動之舉。孫權據下游,劉備佔上游;劉備尿尿,孫權只有喝帶尿的江水,這是不爭的事實。為改變東吳不利的戰略態勢,他奪取荊州是符合他的國家利益的。這是東吳的國家戰略,早在赤壁大戰前,魯肅就有東吳版的《隆中對》,故且名之為《榻上對》。其核心也是奪取荊、益兩州。

再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想復奪荊州,多一個北伐的橋頭堡和出口。劉備奪荊州、益州、漢中後,把一副爛牌打成好牌,要北伐,可以三路出征:荊州、上庸、漢中,可襄樊戰役之後,荊州人地全失,關羽、關平父子被擒殺,孟達火併劉封后,和當地豪強申耽投奔曹魏,等於切斷了上庸這一北伐橋頭堡。所以劉備復奪荊州,無大錯。

再次,如果孔明隨同劉備出征,至少沒有夷陵慘敗。

劉備生前並沒有讓孔明去前線指揮軍事,這是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孔明軍事素質差。

劉備從荊州起,身邊先有龐統,後奪益州,又有法正為軍師。而龐統、法正極有軍事謀略,尤其是法正的奇謀連孔明也佩服。客觀地說,之所以孔明沒上前線,是因為後勤、稅賦、行政管理這些都是孔明的強項,而龐統、法正最主要的才能限於軍事。劉備死後,蜀漢危在旦夕,孔明從容不迫,穩定了軍心民心,成為蜀漢大廈的柱石,又南征孟獲,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極顯政治家、軍事家的才能;孔明後期北伐,以寡敵眾,勝多敗少,你不要說司馬懿等不是軍事奇才。名將張郃被射殺,可見孔明的本事。連孔明病逝五丈原,魏延、楊儀內訌,蜀漢北伐軍仍全身而退。諸葛連弩類似現代的自動步槍,極顯孔明的才能。

劉備本就軍事才能有限,一生征戰敗多勝少:赤壁勝了,主要靠周瑜;益州勝了,劉璋太弱,還有法正、張松做“漢奸",法正出奇謀,還折了軍師中郎將龐統;奪漢中,純粹是法正奇謀,曹操孤軍深入、糧草不濟。沒有龐統、法正的劉備竟敢欺軍事奇才陸遜年輕,妄自尊大,蜀軍全軍上山,成了豬頭三,全軍被火燒。如孔明隨行,諸葛一生唯謹慎,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絕不會上陸遜這種當,犯這種低級錯誤,最多打個平手,無功而返。





蒼茫大地顧煒斌


我認為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東征,即使不勝也不至大敗。

公元222年七月劉備大敗退回白帝城。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如果法正在就能勸止劉備東征。就算是東征有法正在,蜀漢大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三國志講:諸葛亮與法正,雖說二人志趣不同,但都能以大義為重互相取長補短,諸葛亮常常驚奇法正的智術謀略。也就是說諸葛亮認劉備指揮不行。劉備征戰多年勝少敗多。陸遜也是這樣認為的,三國志陸遜傳: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

諸葛亮這話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如果法正跟著去的劉備就會聽從法正的建議,法正善長奇謀。公元222年鎮北將軍黃權建議:我軍順江東進,進易退難。而且吳軍驍勇,我願為先鋒試探吳人深淺。陛下在後方坐鎮指揮。但是劉備沒有聽從,反打發黃權督江北諸軍防魏國出兵。劉備則自已率主力進軍至夷陵。如果聽從黃權的建議,蜀漢東征即使不勝也不會大敗。公元222年八月黃權江北諸軍歸蜀之路讓東吳切斷了。因為蜀漢跟東吳是交戰國,於是黃權率部投降魏國。蜀漢的官吏要抓黃權留在蜀中家人治罪。劉備講:是我負了黃權,不是黃權負我。(指沒有接受黃權的建議,如果當時接受黃權建議。即使敗了,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對待黃權家人跟以前一樣。

劉備雖然行軍打仗近三十年,但是勝少敗多。其能三國鼎立,主要還是能用人。(孫權多次率軍親征合肥新城皖城,也是無功而還)諸葛亮雖然不像法正龐統般善奇謀,但其軍事才能也是不差的。三國演義那是過於吹棒,真實歷史諸葛亮軍事才能在三國也是能排前例的。劉備如果帶上諸葛亮,即使不勝也不至於大敗。

第一:諸葛亮善於治軍,治理軍隊也是軍事才能一種。三國志講蜀漢軍隊: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魏國鄧艾評價蜀漢軍:五兵犀利,上下相習。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蜀漢軍退回漢中。司馬懿經過蜀漢軍隊營壘處所。司馬懿評價:天下奇才也。劉備東征大敗其中一原因就是因為營壘處所駐紮犯了兵家大忌。劉備的弱點連遠在千里之外的曹丕都看出來了,陸遜豈能不知。曹丕講: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我看東吳的捷報就快到了。如果諸葛亮跟著去了,至少劉備不會犯這樣的大忌。

諸葛亮也是深明兵法謀略。諸葛亮集軍令:戰時,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漬水中,積聚之,以助水淹。賊有火炬、火箭,以掩滅之也。違令者髡翦耳。(這是防止敵人火攻)

諸葛亮集兵要: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地,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所以司馬懿觀看蜀漢軍留下的營壘,評價諸葛亮天下奇才)

諸葛亮集治軍: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第二諸葛亮重視對手,劉備過於輕視對手。

東征大敗時,劉備講: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劉備把此戰大敗歸結於天意。(關羽同樣是輕視陸遜)

諸葛亮從來都沒有輕視過東吳,公元207年隆中對中講:江東已歷三世,可為援而不可圖也。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蜀漢上下皆言要和東吳斷交併討伐。諸葛亮講: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

當時東吳的文武人才確實是遠多過蜀漢。諸葛亮認為攻打東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第三諸葛亮善於謀劃,知進退。

公元223年南中諸郡叛,諸葛亮並沒有立刻討伐南中。諸葛亮對內南中撫而不討,對外派人去東吳重新結盟。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對馬謖講:雖共謀之歷年,今天還有更好的建議嗎?說明諸葛亮為征討南中謀劃了數年。而劉備在公元221年四月稱帝,六月就決定伐吳,七月就出兵。可以說是匆忙東征。

諸葛亮每次北伐雖然有勝有負,但都能安然退回蜀漢。每次北伐都經過一番準備謀劃。公元225年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公元228年北伐。公元228年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公元228年冬糧盡退軍,斬殺魏國追兵王雙。公元229年攻取陰平武都兩郡。諸葛亮率大軍埋伏,魏國雖然沒上當但收復二郡也是勝利。公元231年糧盡退軍,擊敗魏國追軍並射死張郃。魏國諸將稱司馬懿畏蜀如畏虎。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北伐,此戰諸葛亮謀劃切斷隴道。當時司馬懿認為如果諸葛亮東出武功,我們就危險了。但如果西上五丈原,我們就沒什麼好擔心。只是郭淮反對,郭淮講:諸葛亮西上五丈原,再連兵北山。這樣就能切斷隴道,雍涼境內的民夷將動盪不安。對魏國非常不利。司馬懿聽從了郭淮的建議,馬上派郭淮去北原。營壘還沒建好,諸葛亮果然派兵進攻北原。如果不是郭淮,諸葛亮此時已成功切斷隴道。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糧盡退軍,於是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漢軍隊能邊打仗邊屯田,司馬懿卻不敢進攻。可見蜀漢軍防守嚴密。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能來去自如,魏國即使有追兵往南皆是大敗而回。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臨終前交待楊儀姜維退軍事宜。據三國志楊儀傳: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小鴻哥


夷陵之戰劉備即使帶上諸葛亮,也挽救不了失敗的命運。因為劉備這一次出兵是意氣用事,根本沒有考慮民意,是不得民心的。

當時,他出徵之前,徵求重臣的意見,諸葛亮和趙雲都提出了反對的意見。諸葛亮反對劉備,就是蜀國的軍隊,一直都是在征戰中過來的,從來都沒有休息過。即使要和吳國打仗,也不是現在,應該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然後,在找機會打東吳。

畢竟東吳還是很強的,短時間和東吳交戰,是不可能勝利的。

當然了諸葛亮也不願意讓蜀國和吳國撕破臉,因為諸葛亮一直想和東吳一起來,對抗強大的曹魏。

所以,諸葛亮不同意劉備出兵東吳。

趙雲就更不同意了,趙雲一直都是在為正義而戰,他決得當時天下最大的賊就是曹操了。

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才是天下英豪的敵人,現在曹操建立的政權,還沒有給打散,漢獻帝還沒有給解救出來,這個關鍵的時刻打什麼東吳呀。

當然了當時還有很多人,都是反對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

可是,劉備正在氣頭上,他不顧群臣的反對,一定要發動這一次戰役。畢竟,東吳殺了自己的好兄弟關羽,奪走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也就是荊州之地。

這麼大的仇恨,劉備覺得自己若是不報的話,難消他心頭之恨。可是,我們都知道在氣頭上做的決定,往往都是衝動的,不理智的表現。

這個時候,也是最容易出錯的時候。

劉備攻打東吳是帶上了張飛。可是,張飛的士兵還沒有集結起來,張飛就丟了性命。他被自己的部下給殺了頭,這說明士兵是不願意出征打東吳的。

按理說兵馬未動,先折一大將,這對劉備來說不是吉祥之兆。劉備應該及時止損才對。可是,劉備依然我行我素,他帶著五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就出發了。

到了和東吳開戰的時候,迎戰自己的是陸遜。

對於劉備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陸遜是一個書生,劉備可是身經百戰的一個將領,儘管勝仗沒打多少,但是,他覺得打一個書生,應該還是綽綽有餘的。

當然了,劉備也可能是為了證明給反對自己出兵的人看,我出兵是可以打勝仗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在進攻遇挫的時候,採取了一個極端的辦法,本來他是利用水路和陸路兩路大軍進攻東吳的。

而且陸遜最害怕的也正是劉備採用這種方式。

可是,因為當時天氣十分的炎熱,劉備的軍隊在底悶的峽谷裡進軍,士兵感覺不舒服,他們的士氣很萎靡。

因為天氣的突變,士兵得病的也多了起來。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劉備打算改變戰略戰術了。

他竟然放棄了最有優勢的水軍,然後讓所有的士兵,駐紮在可以乘涼的陸路上。對於陸遜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因為防禦來自一個地方的軍隊,要比防禦兩個的要容易的多。

當劉備讓自己的部下安營紮寨的時候,他們竟然是採用了一字長蛇擺開的陣勢,綿延了足足有八百里之長。

當陸遜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他覺得最後一戰的機會來了,自己打敗劉備揚名立萬的機會來了。

所以,到了一個有風的夜晚,他就帶上幾個士兵,燒了幾個劉備軍隊的軍營。

一時之間大火瀰漫,隨著風勢的推波助瀾,大火燒了八百里有餘。也就是說劉備的五萬人馬,幾乎全部給這一場大火給中燒光了。

所有的戰爭物資也燒了個精光,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只好突圍逃命而去了。在突圍的時候,他還受了傷。

劉備最終沒有回到成都,他無顏見哪些反對自己出兵的臣子,畢竟自己吃了敗仗,甚至連性命都丟了。

所以,他把諸葛亮交到了白帝城開始託孤。

說實話,若是在那種情況下。諸葛亮即使跟著劉備去了,也於事無補。

因為劉備壓根就不會聽諸葛亮的,諸葛亮本來就不同意出兵東吳。所以,關於諸葛亮的意見,他也是不會採納的。

再說了那時候諸葛亮在劉備面前,根本就算不上頂級的謀士,也算不上重要的人。法正和龐統才是,到了他們兩個去世之後,諸葛亮的地位才漸漸的提高了一點,但是,還遠沒有那麼重要。

諸葛亮真正的出名,是在劉備去世之後,他輔佐劉禪的期間。

所以,那時候的諸葛亮即使跟著劉備,也是無濟於事的,他這個仗最終都是要打敗的。


史學達人


諸葛亮不是作戰軍師,屬於蕭何型人才。

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打漢中用的是法正,諸葛亮一向是安定後方,統籌大局的。

夷陵之戰,是重兵出擊,後方一定需要諸葛亮這種人才鎮守,用別人也不放心,所以劉備勉為其難地帶上了馬良,總比沒有強,而且當時諸葛亮的才能主要體現在大略與鎮守後方,軍事才能沒有太大展現。就像魏之荀彧,曹操出征可沒帶過他。

後期諸葛亮北伐屬於趕鴨子上架,實在是沒別的人選了,所以諸葛亮以謹慎為主,畢竟不是他所長,所以求穩。

夷陵之戰如果諸葛亮隨軍出征:

感覺依舊處於劣勢,因為畢竟話事人是劉備,蜀吳仍會對峙,但不會敗的這麼慘,因為諸葛亮生性謹慎,不會舍水軍上岸,給敵以可趁之機,連營還是會連的,這是長久對峙之法。

陸遜軍事能力不比諸葛亮弱,雙方最多講和,哪一方損失都在可接受範圍之內,一切全看曹丕的表現了,攻吳則蜀勝,不戰則講和,大敗吳軍,不存在的,吳軍在自己地盤上從不丟臉。


原創不易,歡迎關注,小白在此提前感謝諸位了

老白的歷史課


諸葛亮的能力非常強,近妖、封神的人物。但是真實的諸葛亮真正的才能主要是政治、管理方面。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之初,為劉備設定好了總統的戰略方案,然後劉備按此方略逐一實施。在實施過程中,都是劉備領軍衝前線,諸葛亮坐鎮後方,保持後防線的穩定以及對前線的支援和補給【就類似於曹魏的荀彧】


而夷陵之戰時,本是荊州政權入主益州政權的劉備。已經失掉了荊州,此時劉備又御駕親征伐吳,由於益州地區的政治派系複雜且不穩定,所以,劉備必須要留下信用度極高、能力極強的親信留守益州,穩定益州的局勢,唯有諸葛亮能勝任這一重任。

所以劉備伐吳並沒有帶走諸葛亮【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的專業能力和從整體局勢來看,諸葛亮都必須坐鎮益州】

若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帶上諸葛亮呢?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劉備就不會敗的這麼慘,前線的進軍方案以及戰術方面可能會發揮的更好。但是,後方能否穩定就不好說了,益州本土集團或者東州政治派系會不會趁機發難!周邊少數民族會不會也趁機作怪!北方曹魏會不會趁機用兵!這些都將直接影響著劉備前線的戰事。



所以劉備帶諸葛亮上夷陵前線的話,對戰局可能會有些許幫助,但對總體局勢來說是利大於弊。甚至有可能前線戰事膠著之時,後防線又出現不穩定,而導致劉備進退兩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